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2006年工作總結和2006年工作計劃
產業化經營投入和服務不夠,缺乏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扶持;三是部分農村黨支部凝聚力和戰斗堡壘作用不強,帶領廣大黨員干部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不明顯;四是村級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規范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村社會仍存在許多不穩定的因素;五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待于進一步深化等。這些問題都必須在今后的工作中認真加以思考和解決。二、2007年工作的總體思路、奮斗目標和主要任務
2007年是“十五”計劃執行的最后一年,也是最關鍵的一年。根據市、區對我鎮提出的總體要求,結合全鎮實際,確定2007年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精神。以增加農民收入為基本目標,以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為主要任務,以寬裕型小康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總攬農村工作全局,認真落實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經濟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要緊緊圍繞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搞好兩項活動(黨的十六大精神的學習、宣傳、貫徹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學教活動);狠抓三項重點(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加強四項建設(農村基層組織、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現代化建設);開展五項服務(為農民的科技、信息、流通、金融和政策法律服務)。
奮斗目標:農村經濟實現較快發展。2007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產總值2億元,人均純收入4200 元,鄉鎮企業增加值 1.2億元,上交稅金1700 萬元,個體私營經濟產值4.5 億元,分別比去年增長12% ,6%,20%,13% ,12% 。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優秀黨支部比率達到75%以上,合格黨支部達到100%,發展黨員20名以上;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開展,100%的村均能按照基層民主管理新體制和“一制三化”工作機制進行規范運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健康發展,十星級文明農戶達到45%以上;綜合治理、文教衛生、計劃生育、民政司法、青年婦女、文明生態村建設等項工作都要有較大進展,各項指標均力爭達到并超過上級要求的標準。
主要任務:
(一)把握市場需求,調整優化農業發展新格局。
一是在穩步推進以棉花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的基礎尚,適當擴大水稻及其他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按照發展“三精”農業和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要求,發展精細種植業,年內發展優質、專用、無公害農產品4萬畝,優質品種覆蓋面積達到98%以上。二是繼續推進畜牧養殖。(1)大力推進奶牛小區化飼養,進一步完善現有小區,將金平奶牛生態園建設成為高標準規模,2007年奶牛存欄達到600頭,積極創造條件在東部地區再建1——2個,使鎮內小區達到6——7個,年內發展奶牛600頭以上,總數達到2800頭以上。(2)積極扶持養豬小區的建設,年內力爭建成養豬小區5個,扶持出欄百頭以上的大戶30戶,使年出欄達到4萬頭,存欄達到3萬頭。(3)積極鼓勵合同肉雞養殖,年出欄達到50萬只。(4)積極引導發展新品水產養殖,發展淡水養殖南美白對蝦,力爭達到4000畝。(5)鼓勵推廣肉牛養殖,力爭年內出欄2000頭。(6)發展蚯蚓養殖項目,帶動農民多渠道致富。
(二)加快二、三產業的發展步伐,多方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要進一步加快發展鄉鎮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抓緊做好鎮屬企業改制后的管理工作,盤活鄉鎮企業資產。還要千方百計找項目,搞好合資合作,使農村經濟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利用,要通過加強基礎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