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作文(精選3篇)
202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作文 篇1
長征是一首雄壯、豪邁、大氣磅礴的革命交響曲!長征,把驚濤壯觀推出,把日出瑰麗托起,讓松柏昂首挺拔,讓雄鷹翱翔藍天!
1934年10月中旬,他們懷著崇高的理想,懷著一顆赤誠的心,懷著必將解放全中國的信心踏上了征途,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縱橫十一個省份,攻占七百多座縣城。 曾幾何時,紅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里響起;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深深的腳印;曾幾何時,這里記下了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長征的精神!這里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里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里是峰峰如劍,插入云霄的婁山關;這里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里是中國的搖籃! 在毛主席的詩詞里,有這樣幾句話:“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這幾句詩,是紅軍在過草地,爬雪山時,不因自然阻礙而終止前進道路的精神。
紅軍在長征的過程中,不顧艱難困苦,搶渡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盧定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困難,最終他們勝利了。這是他們的驕傲,更是我們全中國人民的驕傲!
這,是發生在長征途中的一個故事——一個87歲的紅軍戰士,在長征途中,因饑餓而暈過去了。這時,又來了一位老紅軍,看見孩子的樣子,先給孩子灌了點水,等醒了之后,把自己僅剩的一點干糧分一半給孩子吃了,但看孩子還是沒飽,猶豫了一會兒,又把最后一點干糧給孩子吃了。要上路了,他讓孩子先走,說自己歇會兒,其實他是不行了,沒有了干糧網 ,沒有了水,死亡就要降臨在他的身上。一不小心,他掉進了泥潭,在掙扎之中,卻愈陷愈深,但他還是不斷的鼓勵自己要堅持下去,一定會有人來救他的。可當人們來時,他卻已經只剩腦袋在外面了。人們呼喚著他,可他已經……
202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作文 篇2
“饑寒中的中國革命/竟只用一把炒面一捧雪/就爬過了位于寶興西北/懋功正南/海拔近五千米的這個/歷史性坎坷” ——詹永祥《雪山》
小時候見過的“雪山”,在邀請到學校來作報告的老紅軍頭上:蒼蒼白發象形的雪山,我懷疑就跟他所歷經的長征有著因果。那時候,老紅軍嘴里的長征因為蒼老的方言而含混不清;那時候,老紅軍被老師介紹成為“爬過雪山的老同志”;那時候,以為長征僅僅就是爬雪山,以為雪山是一枚不朽的勛章,珍藏在老紅軍心窩里,隨歲月的堆積慢慢提升,變成紅領巾眼前一頭聳立的白發。微型的“雪山”,跟二萬五千里烽煙失去關聯。
后來,通過課堂上一首著名的詩歌,知道雪山是放在尾聯的一句浪漫主義,岷山千里的積雪與三軍過后的笑顏,成了牢固的歷史邏輯。那時候心目中的雪山,僅僅是一種海拔,僅僅是一個路標,它指向紅軍的豪邁,指向革命的勝利。
然而,雪山終究是一個政黨和一支軍隊的歷史坎坷。當長征漸漸沉淀成后來創業者心中的一種鞭策和激勵,雪山是一個坐標,標志著民族精神的高度,革命意志的高度。在歲月的回眸中,長征中的萬水千山漸漸地低下去,而雪山,成為一首磅礴史詩中的詞眼,漸漸在懷念和追憶中高大起來。當更多的功績鍍亮中華民族騰飛的翅膀,無數勝利前的坎坷,都在重溫一幅歷史圖景中找到了譬喻——
“1935年的雪不斷落在橫放背包上的槍支上,金黃色的軍號和獵獵作響的方面軍旗幟上。布制的五星和八角帽下,這群反穿著羊皮的南方籍農民,像一群戰爭年代的食草動物,他們的饑餓是一把從喉嚨里長出的鋤頭,漸漸挖出了埋藏在六月深處的草根與野菜……”
南飛雁
“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毛澤東《清平樂·六盤山》
“秋天來了,一群大雁往南飛”。八十年后的小學課本,依然這樣描寫一個季節。如果時光回溯到上個世紀的那個秋天,如果讓一群遷徙的候鳥來描寫人間的景象,肯定會有這樣對應的句子——“秋天到了,一支隊伍往北飛。”
在歷史特定時刻,南飛的雁陣與北上的軍隊構成立體的畫面。方向相反的運動共同把那年的秋色寫進歷史永恒的記憶。
然而,大地上艱難行進的紅軍,與天高云淡間自由翱翔的大雁,畢竟不是優美的映襯,而是一種悲壯的反差和對照:天空里沒有敵人的圍追堵截,不存在四渡赤水的智慧和五嶺逶迤的阻攔;天空里沒有險關和沼澤,不需要七根火柴的溫暖和皮帶虛擬的營養……
對于北上的隊伍,“雁南飛”是心頭回蕩的一支久遠的歌,一個幸福的意象。是的,梅坑話別時何叔衡相贈的綈袍,依然是林伯渠征途中戰勝風雨的“雁翅”。客家女池育華跨越世紀的滄桑守望中,北上的丈夫始終都是一只行將南歸的“大雁”。六盤山上的一支雁陣,是那位領袖“屈指行程二萬”時的算籌。而那草地上兩人爬著拖著、一人躺著望著的“三人行”中,北上的信念與南飛的雁群都一樣,在征途中一點點積累勝利的曙光。
南飛雁,是革命者的仰望,給予了留痕史冊的機遇。
山丹丹花
“ 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紅軍到陜北。” ——陜北民歌《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從贛南馥郁的桂花香,到陜北山丹丹花紅艷艷的笑臉,有二萬五千里。當《十送紅軍》的民歌猶在江西的秋風中飄蕩,另一支陜北民歌已在山丹丹花枝葉間孕育,含苞未放。一支鐵流的英勇,萬里征途的風塵,將是這種山丹丹花一年間要紅起來的原因。
一段革命的征途終于延伸到山丹丹花扎根的土地。一支隊伍飽嘗的困苦,被山丹丹花視作親人遭遇的艱難。擁有革命的熱情和純樸的人民,“陜北”是長征篇幅里一個多么溫暖的終端名詞。是的,十一個省份之中的曲折和坎坷,萬水千山間的饑寒與泥濘,無數綁腿上的疲憊和堅毅,都可以在陜北卸下來,放在窯洞里,放在米酒中。山丹丹花像陜北人民支起的火柴,等候中央紅軍的旗幟來擦燃,歷史的天空被照紅了一角,長征的隊伍和盼望的百姓一時都被溫暖。
山丹丹花,窮苦人民的花,站在陜北的土地上,見證著窮苦大眾的革命與革命的窮苦大眾互相擁抱的時刻。山丹丹花,熱烈奔放的花,它所照耀的革命和被革命照耀的花枝,說出了八十年后,人們依然紀念長征的根源。
2023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7周年作文 篇3
市民朋友們:
陽春三月,有一個名字和春風一樣溫暖,那就是——雷鋒。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為一炬不滅的火把,一直燭照人間。今年是雷鋒同志逝世87周年,也是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偉大號召87周年。近半個世紀來,雷鋒精神感動了一代代人,激勵著一代代人,歷經歲月鍛造而愈發光芒四射,歷經時代變遷而愈發活力十足,成為助人為樂、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奉獻社會的代名詞,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與當代社會核心價值最具體、最生動的精神交集。
近半個世紀來,在河源大地,學雷鋒活動經久不衰,涌現出了全國學雷鋒典型李力錦等先進標兵,燦爛的雷鋒精神之花,結出了豐碩的精神文明之果。 今天的河源,正在全力實施“四大戰略”、推進“三大崛起”,迫切需要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道德支撐,迫切需要許許多多的“雷鋒”和無處不在的雷鋒精神。在全社會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對于推進河源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推進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對于推進建設幸福河源,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值此學雷鋒紀念日到來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的意見》精神,市委決定在全市廣泛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在全市掀起學雷鋒的熱潮。為此,我們向廣大市民朋友發出如下倡議:
——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弘揚雷鋒精神、建設幸福河源的倡導者。把學雷鋒活動與弘揚新時期“河源人精神”結合起來,與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結合起來,與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大力弘揚雷鋒精神和新時期“河源人精神”,倡導移風易俗,讓雷鋒精神引領社會風尚,激發人們建設文明風尚的巨大熱情,構建具有河源特色的核心價值體系,為推進“三大崛起”、建設幸福河源提供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撐。
——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弘揚雷鋒精神、建設幸福河源的踐行者。把學雷鋒活動與扶貧“雙到”工作結合起來,與扶弱助殘等慈善公益事業結合起來,把雷鋒精神內化為我們的自覺行動,積極身體力行,從群眾最關心、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像雷鋒那樣,滿腔熱忱地幫貧濟困,助人為樂,熱心公益,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
——讓我們行動起來,爭做弘揚雷鋒精神、建設幸福河源的推動者。把學雷鋒活動與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結合起來,把開展志愿服務行動作為弘揚雷鋒精神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載體,動員和引導更多市民加入到志愿服務活動中來,以點滴之間的奉獻、持之以恒的堅守來推動學雷鋒活動常態化,推動更多的道德模范和時代雷鋒涌現,讓一切愛心充分涌流,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溫暖、更加文明、更加和諧。
市民朋友們,時代需要雷鋒精神,社會呼喚雷鋒精神。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滿懷熱情投入到弘揚雷鋒精神、建設幸福河源的實踐中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讓使雷鋒精神在河源率先崛起的歷史征程中煥發出奪目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