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掃墓作文
我趴在茅草叢中,仔細尋找著小茅針。在春風的吹拂下,茅草長出了片片綠葉,在幾片修長的葉子中間,緊緊地包裹著的就是茅針,像是百般呵護的母親懷抱中的嬰兒,不仔細看,還發現不了呢。我發現一顆拔一顆,再吃一顆。就這樣,我邊拔邊吃,越拔越高興,真的是好好地過了一把茅針癮。
后來,我把拔到的茅針,裝進口袋里,留著和我那些也近視了的小伙伴們一起享用。雖然彎腰拔茅針過程很辛苦,臉被曬得通紅通紅,手也被茅草戳得又紅又腫,最后的結果可是大豐收喲。瞧,鼓鼓的一袋呢!
傍晚,我回到通海橋。當我和朋友分享我的勞動成果時,我的心里特別開心。
清明節掃墓作文之三: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初春,大地泛出鵝黃色的淡綠,花兒悄然綻放,在這萬物復蘇的春天,迎來了清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清明節下午,與往年一樣,我和爺爺,太爺爺以及家族的人踏青掃墓。
四月,小草剛探出嬌細的腦袋,桃花張開粉撲撲的笑臉,梨花濃妝淡抹臉兒涂得煞白煞白。我在田間小路上跑來跑去,路旁的油菜花時不時拂過我的衣角,染上金黃的顏料。空氣里夾雜著花的香,泥土的清新,讓人為之一振。
我和長輩們來到一個矮小的墳頭,這里靜臥著我的老太。一年未曾拜訪,墳頭上雜草叢生。矮矮的墳頭,承載著幾代人的思念與牽掛。二爺手拿鐵鍬,在一片曠野上煉出一頂“帽子”。那是一個大土塊,成六邊形,頂上殘有幾株小草,就像給墳頭安置了一頂遮風擋陽的帽子,也只是后人能給祖宗唯一的實用的東西。每每清明,點紙依然是不變的習俗。早在十幾天前,就要準備折元寶“捎”給祖先。火點起來了,紙錢在熊熊烈火中化為灰燼。太爺爺嘴里念念有詞:“回來了,來拿錢了。”太爺爺佇立良久,仿佛在想些什么。也許難忘故人。
在太爺爺的帶領下,我們又到了一處。這里荊棘叢生,把這座墳圍了起來。這些荊棘格外難纏,一不注意,就能叮你一下。幾位長輩聊起話來了,重啟了舊時的記憶。從談話中,我得知,長眠此地的老太曾是個精明能干的人。大爺打趣道:“這位太太可有一段光輝歷史了。聽你太爺講講。”太爺嗓音沙啞地講起這段塵封往事。長輩們靜靜地聽著,陷入了無盡地回憶之中。他們在懷舊,在記憶,在思念。清明,這個讓人多愁善感的節日。
遠處,一家子人走來了,想必也是來上墳的。攙著老人,牽著小孩,小孩蹦蹦跳跳,不知來所為何事,老人盯著遠方,小腳顫顫快快地跑,眼里注滿情思。“滴滴——”一聲聲汽車鳴,城市的人下鄉看親人來了。到了目的地,也許太過激動,嘴角在抽搐。久違了,這魂牽夢繞的故土,久違了,這安靜的墳頭。
清明,這個思緒綿綿,黯然銷魂的日子。又不禁得吟道:“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