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節俗——掃墓與踏青
清明節俗稱鬼節,祭掃祖先親人之墓,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中當然是此節日最重要的活動。
祭拜亡人,豈能無悲!明人謝在杭《五雜組》卷二說"北人重墓祭,余在山東,每遇寒食,郊外哭聲相望,至不忍聞。"寒食清明早合二為一,這里說的寒食,即清明也。謝在杭比較南北之人此日節俗時,對南方人微有譏刺:"南人借祭墓為踏青游戲之具,紙錢未灰,鞋履相錯,日暮,墦(墳)間主客無不頹然醉倒……"謝氏所說清明節南方人踏青游樂是事實,但清明節的游樂不限于南方,北方其實一如南方。唐代的長安,寒食清明,游樂風氣已盛。宋代的汴京,清明這天,人們更是傾城出動,游賞歡宴。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謂:"寒食第三天,即清明日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囿之間,羅列杯盤,直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明清以后,南人是日游樂開始勝過北方,可能與經濟重心南移有關,這且不說。我從前一直納悶,祭祖祀先,為盡孝道,古人常講"慎終追遠",講"事死如事生",故吾人于此日,當肅穆盡哀,豈能流連光景,飲酒作樂呢?宋人高菊卿有《清明》詩:
南北山頭多墓天,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這首《清明》,顯然是有感于人們雖于清明節祭墓,但這對于死者已毫無意義,人死后,再也享受不到人間的快樂了,所謂"一滴何曾到九泉"。你看世間兒女,掃墓歸來,不是都在燈前笑語嗎?所以人生在世,不如飲酒作樂。我讀這首詩,直有心驚肉跳之感。清明之節俗,給他帶來的竟是這樣的感受。然我們又何能責怪詩人呢?清明節的游樂性內容還少嗎?如踏青、蕩秋千、拔河、放風箏、插柳等等。我們的古人賦予這個掃墓日那么豐富的游樂活動,其蘊意究竟何在?它難道是借此告訴世人,對祖先死者可以不必多介意,活著的人的快樂才是最重要的!我們能在這一天作樂,那么其他的日子更可以去尋歡了。但我不敢作這樣的判斷,因為我們民族的重祖宗家族、重孝道親情更是有目可睹的。祭奠先人與游樂可以如此結合起來嗎?我總有一些疑惑。于是我重新考察了清明節的一些游樂活動,發現它們開始時大都并不是游樂性質的。
先來說說踏青,踏青現在一般理解為游春。但踏青的時間,古代并不限于清明,而是因時因地而異。二月二日、三月三日,甚或正月八日、正月十五都有踏青之說。其中二月二日更有踏青節之名,而三月三日則另稱上巳節。踏青不管在一月、二月還是在三月,它們都是春天的行事。古人之于季節變換、萬物轉綠的時候出外踏青,是純粹為了游玩嗎?顯然不是。三月三日上巳節是祓除不祥的"祓禊"之日,這人人皆知。二月二日除了踏青節,還有社日、春龍節、龍抬頭日等名,社的活動甚為古老,有祈雨祈農等內涵。中國是農業國,春天是一年農事活動開始的季節,此時安排祈農祈雨十分自然。春龍節的節俗活動也多驅邪求福之意,這里不煩征引。清明的踏青,和二月二等節俗活動應具有相同的內涵,它原來并非游樂性質的絕無疑義。
再來看拔河,清明拔河也有悠久的歷史。唐代的《封氏聞見錄》說當時百姓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繩之兩頭又分系小繩索幾百根,分兩隊拔挽。規模聲勢之大,可以想見。拔河當然可以視作一種體育運動,但拔河還是一種厭勝辟邪的民俗活動。有些地方拔河結束后將大繩剁碎撒到田野,或用作牛飼料,相信如此就會帶來好運與吉祥。"秋千",古人也認為具有"擺疥",即去掉疾病的作用。至于從前插柳的風俗,一種意見以為起源于唐代寒食節皇帝的賜火,寒食改火,皇帝賜一些大臣新火,大臣保存新火后,把柳枝插于門楣以視榮耀,他人仿效,故形成插柳習俗。但插柳之俗,賈思勰《齊民要術》已道及,是為辟邪辟鬼,俗信柳枝具驅邪的功能,清明是鬼節,除了祭奠自家親人,也要防野鬼襲擾,所以人們要插戴柳條了。清明的其他一些活動,如競渡、放風箏等也有某種驅邪求福的意義,茲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