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由來的兩種說法(精選3篇)
中元節由來的兩種說法 篇1
每年農歷7月15日是中元節又叫鬼節或著叫盂蘭節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日.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現現在俗稱的鬼節。盂蘭節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 ” ,“倒懸 ”指的的是釋迦十大弟子目連的母親死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 。 后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在為了祭 祀孤魂都在鬼月農 歷 7月 舉行普渡會,現在叫鬼節。
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愿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中元節由來的兩種說法 篇2
關于鬼節的來歷,傳說地藏菩薩,他的母親去世后來到陰曹地府,被關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層地獄的種種折磨,地藏菩薩是個孝順的女兒,看到母親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這天竟恂私情,讓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門打開放他母親出來,誰知這一開牢門不要緊,牢房中的小鬼們蜂擁而出跑到人間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亂竄”之說。那些跑回家鄉的鬼紛紛向家人索要錢財以便回去用來生活和打通關節希望早日托生。后來人們把這一天就定為[鬼節].
鬼節這天,人們要燒紙錢,擺供品祭奠故去親人的亡靈。
農歷七月十五這天,同是佛道兩家總結批評的日子,兩家都相應的考籍講評活動;不同的是,道家的考察、匯報指向民眾,即校籍辰。佛家的總結講評則在內部進行。不管是對外的校籍辰還是內部的批評會,都說明佛道兩家對七月十五日的重視。或者說明這個日子在佛道節日中的重要。再加上民間的所謂鬼節,這個時日更顯得多彩多姿。校籍辰和自恣日僅只是這個時節俗活動中極小的一部分,此外尚有祭祖薦新、放燈照冥、盂蘭盆會等在一年中也屬重要的節俗活動。
盂蘭盆會是佛教歲節儀規中重要的儀式,例在每年有七月十五舉行,因此中元節也有“盂蘭盆節”之稱。
盡管經過千余年主動的順俗和被動的歸化,佛教的蹤影還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眾的中元節俗活動中。首先是那名
盂蘭是梵語的音譯,是“倒懸”意思,盂蘭與盆合起來是救器,即“救倒懸器”;另外,盂蘭盆也可以解釋為“救倒懸盆”,突出它“安放百家味飯食”的特點。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現代女作家肖紅《呼蘭河傳》中的一段文字,是這種習俗的最好注腳:“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纏綿在地獄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托著一盞河燈,就得托生”。大概從陰間到陽間的這一條路,非常黑,若沒有燈是看不見路的。所以放燈這件事是件善事。可見活著的正人君子們,對著那已死的冤魂怨鬼還沒有忘記。
中元節由來的兩種說法 篇3
眼看就要到農歷五月初五了,那么你知道那天是什么日子嗎?對啦!那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
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是,這時也許你要問了:端午節的午節的“午”是不是與“五”有聯系呢?對啦,聰明的小朋友,正是因為端午節的“午”與“五”諧音,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五有關。想知道嗎?那就快快往下看吧!
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都要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因圖個吉利,便稱之為“長命縷”。
除了在兒童身上系長命縷,各家還要插“五端”呢!那是哪“五端”呢?分別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也許看到這兒,有的小朋友會說:“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還真不少呢!”
別急,還有呢!有南方過端午節時,還要吃“五黃”:黃魚、黃瓜、咸鴨蛋黃、黃豆瓣包粽子、雄黃酒。
怎么樣?端午節有關“五”的習俗一定讓你大開眼界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