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踏青的初一作文(通用3篇)
清明節踏青的初一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轉眼間,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清明節可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始源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不僅如此,清明還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因為只要一到清明,氣溫就會慢慢升高,非常適合春耕春種。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農諺。還不止這些,清明節的傳統活動也非常多。如掃墓、踏青、植樹等。就在這個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外出踏青。
我們一起驅車前往郊區的一個小公園。在白色的混凝土公路的兩旁,一顆顆金黃色的油菜花正對你微笑!仔細看看,也許還會看見一只勤勞的小蜜蜂在工作呢!看看天上,藍色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白云,暖暖的陽光透過車窗照在我身上,讓我非常愜意。藍、白、紅、黃、綠與暖暖的陽光,構成了一幅清明時節萬物生機勃勃的畫意。
不到四十分鐘,我們就到了小公園。走進小公園,只見楊柳披著滿頭的嫩枝,正與一旁湖中的小魚嬉戲。而花壇上,一朵朵鮮花在盡情地展現自己的美麗。道路旁的香樟樹,也挺直了腰板,用它最精神的一面來歡迎游客。
我們找了一個在大樹懷抱中的草坪。我們躲在樹蔭下,拿出各自的包。爸爸從他的包里拿出了一塊餐布墊在草坪上。而媽媽從包里拿出一些三明治與面包,還有一些小吃和牛奶。她又從包里拿出一個照相機,對周圍的景色拍了起來。那我呢?只見我像變魔術似的把一包魚食給拿了出來。走到湖邊,往湖里撒了幾粒魚食。也許是魚聞到了香味,它們全聚在一起搶著吃。見狀,我急忙又撒了幾粒。沒過多久,我的魚食被魚吃完了,而魚兒們也都飽了。我急忙回去吃午飯。到了那塊草坪時,我都餓得不行了。一口氣吃了三個小面包,喝了兩杯牛奶。爸爸見了,說:“如果你再餓的話,我估計我都要餓肚子了,誰叫你吃這么多!“說罷,我和媽媽都笑了。吃完飯,我們又去賞了花。
快樂的時光總是短暫的。轉眼間,三點半就要到了。我們只好與這個小公園,這些可愛的魚兒與精神抖擻的香樟樹說再見了。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小公園。這真是一次愉快的踏青!
清明節踏青的初一作文 篇2
又是一年清明,還記得去年的清明“簾外雨潺潺”,正是清明的代表,詩人的創作。今天,雖然少了雨的韻味,卻少不了春的縮影。
清明節要踏青,這是中國習俗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在清明時節,聽雨,看雨,尋找春的印記,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真是賞心悅目。
沒有去南湖的機會,便在家中,也能感受到這微小的變化。我快步跑下樓去,打開門,一股清涼之風頓時襲來,像是對我的問候,讓我一下子忘記了煩惱,只看見迎風舞動的草,在向我招手。
我跑到外面,深呼吸一口,享受這難得的新鮮。在家里哭鬧的孩子,聽著半導體的老人,此刻,都與我一樣,出來享受春的眷顧。孩子們跑上滑梯,爬上搖椅,坐上秋千;老人們坐上椅子,漫步于路邊,或看著玩耍的孩子們,嘴角也微微上揚。
我在草坪邊游走,聽草的“沙沙”聲,低頭去看,已有綠色的尖芽,從土黃色的枯草中間,奮力的擠了出來,隨著風,也在輕輕搖動。天空上浮著幾朵白云,既沒有燕子,也沒有喜鵲,更沒有飛回的候鳥。北方,春天總是讓人忽視,但是,春天卻無時無刻不在,依舊展示著她的美麗。小區里格外喧鬧。池塘里的冰剛剛融化,就有人下水去玩,伸手去抓深紅色的游魚。樹枝上剛剛長了發芽的綠葉,就有孩子趁大人不注意,自己想爬上去。也許,這就是春天所帶來的吧。一切都是那么生機勃勃,就連凍結一個冬天的噴泉,也重新向身邊的小孩子濺起了水花。
我沒有蕩秋千,可我看到的,卻是蕩秋千時看不到的。真正的踏青,我想應該就是在這草木之間,嗅覺春的氣味。
清明節踏青的初一作文 篇3
父親多年來一直惦記著,去江南看看,他說的那個地方在鎮江,哪里有他已故的祖父母,我的曾祖父母。多年以后,他的女兒,我們全家在省城南京定居,我常想,這里或這不遠的地方,曾經有我的祖先的足跡,然而,地下的祖先再也無從得知之后的時時事事。在離南京不遠的地方,我的祖先便在這里長眠。心中不免失落,清明時節難免觸景生情,想起前年和父親一起的鎮江之行。
初春時節,我們一行人幾經周轉,我們來到一個貼于路邊的小小村落。據父親說他在十幾歲時來過這里,如今的他已六十有余,憑著記憶,他摸著、問著、尋找著據說是他姑姑的女兒家。果真,在找了兩戶人家之后,我們便見到了那位遠房表姑,穿過幾塊田地,跨過一條小小的水溝,我們來到了我曾祖父母長眠的一片農田邊?匆娢羧盏奈业南茸,如今只剩一座矮矮的土堆,不禁悲從中來,又不知悲從何來?對待似乎很遙遠的先祖,那種感情往往是很復雜的。然而我不知如何思考這兩處小小的墳頭于我來說的意義,我甚至從不曾見過他們,我無法對著一抔黃土悲傷哭泣,這便是我可親可敬的祖先,我們之間存在的便是牽連不斷的血緣關系吧!
父親拿著一把鐵鍬,很虔誠很沉重地給墳頭添土,一鍬一鍬,一鍬又一鍬,在他覺得似乎很滿意以后,他便跪下給他已故的祖父母磕頭。而我,只在邊上看著,也許因為是女兒,傳統的觀念是不要孫女之類的跪拜的,而于我,我是不知我是否可以找到此時該有的感情、心情,只是在心里默默地告慰先祖,您的子孫生活得很好,感謝先祖庇佑,日子不再艱難,再也不用每遇荒年便乞討度日了。父親告訴我:“于他而言,他便是墓中已逝者的孫子,地下長眠的是他一直記掛著的爺爺奶奶!
祭掃回來后,我更多地了解了關于先祖的一些事,在那個年代,先祖是貧窮的,窮得食不果腹,窮得不能接受教育,更意識不到教育的重要性,也無從通過自身的努力來改變自身的命運。于是,當遇到天災,當老天不能提供溫飽時,他們只能服從命運的安排,四處飄蕩、隨波逐流。就像我的曾祖父母一樣流落他鄉至死都未回故土的大有人在。當時,他們就是一群流浪者,記得一位大家的筆下曾記錄對蘇北的這些不勞而獲的難民的一些褒貶之詞,而于我,我的心中只有敬意與無盡的感激。
如果真有另一個世界,愿先祖們不再流浪辛苦,不再為生活所困。更愿每一個世人珍惜每天能陪伴左右的父母高堂或其他長輩,讓他們因子女的孝順、陪伴而倍感幸福。就像我所認識的一位長輩,在母親病重時,她給自己的母親堅持洗了八個月的腳,而在她的母親離去后,她沒有一點遺憾,感到坦然、欣然。她說:“我寧愿在父母健在時多孝敬,讓父母生活好,照顧好父母,讓父母感到幸福。而不是在世時不孝順,卻在長輩故去時大聲哭泣!彼f到了,她也做到了不留遺憾。因此,我在她的眉宇間看到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