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過清明節500字作文日記(精選3篇)
高中生過清明節500字作文日記 篇1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高中生過清明節500字作文日記 篇2
微微清風,吹來清明的悠悠寂寥,今年,要懷著怎樣的心,去祭掃。
幼時,爺爺對我:“烈士的心是炙熱的,感動這一代又一代的子孫。”
我問爺爺:“烈士是什么。”
爺爺說:“烈士是為我們開辟光明大道的人,是無畏的英雄。”
哦,烈士是英雄……我默念著。
直到我上了小學,去祭掃烈士墓時,是夏天,烈日炎炎么,可烈士會怎么面對呢?無畏么。可我明明是拖著沉重的腳步,一步也不想再走了。耳邊又回蕩起爺爺的話語:“當烈士倒下時,不會再站起來,因為不可能站起來,只要有能力站著,就不會倒下。這是烈士的信念!”我想,這是怎樣沉重,背負著信念的壓力。我硬挺著來到烈士碑前,耀眼的太陽照在烈士碑上,很莊嚴,很莊嚴的……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耳邊傳來的是教師鏗鏘有力的致辭,我的心也忽然間沉重了,是烈士的威懾力么?
不是的。是他們的那熾熱的心感染著我,多少年長眠在地下,他的信念感染著我,不屈的信念,寧死不屈的信念啊!于是我的心,在惆悵之中蕩漾了……
又是清明,我們循著歷代鴻山人的足跡走到了現在。
今年,我已升入了初中,再次去掃墓時,又是懷著別樣的心啊,帶來的是別樣的蒼茫,也少了些沉重。
我想起了我的小舅,那樸實善良的小舅,他一生沒做過壞事,我舍不得他,也離不開他。
可他偏偏就走了,走得那么干脆,走得那么坦然,我還有那么多的話沒對他講。
母親告訴我,不能在外婆面前哭,怕她傷心。我在角落里哭,但哭得越傷心,就越難忘記,或許我永遠都不能忘記。
今年,我打算追逐春天,拋開一切沉重的往事。
我要追逐烈士的腳步,學會無畏,學會堅強。既然我忘不了它,就面對它,不怕傷心,不怕沉淪,因為去面對,就不會退縮,就要學會勇敢,像烈士那樣無畏,今年,我要開開心心過清明,就去迎接耀眼的光,接受屬于我的光明大道,活出不一樣的我。
今年的清明,我要活出生命,活出精彩,活出屬于我的人生!
高中生過清明節500字作文日記 篇3
清明節前,一場透徹的春雨給久旱的北京帶來了難得的濕潤清新。霧都吹散了,花都開好了,處處是新新的綠芽,天空朗潤明媚,滿滿都是春天的氣息。
清明掃墓,祭祀先祖,感念人生,這是中國綿延兩千多年的傳統,代代相傳,溫情溫馨。在今春薄薄的霧靄中,人們像往常一樣,來到墓園祭奠親人。然而,與往年鳴放鞭炮和焚燒紙錢的傳統方式不同,越來越多的人們正自覺選擇節儉低碳的綠色祭祀。獻一束鮮花,捧一杯熱茶,植一棵綠樹,折一張祈福卡,再輕輕對逝去的親人說一說心里話,恰如春風撲面,清新自然。
祭祀方式悄然改變的背后,是人們觀念的更新。燃放鞭炮和焚燒紙錢不僅污染環境,增加環衛工人的負擔,還有引發火災的危險,其帶來的喧鬧和煙塵對逝去親人安息的靈魂又何嘗不是一種驚擾?《歲時百問》有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用環保的形式表達追憶,以節儉的方式寄托哀思,不燒紙錢讓空氣更潔凈,不放鞭炮讓大地更安寧,這真正契合了清明節莊重寧靜、明朗雅潔的精神氣質。
有人說沒了鞭炮聲聲和紙煙裊裊,就少了清明節“傳統的味道”。要知道,傳統文化要得到傳承發展,創新同樣不可或缺。當下,低碳環保已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和人們的廣泛共識,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祭掃也正成為年輕人的新風尚。只有適應時代新要求、注入文明新元素,傳統清明文化才能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從而被賦予持久而嶄新的生命力。
而清明節真正的價值是超越祭奠形式的,它讓我們在對逝去生命的追憶中更深切地懂得感恩和珍惜,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偉大和人生的意義。當代社會,家庭小了,故鄉遠了,父母已成為子女思鄉夢里的一道既模糊又深刻的風景。如果親人已逝,讓我們把他們的優秀品德發揚光大,不要丟失先輩們代代傳承下來的精神血脈;如果親人健在,讓我們加倍的珍惜和善待他們,不要讓“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傷成為終身遺憾;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積極樂觀地過好自己的人生,不要沉湎于失去親人的哀痛無法自拔,畢竟,清明節本就是一個滿含希望和生機的時節啊,陽光之下、青草之上,生者昂揚的生活姿態,當是對逝者最好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