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局2006年度工作總結及2007年工作思路
,并且在科研經費、技改項目貸款貼息、技術創新專項資金等各項資金的安排使用上予以傾斜,在土地使用、貸款、資產投資方面給予優惠。五是大力打擊商標違法行為。在加大商標培育力度的同時,把查處商標侵權案件,保護商標專用權,打擊商標侵權行為,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作為商標監管工作的重要內容,一方面加大對商標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一方面加大對注冊商標和著名商標的保護力度,取得了雙贏效果。1—9月,我局共查處各類商標違法案件43起,案值68萬元,罰款金額12萬元。
三、精心謀劃,傾力而為,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扎實推進。
我局以監管社會主義大市場為職責,全面加強“商品準入工程”,積極推進食品安全“三網”建設,切實維護城鄉人民群眾的食品消費安全。
(一)構建“四個平臺”,“放心店”建設成績突出。一年來,我局在抓好商品準入工作的基礎上,深入實施“百縣萬村放心店”工程。目前,先后成功培育“放心示范商店”116家,第二批60戶“放心店”培育工作又在進行中。在實施“放心店”過程中,我局努力構建了“四個平臺”。一是構建組織平臺。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由一名副市長任組長的市農村消費安全建設領導小組;我局成立了由局長任組長,各業務科科長、各工商所所長為成員的“放心店”建設領導小組;各鄉鎮政府成立了相應的農村消費安全建設協調小組;對涉及全市27個鄉鎮、556個行政村、40多萬農村人口的“放心店”工程實行統一指揮和統一領導。二是構建責任平臺。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責任狀,明確“放心店”建設職責和任務,并將培育放心店列入我市今年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工作計劃;我局將“放心店”建設計劃層層分解到各工商所,明確職責,建立責任制,并進行綜合考核,形成強有力的工作網絡。三是構建監管平臺。按照“放心店”的總體要求,我局統一為“放心店”制定了《進貨驗收備查制度》、《不合格商品下柜制度》、《消費投訴處理制度》等三項準入制度及消費安全承諾;統一印制了登記臺賬,建立了進貨臺賬登記制度;統一規定了商品標識辦法和信譽卡、購貨憑證或具有商店特征的標簽。結合實際,制定了《“放心店”認定管理辦法》,做到規范操作,嚴格管理。同時對“放心店”推行信用記錄制度,實施動態跟蹤監管。四是構建聯合平臺。我局與教育局共同制定了《XX市校園“平安消費”工程實施方案》,聯合成立了以兩個局一把手為組長的校園“平安消費”工程工作領導小組,聯合開展校園平安消費特色工程建設,在全市各類學校內商店實施“放心店”工程,積極營造校園消費無憂環境,維護師生身心健康,全力打造平安校園。
(二)盡心盡責,消費安全網絡建設全面到位。首先,加強維權網絡建設。在充分發揮“12315”舉報申訴中心、消費者協會作用,全力做好消費維權工作的同時,積極將消費維權的網絡延伸到各鄉鎮、各行政村,通過設立消費維權監督站、監督點,聘請消費維權監督員,建立起網絡一體化的消費維權網絡體系,充分發揮社會、群眾力量參與消費維權工作,確保農民的消費糾紛最近、最快、最方便、最有效解決。目前,已在全市27個鄉鎮全部建立消費維權監督站,在各行政村聘請消費維權監督員622名。同時,開通網上“對話平臺”,開辟網絡舉報投訴通道,集聚各類舉報投訴信息資源,完善舉報網絡。據統計,今年我局維權機構共受理消費者投訴871件,辦理投訴結案率達100%,為消費者挽回直接經濟損失95萬余元。其次,建立健全鄉鎮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網。鄉鎮、街道和教育系統,在食品安全“三網”建設的中起著溝通協調和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我局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勇挑重擔,主動向市委、市政府匯報,積極建言獻策,力促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傾力促成各鄉鎮、街道、開發區及教育系統建立了30個“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站”,配備了強有力的領導力量和專職食品安全監督員,市里及時出臺了《關于加強全市食品安全監督機構及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和《關于推進農村連鎖超市及放心示范店工程建設的扶持政策》等文件,為鄉鎮食品安全監管網建設提供了組織保障、人員保障、制度保障和政策保障。
(三)嚴把“三關”,食品市場秩序得到有力整治。緊緊圍繞食品安全這條主線,嚴把商品入市、交易、監管三道關口,主動與衛生、農業、質監、環保等部門溝通協調,尋求合作,避免了單兵作戰,解決了工作難點,在食品市場的商品準入工作中形成了合力把關、齊抓共管的有利局面。今年以來,我局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期間,對全市食品市場開展了五次專項整治行動。北京等地“蘇丹紅”事件發生后,我局及時開展了專項檢查,雖然我市未發現含有“蘇丹紅”的食品,我局仍加強對相關食品跟蹤檢查,防止問題食品流入XX市場。同時,我局充分發揮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