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傳統習俗(精選7篇)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1
又到清明節,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不僅是一個極重要的農事季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俗演成民間節日的節氣,又稱作“清明節”。民間自古有著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和娛樂活動,更使清明充滿了誘人的色彩。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清明間掃墓祭祖的風俗,大概始于唐朝,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寫出了人們紛紛懷著悼念先人,追憶先人,去拜掃墳墓的這一風俗。歷代相沿十分盛行,一直相連到現在。如今,我們不僅掃自己祖先的墓,而且還要掃烈士的墓,緬懷革命先烈,牢記烈士為祖國付出的生命代價,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美好的今天。
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有“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清明時節,楊柳依依,桃花李花,競相開放。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人們從蕭瑟的冬天過來,春天的景象給人以生命的感悟,以美的享受。因此,清明歷來是郊游、踏青的季節。我們最喜歡春游。春游時,我們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風光。在郊外的清山綠水中,開展多種多樣的娛樂活動,有的放風箏,有的斗雞,有的踢足球,有的蕩秋千。
清明在北方是“草色遙看近卻無”,在江南則楊柳綻開,桃李芬芳。農民們開始忙碌起來。江南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清明時節,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人們在無限的春耕勞作,清明前后種的樹成活率很高。清明在江南也是開始播種的季節。農諺又云“谷雨清明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同時也盡情地享受著明媚的春光。總之,清明是大地復蘇、萬物萌生的季節,也是農業上播種耕耘的季節。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2
在我國傳統的歷法中,“清明”在“春分”之后,“谷雨”之前,一般在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農事重要節令。“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時至清明,春意漸濃,氣溫開始升高;“清明前后,點瓜種豆”萬物復蘇,草木繁茂,進入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據《歲時百問》載:“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與春節、端午、中秋同為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一年之中比較隆重的節日,主要是紀念先祖和迎接春天的到來。從這天起,人們忙著著手新一年的勞作,創造美好的生活,有溫故知新之意。
“清明節”又稱“小寒食”,前兩天忙著敬先祖,今天輪到大家過節了。家家戶戶門口都要插青,即折一些新鮮的側柏樹枝和吐蕾的柳枝,在清明節早上,把這些側柏枝和柳枝每幾根組合在一起,插在大門口、屋門口和豬欄門口左右兩側的上方,一是避邪,二是預示春天到來了。在安丘農村,還有在室內插青的習俗,即用柳枝、側柏枝和老公花扎個花束,吊在鍋臺之上的屋笆上。兒童們還要戴柳帽,做柳哨。這些習俗損壞了大量的側柏和柳樹,很多側柏、柳樹在清明節被折騰的不成樣子。舊時,寒食節斷煙禁火,只吃涼的食品。到了清明這一天,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始生火做飯。宋代詩人王禹俏在《清明》一詩中就有“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的詩句。
在我們安丘農村,清明節人們還有三項活動。清明節第一個活動就是吃雞蛋(取吉誕之意),清明節第二個活動就是蕩秋千,清明節第三個活動就是踏青。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3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清明節一般在公歷的四月五日,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清明節的風俗,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
這就是清明節的起源和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4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人們常去郊外踏青、掃墓。祭拜祖先。
每到這一天,姐姐、哥哥和我跟著爸爸一起回到老家,然后隨著大人們去掃墓。大人們挑著祭品,我們小孩則邊走邊玩,一路上鳥語花香,笑語盈盈。突然,我們眼前一亮:前方有幾顆楊梅!我們連忙跑過去,一看,許多楊梅都已經成熟了!我們爭先恐后地跑去摘楊梅吃,大人們則在一旁休息。吃飽后,我們覺得很開心 你也可以投稿 ,走路也更加輕快了。
最好玩的是掃完墓后吃飯時,大人們找來一些樹枝做成筷子,用來夾糯米飯吃。另外,用來祭拜祖先的雞蛋、糖果、餅干之類的,也都成為我們小孩的囊中之物。
清明節是我們祭拜祖先的節日。在懷念祖先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大自然、擁抱大自然,所以我喜歡清明節!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5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就快到了。早晨我一起床,就看見柳樹綠了,綠綠的小葉子一對一對的掛在細長的柳條上,就像一部部梯子似的。我在往下面一看小花都開了,有紅的、黃的、粉的,漂亮極了,路上的車多了,我問爸爸媽媽他們去干什么呀?媽媽說:“他們去掃墓了。”我在想我應該紀念誰呢?老師說:“雷鋒叔叔是個大好人,我就在心中為他獻束花吧。”
爸爸曾講過很多雷鋒叔叔的事跡,其中最難忘的事是雷鋒叔叔幫助迷路的阿姨和小孩子回家。雷鋒叔叔是個多么好的人呀。我一定向雷鋒叔叔學習做一個熱愛幫助別人的好孩子。以后我坐公交車,我一定給老人讓座,幫助小朋友掃地、講題,幫助老師提東西,總之盡我的能力去幫助別人。
在清明節到來的時候,我要在心中為雷鋒叔叔獻上一束潔白的菊花。來表達我對雷鋒叔叔深深的熱愛與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6
清明節的風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按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舊時,北京人多在清明掃墓,但祭掃儀式并不在清明的當天,而是在臨近清明的“單”日舉行。據說,只有僧人才在清明當天祭掃墳塋。
插柳: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干,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起義失敗后,戴柳的風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
清明節傳統習俗 篇7
清明節傳統習俗一:掃墓祭祖
我國歷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沿襲已久,在清明節這一天,寒食禁火,祭奠先人。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流行寒食禁火,但是祭祀先人的習慣還是存在的。清明節前后,人們就會前后上墳掃墓祭祖,鏟除雜草,放上供品,祭拜祖先,上香默哀,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節傳統習俗二:蕩秋千
這個主要是我國古代的清明節習俗。秋千是寓意著揪著皮繩而遷移。這個歷史非常古老,古時候叫做千秋,后來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候的秋千,大部分是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的。之后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但能從中獲得樂趣,還能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依然是許多兒童鐘愛的活動。
清明節傳統習俗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稱之為蹴鞠,類似于今日的足球。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據說是黃帝發明的,最初是用來訓練武士的。
清明節傳統習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根據明代時期的記載,這是把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然后鴿子飛出來,最后以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清明節傳統習俗五:斗雞
古時候斗雞游戲和比賽主要盛行于清明,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關于斗雞的記錄,是在《左傳》里面。唐朝時期斗雞之風非常盛行,不但民間會舉行,就連皇帝也會參與,唐玄宗就是其中一位。
清明節傳統習俗六:蠶花會
在過去,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在清明期間都會有這個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的蠶花會都人潮洶涌,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小部分是在岸上舉行的,是一種極具水鄉特色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七:拔河
拔河的活動至今依然存在,而拔河早期是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拔河活動是在春秋后期發明的,一開始是流行于軍中,后來慢慢傳到民間。唐玄宗曾經在清明時期舉行了大規模的拔河活動。從此之后,拔河成為了一種清明習俗。
清明節傳統習俗八: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許多地方已經恢復了勃勃生機,自然界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正是春游的大好時機,我國民間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節傳統習俗九:放風箏
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之一。在古時候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戲,還被認為是一種巫術行為。古時候有些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因此許多人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會把自己的災病寫在紙鳶上面,待風箏放高的時候剪短風箏線,讓風箏隨風而去。寓意著自己的災病也會消逝。
清明節傳統習俗十:植樹
清明節前后,春雨綿綿,春風和煦,正是種樹的好時機。此時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從古至今我國都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