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15清明節的征文
關于2015清明節的征文之一:明天就是清明節了,在這一周里,家家戶戶都在忙著為祭奠故去的親人忙碌著。走在大街上,看到最多的也是一堆堆燒燼的紙灰。清明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是祭奠逝者、悼念先人、緬懷英烈、寄托哀思的重要日子。每到清明祭掃時節,人們就會上墳燒紙、燒冥物、燃放鞭炮,祭奠逝去的親人,表達思念之情。但這種祭掃方式不僅污染環境,還容易引發火災,給社會公共安全帶來隱患。近幾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宣傳環保過清明,我們**市政府也出資出人出力在大街小巷擺放了好多祭祀用的鼎,方便于百姓,更倡議全市人民用科學的方式寄托哀思,將中華民族慎終追遠的情感融入到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 傳統的清明祭掃方式,已經嚴重沖擊了正常的社會公共秩序。其實,每到清明節,就會引發大家對祭奠方式的探討。有的人主張摒棄上墳燒紙的傳統,有人說,鮮花祭奠、網上祭奠,表達不了心情。我想,這些討論歸結到一點,就是如何將清明這個傳統節日和現代生活接軌,清明節同中國其他節日一樣,遇到了如何“轉型”的問題。毋庸置疑,清明節也要與時俱進。 上墳燒紙的傳統祭奠方式,是與土葬結合在一起的。而現如今,城市墓地的價格已經高過了房價,有多少人能夠葬得起?何況,現代陵園的環境已經和燒紙、磕頭格格不入,一束鮮花、鞠躬致禮祭奠的更文明,更合適。即使在郊區,我們也不提倡上墳燒紙。每年到了清明這個節點,總有新聞報道,群眾在山上上墳引發了山火。本來祭掃是為了緬懷先人,表達悼念之意,如果因為燒紙燒出了事,豈不是自找麻煩?所以,無論城市還是郊區,燒紙祭奠的方式似乎真的不合時宜了。 其實想想,掃墓、上墳畢竟只是一種形式,對于“緬懷先人”這一清明節的永恒主題而言,恐怕最重要也最關鍵的還是心懷感念。只要心中懷有對于親人的牽掛和思念,又何嘗不是對于他們最恰當、最得體的祭奠呢?至于身在何地,甚至是否親臨墓地,其實倒并不關鍵。現如今,網上祭掃等新的祭掃方式蔚然成風,盡管是對傳統祭掃儀式的改變,但緬懷先人的內涵卻沒有改變。 從這個角度來看,清明祭掃的多元化,應該是社會的進步體現。只要是文明的,能表達我們內心的感恩的,我們就應該提倡。為了讓這個社會更文明,就讓我們每個人都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 關于2015清明節的征文之二:**市民進會員里有“三老”,金老是其中一位,就在幾日前他老人家因病去世,享年75歲。 金老——金學啟,筆名藝丁。高小畢業后從藝,曾在山東省曲阜、兗州豫劇團、黑龍江省豫劇團從事表演、武功教練、編導等工作。1984年調入市創作評論研究室,專職戲劇創作。舞臺劇、小品、詩歌、散文等作品多次在國家、省、市級獲獎。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百花喜劇創作學會理事,黑龍江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市作協、劇協、音樂文學會會員。市文藝創作中心創作員。 金老的一生光明磊落,坦坦蕩蕩。為人剛正不阿,一身正派。金老造詣很深,文武雙全、德才兼備。金老的眼里揉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