科技論文寫作的注意問題
5.主語偷換:一個句子由多個分句陳述同一事物,而前后分句的主語不一致。
6.詞性誤用:不同類的詞在句子中有不同的用法。在行文時,如將甲類詞誤用為乙類詞,稱詞性誤用。
7.指代不明:運用代詞指代什么必須明確,否則易使人產生誤解。
8.語序混亂及其他:各民族語言不同,語序也不同。
(二)常見的修辭問題
1.不合邏輯:所謂邏輯,就是說在道理上一定要講得通,不能自相矛盾或主觀顛倒,因果無據、時間先后不明等。
2.費解:話說的不明白,讓人猜測。
3.層次不清:科技論文中長句較多,或講敘的方面較多,行文時如不細加推敲,往往層次不清。
例1 患者有高熱、嘔吐、腹瀉及持續性上腹痛。體溫波動在38.5~39℃之間,無寒戰。輕度惡心,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大便每日3~4次,呈糊狀
,無膿血。自術尿量比往是減少,但無尿急、尿痛。
4.累贅:所謂累贅,多是由于語言堆砌,或前后內容重復,篇幅用了不少,所談內容卻不多。這些比較 容易理解,就不一一舉例了。
四、常用而又容易用錯的幾個介詞
1.“的”、“地”、“得”、“所”:它們同屬于助詞,置于詞或詞組的后面,表示一定的結構關系或附加意義,在具體用法上則有所不同。
“的”一詞用在名詞或介詞之后,表示領屬關系,如“心臟的”、“神經的”。也可用在形容詞之后而緊接出現的又是名詞時,如“大面積的創傷”、“快速的節律”。“的”字還以附在實詞或詞組之后,組成“的”結構,如“剛入院的”、“受到照顧的”。“的”字結構具有名詞的語法作用,可以作主語或賓語,如“其后緊接著出現的u波”、“他是剛入院的”。
“地”一般用于形詞之后,修飾動詞,如“仔細地觀察”、“迅速地出現“。
“得”用于形容詞和動詞之后,修飾副詞或形容詞,表示他后面的成分有補充說明作用,如
“復述得好”、“強壯得很”。
“所”一般用于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結構,如“所見”、“所述”。這種名詞性結構加上助詞“的”,可作定語,如“所見的現象”、“所述的問題”。
2.“和”、“與”、“及”、“以及”:它們同屬于連詞,用來連接詞或詞組,但“和”、“與”、“及”不能用來連接分句或句子,而“以及”可以用來連接分句、句子和短語。
“和”是現代口語中的連詞,在論文中也常用。用和連接的成分必須同類詞或詞組。如果前面是個動詞,后面是個名詞,或前面是個主謂短語,后面是個句子,都有不能用“和”來連接。如“這例恢復快是由于醫生精心治療和體質強壯”,用“和”來連接就不妥,應分開來敘述。
“與”是從文言中繼承過來的,現代用法同“和”大體相同,惟在論文的標題或書名用“與”比用“和”多,可能它原來是文言字,因而顯得莊重些的緣故。
“及”也是從文言里繼承過來的,它跟
“和”、“與”稍有不同的地方,是含有由此及彼的意思。在它之前或之后出現的詞或詞組在意義上有先后輕重之分,不能隨意倒過來,如“代表們來自北京、上海及其他的大中城市。在這種情況下,則不宜用“和”、“與”來代替“及”。
“以及”的用處比“及”廣些,不但能連接詞和詞組,還可連接分句、句子和短語。不過在“以及”后的詞、詞組、分句等,都是更為次要的成分。
有關語法修辭的內容很多,以上所述僅為其中一些,最基本、最常用且在平時容易出錯的內容作一簡析,以提醒大家在工作中注意。
五、計量單位使用
法定計量單位的頒布實施已有多年,各種期刊的稿約也反復強調,但仍未引起廣大作者的足夠重視,來稿中使用非法定的計量單位仍相當普遍,如mg/dl、mg/ml等,編輯在稿件的加工過程中,必須把國家已明令廢止使用的計量單位換算成法定計量單位,不但費事,更重要的是易出錯,稍有不慎就會把錯誤帶到出版物上,使讀者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