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的養生小常識(精選3篇)
清明時節的養生小常識 篇1
1、發物不可多吃
中醫認為,體內肝氣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常言道,過猶不及,如果肝氣過旺,會對脾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還可造成情緒失調、氣血運行不暢,從而引發各種疾病。因此,在飲食方面,宜減甘增辛,少吃發物,如雞、筍、芋頭、鵝、羊肉、狗肉等,可多吃山藥、西紅柿、土豆、莧菜等食物。
2、清明過后早起床
為了能使陽氣更好地生發,人們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早點起床。7時~9時是辰時,中醫認為此時屬胃經最旺,如不早起會導致陽氣欲發而不能發,化為內火上擾心肺及腦,可引起心躁、喉干、頭昏、目濁等不適。因此,要盡量把自己的作息時間向前調,早起后積極進行戶外活動和體育鍛煉,不僅能舒筋活絡、暢通氣血,還能暢達心胸、怡情養性、增強抗病能力。
3、不妨喝點菊花茶
清明前后不妨喝一些菊花茶。中醫認為,菊花能疏風清熱,有平肝、預防感冒、降低血壓等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菊花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若菊花與桑椹(可養血柔肝、益腎潤肺)同泡茶喝,可收到肝肺同養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久服菊花,疏泄太過,會使肝木失于滋養,反倒傷肝,所以飲用菊花茶要適量。
清明時節的養生小常識 篇2
春季里,人們喜歡外出踏青。當室外風速超過每秒6米時,風沙、塵土等污染物會刺激人的鼻腔和咽喉黏膜,使人患上呼吸道疾病。即使是每秒2米左右的微風,也會將散落在地的花粉揚起,容易使人患上蕁麻疹、花粉過敏癥。
另外,還有不少人對春天陽光中的紫外線過敏,從而易產生一種叫“桃花癬”的皮膚病,主要表現為脫屑、瘙癢、干痛等癥狀,有些女性的臉上還會出現紅斑、丘疹,或表現為雀斑增多和黃褐斑加重等。
春季是冷暖空氣交替最活躍的季節,天氣多變,這樣的天氣條件會直接影響呼吸道粘膜的防御功能,全身的抗病能力也會下降,所以,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時節,流感、腮腺炎、猩紅熱時常流行。
春天的最低氣溫(一般出現在早晨)仍然較低,而一天中氣溫的變化幅度又大,所以要注意預防中風和心肌梗塞。我國醫學家和氣象學家調查結果表明,每年的3-4月份是心肌梗塞病的高峰期之一,其中誘發心肌梗塞的主要天氣之一就是“寒潮過境時的大風、低溫”。
一年中,春季的空氣濕度是比較大的,尤其江南地區的陰雨天數較多,此時濕度常常在90%以上,關節痛和風濕病變的癥狀就會加劇。當然,濕度的變化也常常表現于冷空氣過境前后,因而春季關節病的特點是反復性比較大,癥狀的輕重常常與天氣的陰晴變化相對應。
每年的3-5月份,是精神病復發率的時段,約占全年的70%以上。臨床實踐證實,當暖流性的春風吹來時,精神分裂癥、情感性和更年期精神病患者無法入睡的情況顯著增加,情緒變化、行為異常、躁動不安和吵架摔東西的比例也比寒冷時多10%左右,精神病人的自虐和自殺也常常發生在春季里。
清明時節的養生小常識 篇3
1、薺菜
薺菜的營養價值很高,含蛋白質、鈣、磷、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C等,有助于增強機體免疫、降低血壓、健胃消食,還能治療胃痙攣、胃潰瘍、痢疾、腸炎等病。據《本草綱目》載,“薺菜味甘、性平,入心肺肝經,具利尿、明目、和肝、強筋健骨、降壓、消炎之功”;《名醫別錄》載“主利肝氣,和中”;《日用本草》載“涼肝明目”;薺菜高纖維、低熱量,還有減肥、潤膚、美容的功效。
2、菠菜
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哈佛大學的另一項研究發現每周吃2—4次菠菜的中老年人,可降低患視網膜退化的危險。貧血者可取菠菜100克煮湯;視力模糊者可取鮮菠菜、羊肝各500克,將水燒沸后入羊肝,稍滾后下菠菜,并加適量鹽、麻油、味精,熟后即可食用。
3、山藥
山藥其黏液蛋白,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防止動脈硬化,減少皮下脂肪沉積,避免肥胖。山藥中的多巴胺,具有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能。另外,山藥還能改善人體消化功能,增強體質。過年過節期間若有消化不良,可以用山藥、蓮子、芡實加少許糖共煮。
4、銀耳湯
在湯品調理中,可多用利水滲濕和補益,養血舒筋的藥材。如銀耳、薏仁、黃芪、山藥、桑葚、菊花、杏仁等。
5、五谷粥
清明還要多食種子植物如燕麥、蕎麥、稻米、扁豆、薏仁、花生、黃豆、咖啡豆、葵花子等。種子植物營養豐富,多食清明五谷養生粥(蕎麥、燕麥,薏仁)可益肝、除煩去濕和胃、滑腸、補虛、增強抵抗力、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