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的清明作文(精選19篇)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
每年的清明節,我都會和爸爸,媽媽還有奶奶一起包清明果。清明果是我們家鄉人過清明節必吃的食物。
清明果的皮很特別,是綠色的。那為什么是綠色的呢?因為是用綠色的艾草汁和在面粉里做成的。清明果有很多種味道的,有紅糖餡兒的,白糖餡兒的,還有肉餡的。
我不僅喜歡吃清明果,也會做清明果。首先把面皮放在手心里,再放點餡兒在面皮上,最后在把面皮捏起來。我會包兔子,還會包小狗的呢!這樣就成了綠色的兔子和綠色的小狗了,哈哈,可真特別!我喜歡吃清明果,也喜歡家鄉的清明節。
4月4日清時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想起杜牧寫得《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一天全國人民都要去給自己去世的親人掃墓。家人要團聚,或祭祖掃墓,或踏青春游。這一天爸爸媽媽會帶我去福州廟洪山陵園,給我去世的外公掃墓,還要提著香和紙錢去爬山,媽媽還買了一束鮮花。我們懷著哀傷的心情把鮮花放在外公的墓前。看著去世外公的相片,我和媽媽不由地流下了眼淚,媽媽告訴我,外公是個慈祥的人。爸爸用紅油漆把外公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訴外公:我已經長大了,念二年級了,外公你現在要是還活著,那有多好啊!我還看見旁邊的人有的在燒紙錢,還有的人在哭泣。這時媽媽也開始燒紙錢,我就連忙跑過去幫媽媽燒紙錢。燒完紙錢,我們一起在外公的墳墓前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便說:“祝外公在天上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和和睦睦。”我是多么的喜歡清明節。因為這一天可以給去世的親人送上一些禮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2
清明掃墓雨紛紛,情感交融蒼天憫。
人間天堂咫尺遙,千呼百喚無回應。
他年相隨如身影,未想一夜兩地分。
年年墓地祭英靈,緬懷親人情更濃。
清明節在中華大地是一個別具一格的特殊日子,古往今來一直深受人的重視。因為,這個日子,不僅是二十四節氣的一個節氣,還是緬懷過世親人的日子,即生者祭祀祖先的傳統節日。這個傳統的節日有著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元素。20xx年5月20日,“清明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中,成為法定的節日。的確,從國家到個人對這個特殊的節日均十分重視,并以誠摯的情感投入節日中,掃墓祭奠祖先,緬懷親人,表達對已故者哀思之情。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縮影,也是彰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有力佐證之一。
時值“清明節”之際,讓我們帶著一片誠摯的情感,拿上所有的祭祀供品:大面額的冥府鈔票,紙錢,還有表達我們心意的祭物,食品,果蔬,煙、酒、糖等,心情沉重地來到故人墓地前,認真地清掃一番,把所有的祭祀供品擺列上,滿滿地斟上酒,隨即焚燒冥府通行的紙幣,與地下的亡靈共同分享這獨有的氛圍,共敘離別之情,傾訴內心的話語。
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清明節也是如此,面對天堂世界,眼前的親人,那種情感可謂是無法形容,所有的情,所有的話語……一齊涌入喉頭無法傾訴,只有淚水盡情的流淌,真摯的情感如潰堤的洪流,滔滔不絕,洶涌澎湃,過去的往事歷歷在目,那份揪心的感覺,只有投入的人才能感受到,痛不欲生——兩界天地,兩重天,生死只是一線相隔。逝者安息,無憂無慮長眠于天堂中;生者接過前輩的遺愿繼續向前拼搏奮戰,繼續生存下去。這是對逝者最好的回報,也是生者心靈世界的最大的慰藉。
我們面對過世故人,面對離開這個世界,遠在天堂之上的親人,只能說一句:安息吧,親人!愿你一路走好,在天堂之上生活的更美好。您們不要牽掛,您們未完成的事業,我們加倍努力去實現,讓明天充滿陽光,生活更加美好,共同分享勝利的成果。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杭州,杭州是個世界聞名的游覽勝地。杭州西湖更是世界聞名的名勝古跡。那杭州的清明節又是怎么過的呢?讓我來給你介紹一下我是怎么過清明節的吧!
清明節的前一天,我和爸爸媽媽去山上采艾草。艾草香香的,有一股中藥的清香。艾草有驅毒、驅邪的作用。艾草要采多一些,這樣做出的清明團子才會更香。采來的艾草必須要與空氣隔離,用塑料袋裝好,注意不可放在冰箱里保存。
第二天,先把艾草在熱水里煮半小時。用漏勺撈出,再把艾草在大鐵碗里用搟面杖搗爛,注意是一點一點搗。大約一次搗2-3分鐘,直到搗爛為止。差不多的時候,把糯米粉一點一點慢慢揉進去,直到能揉成團你也可以投稿,在中途不需要加一丁點兒水。
皮做好了,可以放餡了。餡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這就要看你的口味了。我用的是肉餡,咸的。在包的時候要做到:①皮要薄,肉要多;②皮成碗形;③要輕輕揉,把口子慢慢的封合。做到這幾點,清明團就既好吃又漂亮。
開始煮了,我用粽葉墊在底下,這樣清明團就不會粘牢了。煮的時間也要控制好,不然要么太爛了,要么太生了。時間要控制在10-15分鐘之間,做出來的清明團口感又好,外表也很美觀,還不生不爛,特別好吃。
我愛我的家鄉,我愛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4
不知從何時起,清明節已經離我們與我們越來越近了。清明節又俗稱踏青節,在清明節那一天,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也可以出外踏青游玩。并舉辦一系列體育活動。
我的家鄉是潛江,在清明節那天,街道上沒有多少人,在某些地方可以看見,門前有擺放白色以及其他顏色的花圈以表示對死者的紀念,在一些大樹下也可以看見已經燃放了的香。
清明這一天,我早早的起了床,跟著爸爸媽媽來到了墓園。我懷著一顆對姥爺無比思念的心,走到了存放姥爺骨灰盒的柜子前,慢慢打開柜子,一張黑白照片印入眼簾。照片上的姥爺安詳的笑著,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沒有發生過。他似乎還存在于這個世界上。我的心猛然一緊。沉默了一會兒。我輕聲的對著姥爺的相片說:“姥爺,請您保佑我們全家健康平安,保佑我考上大學。”說完我跪了下去,對姥爺的相片磕了三個響頭。爸爸媽媽給姥爺請過安之后,就和我來到了燒紙錢的地方。我拿起一大把紙錢默默地往火堆里丟去,漫天都是飛舞的紙絮,落在我的頭上,衣服上,前方滾滾而來的熱浪也讓人受不了,可我還是堅持把紙錢燒完,好讓姥爺在地下不用擔心錢的問題。
燒完紙錢,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著“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我和媽媽走出了墓園迷途中還看到幾個人在自己的親人的墳前上墳。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5
四月,清明,幾分陰冷,像是儲蓄了好久,一瞬間,涌了上來。
家鄉的清明,是淡淡的綠,不似洛陽城的金紅一片。門前,有點發蔫的墨綠色柳枝散發著輕輕的香氣,枕邊的艾草露出了嫩綠的臉頰,蔚藍的天空里,游離于白云之間的風箏,似乎也是那樣的綠。
吃過午飯,家里人開始收拾。奶奶不知從何處提出一袋又一袋的紙祭品,佝僂著身子,不停地往返。待所有的紙祭品搬出后,又站在神臺前,拉開一個個抽屜,香,蠟燭,打火機……一樣一樣地拿出。而后,她站在那里,看著,嘴里念念叨叨地分類,偶爾略微思索,對于這些,奶奶總是很謹慎,怕一會兒燃燒時放錯了地方。過了一會兒,又走到廚房里收拾一些飯菜,如:燒豬肉,韭菜,白米飯,餅,酒,茶水。當然,最少不了的還是供板和餐具。
雨,剛剛下過,泥土變得濕潤而有些粘稠。一家人,一前一后,在這泥濘的小丘上走著,終于來到了墳頭。
上過香,燒過紙,請祖宗吃過飯,放過鞭炮后,就結束了。山上,縈繞著無盡的思念。
回到家,奶奶把燒豬,切成一塊一塊 的分給大家,曰:“太公分豬肉。”原本死氣沉沉,大家都靜默著,沒有一絲聲響。現在,又回歸熱鬧。小孩子們推推拉拉,爭先恐后地搶燒豬肉,大人們則在一邊拉拉家常。清明,一家人又聚在了一起。
柳枝還像以往一樣,緊緊地貼著門,艾草的香氣溢滿了整間屋子。屋外,不知何時又下起了雨,一切景物,又變得模糊。
四月,春,雨,柳,家鄉的清明。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6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常去郊外踏青、掃墓。祭拜祖先。
每到這一天,姐姐、哥哥和我跟著爸爸一起回到老家,然后隨著大人們去掃墓。大人們挑著祭品,我們小孩則邊走邊玩,一路上鳥語花香,笑語盈盈。突然,我們眼前一亮:前方有幾顆楊梅!我們連忙跑過去,一看,許多楊梅都已經成熟了!我們爭先恐后地跑去摘楊梅吃,大人們則在一旁休息。吃飽后,我們覺得很開心 你也可以投稿 ,走路也更加輕快了。
最好玩的是掃完墓后吃飯時,大人們找來一些樹枝做成筷子,用來夾糯米飯吃。另外,用來祭拜祖先的雞蛋、糖果、餅干之類的,也都成為我們小孩的囊中之物。
清明節是我們祭拜祖先的節日。在懷念祖先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所以我喜歡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7
每年的四月五日是我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清明節又叫鬼節。
過清明節的時候,我和爸爸回家鄉掃墓,坐車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上一年的清明節,上一年的清明節是我和媽媽去的,不知道上一年的清明節和今年一樣還是不一樣。
我和爸爸到了家鄉以后小學生作文作文人網你也可以投稿,就和爺爺奶奶還有爸爸和我上山掃墓了,我們慢慢的走在小路上,而小雨一直在下著,這讓我想起了一首詩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等我們到了墓前的時候衣服全都濕透了,還好我們的供品還沒有濕,我們的供品有水果,有雞、鴨、肉、豬頭、魚,還有一些酒。我看見了一棵野果樹,爸爸就爬上去要了一點野果,放在老祖先的墓前,還把那些雞、鴨、肉、豬頭、魚和酒放在老祖先的墓前供給老祖先,我們不要為墓地除草、培土、修排水溝。
爺爺從一個袋子里面拿出了一些鬼錢,有一元的,十元的,一百元的,一萬元,一億元的,五億元的。拿出來燒,我問:“爺爺,為什么要把這些鬼錢拿去燒?”爺爺說:“因為要把這些錢給老祖先用。”我不知道為什么死人也會用錢,我們掃完墓了,回到爺爺奶奶家的時候我們衣服全濕了,鞋子全臟了,我們把濕衣服換了,把臟鞋子脫出去了。
我最喜歡家鄉的清明節了,反正就是喜歡清明節,每一年的清明節我都回家鄉去過的。雖然很累,可我還是很開心。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8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謠指杏花村。”隨著清明時節逼近,不禁暗生怯意。孤墳凄凄,野草立立,人間天上,雨紛飛,花落地,悲涼更勝從前。 讓我想起了5.12親朋的亡靈。思念的淚,感恩的淚,哭泣的淚都融合在了一起。
人們常說,故人已有自己的世界,他們已與今世的我們作了徹底了斷。生者哀思,亡靈凄凄,莫非一寸思念的境地都不能保全,莫非一點點眷念都不能再繼續?歲月流失,光陰荏苒,人間天上又何其悲凄?忽地迷茫重重,生為誰?為何哭著來到這個世界?是不情愿,還是舍不下前世的糾纏?去竟為誰?來去無牽掛,復幾度迷離與彷徨。
哀哀清明,恨恨離歌,頻頻回首,恍如隔世。縱未有深遂的目光,亦沒有澄凈的心境,一番離愁,竟換了人間,冥冥中滋生一種物是人非的幻覺,緊緊纏繞,相伴相隨。
清明,思念似雪 漫天飛舞;清明,思念如淚如雨揮灑。花冢落落,短松岡再添新墳。無意,喚醒的心靈,無意,惹來滿心的傷悲。徒步還唱“清明時節雨紛飛,路上行人欲斷魂”,竟教路旁桃花黯然失色,清明節若不是在草長鶯飛的春天,若是在大雁離別、落葉飄飛的秋天,恐怕會徒增的傷感吧。至少,春天的綠草和鮮花能傾訴思念的情懷。
試著告訴自親朋不要在意清明節,極力抒解一股因清明來臨而驟生的愁緒。淡然相對生生別離,從容與共死之訣絕,然而,卻是愈逃避愈無法解脫。人一世只有一次生命,想籍著生來表達更為堅強的信念,想以亡來陳述更為坦然的豁達。終在“人非草木,敦能無情”的寬容里一次次釋懷又一次次地束縛自己,終究在面對歸處時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幾份生怯。
清明節的情結緣于無法釋懷的離別,人間天上從此永不再見的決裂。區別僅是一個在地下長眠,一個在人間徘徊,但最后的歸宿仍只是一捧黃土,逃不過灰飛煙滅的夙命。人世間最悲慘的事情也許莫過于此吧。一聲喟嘆,泄露了心底的傷。正如紅樓夢的歌曲,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尺幅鮫綃勞解贈,叫人焉得不傷悲!
請允許我借這一方小小的角落,為5.12親朋的亡靈緬懷過往;請允許我獨自擁有片刻的安靜,為5.12親朋的亡靈靜靜地哭一場;請允許我折一束鮮花,插在巴蜀大地的山坡上。無名氏,我只能這樣輕輕地喚5.12親朋的亡靈為“無名氏”,不想給5.12親朋的亡靈貫上任何一個名字,為5.12親朋的亡靈立一個無字碑,請原諒我的自作主張,緬懷5.12親朋的亡靈的時候,追憶歲月過往的時候,我只能把5.12親朋的亡靈喚作“無名氏”,以此來填補人生的空白。說,生命是永恒的,是不息不滅的,永遠都是美麗如花的。借由這清明時節的幾朵如雪白梨,慰燙內心的煎熬與思念。或許當下一個清明節來臨的時候,又或許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永恒的生命將能拉近人間天上的距離,平息內心深處因清明時節卷起的滾滾浪潮。到那個時候,陽光是炙熱的,鮮花是嬌艷的,而你我不再是陌生的,我們會擁有共同的名字:“永恒”。
清明時節情幾許,天上人間永相隨。但愿,天上人間一年三月里的春天,花團錦簇,沒有離別時的哀愁,也沒有追憶時的惆悵,有的是豁達,從容,溫暖和幸福。
自古以來,人們發現每逢清明,總有雨水相伴。故諺語有云: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雨。雖然這種自然現象隨著世事的變遷,人心的浮動,人類活動對自然天象日益嚴重的影響,已經使其有所變化。正如有人所言,是否有雨,要受大氣環流的影響。如近年來的清明節,某些地方就有未降雨的時候。但在許多地方,人們依然可以見到清明降雨的天氣。今年的清明節也不例外,會烏云密布,隨即陰雨連綿,午后天氣卻急轉直下,艷陽高照,讓人倍感清明雨水的特點。對于清明時降雨,網絡上如是解釋:清明正值夏季風發展,西北季風后退的時候。從海洋上過來的濕熱的暖氣團和勢力逐漸減弱但仍然比較強的冷氣團相遇,暖氣團中的大量水汽遇冷氣團產生凝結,于是發生大量降水;清明時節江南遇雨的幾率很大,清明節前后,東南海洋上的暖濕空氣開始活躍,與北方南下的冷空氣交匯,往往形成降雨。而且由于這個季節冷暖空氣在江南上空交鋒頻繁,因此常出現綿綿細雨。所以清明時節的降水多是鋒面雨。鋒面在清明季節通常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黃河流域的南部地區。而民間對于清明降雨的解釋則更為直接了當:鬼不走干路。
我們相信一切客觀存在必然有其內在的根源。人們永遠都在其自身力所能及的知識體系和認知層面上對其做出盡可能詳盡、合理的解釋,人們也在不斷探索,使其理論不斷完善,終歸使其闡述科學合理。這也是正確的做法,我們只需要接受自己能夠接受的解釋就足夠了。當然人也可以就此自然現象按照自己的理解不妨進行觀想,也許更有趣味和意義。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9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快到了。早晨我一起床,就看見柳樹綠了,綠綠的小葉子一對一對的掛在細長的柳條上,就像一部部梯子似的。我在往下面一看小花都開了,有紅的、黃的、粉的,漂亮極了,路上的車多了,我問爸爸媽媽他們去干什么呀?媽媽說:“他們去掃墓了。”我在想我應該紀念誰呢?老師說:“雷鋒叔叔是個大好人,我就在心中為他獻束花吧。”
爸爸曾講過很多雷鋒叔叔的事跡,其中最難忘的事是雷鋒叔叔幫助迷路的阿姨和小孩子回家。雷鋒叔叔是個多么好的人呀。我一定向雷鋒叔叔學習做一個熱愛幫助別人的好孩子。以后我坐公交車,我一定給老人讓座,幫助小朋友掃地、講題,幫助老師提東西,總之盡我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在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我要在心中為雷鋒叔叔獻上一束潔白的菊花。來表達我對雷鋒叔叔深深的熱愛與懷念。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0
清明節,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的陽歷四月五日。
由于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進行農事活動。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歷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習俗。在古時,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三月節”。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禁煙節”。
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在古人的觀念里,108是代表完滿、吉祥、久遠、高深的大數,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義。清明的得名,不僅緣于萬物此時的生長清潔明凈,也緣于這一時期的太陽也是清新的太陽,流轉于這一時期天地之間的陽氣,也是清新的陽氣。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杜牧是在今陜西西安人。每到清明我們都要去掃墓。
今年我家全部人都從外地趕回來掃墓。在清明的前一天媽媽和嬸嬸們準備好過節的食品,好在清掃墓的時候用來做祭品
清明節到了,外面下著毛毛雨。奶奶叫小孩子不要去了,可我們都鬧著要去,奶奶也無話可說。我們買好了掃墓要用的東西就出發了。我們先坐車到山下,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在途中有很多大人們拿祭品、鋤頭、鏟子,小孩子們就跟在大人的后面。我們找了好久終于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我們開始忙活起來,有的鋤草,有的鏟土,有的在一旁站著幫不上忙。弄好了就要燒香燭,用12張粗紙和12支香在墳墓周圍插好,因為今年是12個月所以要插12支香,12張粗紙。然后在墳頭用石頭放上幾張粗紙蓋住,開始燒紙錢、紙房子、紙衣服等的日常生活用品。等燒完以后,放鞭炮。最后拜三拜,我們就下山去了。
吃飯的時候,要多添一碗飯、一雙筷子、一個座位、要夾滿菜,這個座位是祖先的。小的時候我不懂事,就在祖先的座位上坐下了,后來爺爺把我叫下來了。
這就是我家鄉清明的規矩。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今天是四月五日,清明節。
我和爸爸回到了鄉下老家給祖先上墳。我們來到了祖先的墳前,爸爸用鐵锨把墳塋修繕了一番,然后把帶來的貢品放到墳前,帶著我給祖先磕了三個頭,起身倒了一碗酒,圍繞墳塋灑了一圈。上完墳,我們就在山里踏青游玩 你也可以投稿,高高的山上,有茂盛的樹林,有綠綠的青草,還有清澈的湖水,美麗極了!
回家的路上,迎春花、梨花、櫻花爭相盛開,花香四處飄蕩,好多游人在花前拍照留影,一張張笑臉和鮮花一樣美麗,多么幸福呀!爸爸告訴我:清明節是我們緬懷先烈、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春暖花開、游玩踏青的節日。他還給我講了先烈們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故事。我聽了很感動,正是先輩們流血流汗、艱辛創業,才有我們今天的美好生活,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學習、健康成長,長大了貢獻力量、報效國家!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3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這里過節總有自己的特色。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個節氣,按公歷來說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農歷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節氣,都從冬至起,從冬至到清明,中間整整隔了七個節氣。每個節氣按15天計算,整整105天,交清明節則是106天。所以古人說:“冬至百六日為清明”,又說:“春分加十五日則清明風至。”
清明,在遙遠的周代已經流行。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日,歷代的詩人詞家都有關于清明盛況的描寫,自古以來人們在清明節留下了很多習俗。
清明掃墓,追祀祖先,由來已久,相沿成習。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日肝聞吹笙”、“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記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清明前后還流傳著很多傳統的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拔河、蕩秋千、放風箏、打馬球、斗雞等活動。清明節的習俗豐富多彩,歷代的記載十分浩繁。詩人懷清明之作更是爭艷奪彩,不可勝記。從這些意義上講,清明既是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節日。是寄托哀思的一個契機。各地青少們成群結隊向烈士陵園獻花致敬,或邀請革命先輩作報告,講革命故事,或組織參觀、旅行、訪名勝、采標本,豐富了節日內容。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4
清明,是我國二十四個節氣之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 4月4日至6日之間。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作為節氣,清明時期正是我國大部地區,萬木凋零的寒冬已經過去,風和日麗,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生機勃勃故稱之為清明。首先,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密切的關系,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 正是春耕播種的大好季節。其次,清明也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唐代詩人杜牧的詩云:“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 到少年宮認真觀看了解了烈士事跡,為這些偉大的英雄獻上親手制作的千紙鶴。通過這次活動,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寶貴的生命與鮮血換來的,還要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長大后報效祖國,成為祖國的棟梁!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正如唐代詩人杜牧的名詩一樣,每年清明節都是伴著蒙蒙的以用雨一樣。讓人覺得很悲傷。
這一天早晨,我和爸爸、弟弟……一起去祭拜死去的親人,爸爸會帶一些祭品,有肉、水果、酒……路很不好走。終于到了墓前。我們會燒一些紙錢,來借此表達我們對幫一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里默默地祈禱他們,祝福他們在天之靈能能幸福、快快樂樂地活著。
遠處的景物映入我的眼簾,鳥兒在高空中歡樂地唱著奏鳴曲,漫山的杜鵑花,又叫清明花,因為它是在清明節的時候還會開放。爸爸他們先把爺爺的墓旁邊的雜草除掉,再挖土放在墓上。我們不禁想起了與親人以前的回憶和生活。我們先把香扎進土里,爸爸把酒倒在墓前。
讓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要對未來充滿希望和自信,不要讓死去的親人擔心,他們也會祝福我們,身體健康,每夫快快樂樂地活著。
爺爺、奶奶,我們要走了,希望你們在天之靈能向我們,一樣快樂的活著。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6
我有一個職業夢想。我想成為一名老師,因為我覺得教師是一份好工作。一般來說,老師懂得很多知識。他們可以幫助學生豐富他們的知識。此外,老師可以隨時可以與學生溝通,這有助于老師保持年輕的心態。最后,老師一年有兩個長假。在空閑時間,我還可以做很多我喜歡的事。而且我也有時間去旅游,這使我感到興奮。我必須努力實現我的夢想。
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六,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又是一個放假的星期四,也正好是清明節,為了讓我們也能祭拜祖先,所以全家便開車來到鄉下掃墓。
我們上山了,我們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墳墓前,向老祖宗祭拜,求著老祖宗的保佑。也讓我們這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孩子能取得好成績,不辜負你們這些長輩對我們的期望;也讓全家健健康康,開開心心……
我們一到那就開始給祖先燒香和紙錢。
我們開始放鞭炮了,爸爸讓我和哥哥負責把鞭炮擺好,我們繞了好大一圈才把鞭炮擺完。
爸爸說:“我要開始點鞭炮了。”媽媽、奶奶、哥哥和我趕緊跑到一邊,爸爸開始點了,我和哥哥把鞭炮綁成一條。可是,我們用幾條鞭炮連成一條的鞭炮斷開了,所以,爸爸就要一條一條的點火了。
今天幫祖先掃完墓了,我們全家一起下山了。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7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我家鄉的清明節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現在清明節放假啦,今天我能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去靈璧老家掃墓。早早起床,奶奶就給我拿來一個雞蛋,說:“清明這天要吃雞蛋,這樣可以驅除疾病,而且吃了雞蛋,眼睛又大又亮,以后會變得更漂亮。”我很不情愿的吃了一個。我看到門上插著柳枝,就不解的問爺爺,“清明為什么要插柳枝哪?”爺爺說是為了紀念兩位古人,一位是神農氏另一位是介子推。爺爺還給我講了他們的故事,原來清明節有這么多的故事呀。奶奶拿出早早折好元寶,奶奶在折的時候我還跟著學,也幫著折了好幾個哪,雖然不怎么好看,但是也是我對祖宗的一點小小的心意吧。
我們又去買了紙錢和鞭炮,東西買齊了。爸爸開著車帶著我們全家去掃墓,走在路上,來來往往的車上大多拉著掃墓用的東西,真有詩句上“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情景,經過兩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老家。拿著東西到了墓地,爺爺和爸爸開始忙著給墓地添土,我和奶奶媽媽忙著燒紙錢和元寶,我也學著奶奶的樣子,嘴里也說著讓他們來拿錢。添好土燒完紙錢,爸爸開始放鞭炮,我們全家都跪下來給祖宗磕頭,求祖宗保佑我們國家平平安安,家人健健康康。掃完墓到了飯店,該吃飯的時候,爸爸又多添一副碗筷,一個座位,夾滿菜,說這個座位是祖宗的。在回家的路上我們遇到好多去掃墓的人。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插柳,掃墓、燒錢等一些活動表達了對親人對祖先的一種深深的懷念。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8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來了,爸爸媽媽帶我回到了老家長汀,每到清明節,身在遠方的人都會回不掃墓,祭拜祖先。
依照我們家鄉的習俗全家人都要在祖先墓前清除雜草,擺上貢品,敬上鮮花,點上香燭,告慰祖先。回到家后,我們還要喝掃墓酒,吃上粿。
長汀是革命老區,我們還去看了瞿秋白的紀念碑,有很多人給他敬獻了花圈,為了緬懷革命烈士。
“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兩天都下著雨,我的心情和天氣一樣悶悶的,所以我們今天沒有出去,但是想起奶奶要從南海回不了,我的心里變得很高興。
這次的長汀之行,我知道了以前有很多英雄戰士在長汀犧牲了,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幸福生活。媽媽說:現在我們的生活好了,我們一定要珍惜現在的生活。”以后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家鄉的清明作文 篇19
清明節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一天其實平平淡淡,但家鄉的習俗是在清明節前夕去上墳。我和家人上墳的時候,人們會帶酒、果子和吃的什么東西到親人的墓前,將食物祭在逝去親人的墳前,燒些紙錢或掛些白色的紙,然后磕個頭,吃完食物回家。
星期六早上,天氣晴朗。我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帶上黃酒、果子、紙錢等供品,向埋著太爺爺、太奶奶的東山梁進發,還沒到目的地,我就累得不行了,還是爺爺老當益壯,一馬當先,離墓地已經不遠了,站在一個山頭向我們招手,我不甘落后,一口氣爬到了目的地,我喝了一口水,坐在一塊石頭上喘氣,在一塊平整的土地中間,并排堆砌了太爺爺、太奶奶的墳墓,墳墓上枯黃的草木下面,小草開始發芽,墳前兩棵高大的白楊樹伸展開它那密密麻麻的枝條。我想它們夏天一定非常茂盛吧,說不定太爺爺、太奶奶還在樹下乘涼呢。
大家都上來了,爸爸把早已裁好的白紙條拿出來,我們把紙條一張一張掛到墳堆上的草叢里,墳堆一會兒就被白花花紙條覆蓋。然后,姑姑拿出黃酒和雞蛋、果子之類的,擺在墳前。爺爺點著了紙錢,一大堆紙錢在熊熊烈火中燃燒,忽然來了一陣旋風,爺爺說這是太爺爺、太奶奶取錢來了。爸爸又取出鞭炮,“啪啪”的聲音在山中回蕩。爸爸讓我們站在墳前,給太爺爺和太奶奶鞠三個躬,以此來表達對太爺爺、太奶奶的思念,爺爺似乎很難受,眉毛皺著,一副傷心的樣子,爸爸、姑姑和爺爺的表情差不多,奶奶也比較失落,從大家的表情看出,太爺爺、太奶奶一定是也是和藹可親的。
上墳儀式完畢,我們要回去了。回頭看看兩個孤零零的墳堆,還有在風中飄散的灰燼,我的心里非常沉重。大家誰也不說話,默默地沉浸在無言緬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