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里節的由來傳說及習俗
胡里節
每年的印度歷12月的月圓之夜,是印度教傳統節日的胡里節,人們把顏色用氣體,液體,固體來演繹,目的要涂滿眼前每一個會動的東西三次以上。
1簡介
每年2月底或3月初,即印度歷12月的月圓之夜,印度教的傳統大節胡里節(也叫灑紅節)就要開始了。 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尋常百姓,都載歌載舞,盡情地用五彩繽紛的顏色裝扮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到時候,印度人為了表示喜慶和祝福,會向人們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
2由來
懲惡揚善的傳說 胡里節是印度最古老的節日之一。關于胡里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印度人把春天當作愛欲之神的伴侶,每到春季,愛神降臨,人們都要外出踏青,異性之間萌發愛慕之情,便以開玩笑的方式相互接近。第二種說法是,春天營造了色彩絢麗、姹紫嫣紅的繽紛世界,正是來年谷物長勢旺盛的預兆,胡里節孕育著豐收和希望。
不過,人們認為最有權威性的說法是,胡里節源于印度的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傳說,從前有一位國王暴虐無道,狂妄自大,連天神也不放在眼里。一天,暴君對國民宣布,不準人們再提天神的名字,舉國上下只能崇拜他一個人,否則就嚴加懲處。王子是天神的忠實信徒。他公開反對父親,對天神依然虔誠如初。因此,暴君對王子懷恨在心,千方百計要陷害他。暴君叫人把王子推下萬丈懸崖,但王子沒有摔死。后來,暴君又命大象踩死王子,也未得逞。暴君的妹妹名叫胡里,曾得神靈保佑不怕火燒,因此,暴君就讓胡里抱住王子跳進熊熊燃燒的火中,企圖燒死王子。孰料,王子毫發未損,胡里卻葬身火海。當王子走出火堆時,人們向王子灑七色彩粉,表達對善良的贊頌和對邪惡的憎恨。每年人們都將柴草堆成一堆,象征助紂為虐的胡里,將其焚燒。據說,在此期間,人們可以大聲說臟話,甚至罵人,表示對壞人的唾棄。
3傳說及神話
像所有的印度以及印度教節日一樣,胡里也避不開關于神話故事的那面。至少有三個傳說是直接與這個色
彩的節日相聯系的:胡里卡·黑冉亞卡希普的插入故事,大神濕婆殺死愛神的故事,以及羅剎女朵黑的故事。胡里卡·普拉臘德插曲故事
這一段是與胡里的由來非常有趣的溯源故事。傳說源自于一個叫胡里卡的名字,她是神話中摩嘎拉莫尼阿克國國王黑冉亞卡希普的妹妹。黑冉亞卡希普命令每個人都崇拜他,但是它的小兒子普拉臘德拒絕這么做,并成為了大神毗濕奴的奉獻者。
黑冉亞卡希普要求他的妹妹去殺死普拉臘德,而她——由于擁有在火中不受傷害的能力,抱起這個孩子與他一起走入大火,企圖殺死他。然而普拉臘德吟唱神名并從火中獲得拯救。胡里卡由于不知道她的能力只能在獨自走入火中時才起作用而招致毀滅。
這則神話與胡里節有著密切聯系,時至今日甚至還有一個往火中投擲牛糞,并沖其叫喊辱罵的活動,仿佛它就是胡里卡。
朵黑的故事
也是在這天,一位名叫朵黑的羅剎女,由于謀害了皮蘇國的兒童而被村莊里的年輕人叫囂并捉弄著趕走了。雖然這位女魔具有的賜福使得她幾乎不被征服,但是身披戰甲的男孩們卻可以叫喊、肆意地捉弄她。這其中的原因歸功于大神濕婆。
愛神神話
通常人們認為在這天大神濕婆睜開了第三只眼并將愛神燒成灰燼。所以,許多人在胡里節這天會為愛神簡單獻上芒果樹的花瓣與檀香油膏。
茹阿妲·克利希納傳說
胡里也用來慶祝克利希納與茹阿妲不朽的愛情。年輕的克利希納抱怨他的母親亞阇妲為什么茹阿妲如此白皙而他如此之黑。亞阇妲告訴他要習慣茹阿妲臉上的顏色,并且如果盯著她她的面色就會改變。在克利希納的傳說中,他被描寫成一位喜歡對牧牛姑娘進行各種惡作劇的年輕人。其中一項惡作劇就是向她們投擲五顏六色的粉末。所以在胡里節,克利希納以及他的配偶茹阿妲的畫面經常就被搬到了街上。胡里也是為克利希納的出生地——榮譽的馬舍拉以及周圍的村莊進行慶祝的。[1]
4各地習俗
胡里節象征著冬天結束,萬物復蘇的春天已經到來,同時也象征著正義對邪惡的勝利。參加慶典活動的 人們追逐打鬧,開玩笑的向彼此身上潑灑五顏六色的顏料和粉末。同時,胡里節的活動還包括點篝火“焚燒胡里”等等。印度地域廣闊,各地慶祝胡里節的做法也不盡相同。在北方邦馬圖拉,除灑彩粉之外,婦女還要手持木棒追打男子,男子不能還手;在拉賈斯坦邦,人們則將浸水的衣服擰成一股繩,用來打人。在印度教圣地瓦臘納西,人們互相灑水,然后成群結隊上街游行,放肆的大聲罵人;在廣大農村地區,胡里節則更為熱鬧,有時慶祝時間長達一個多月之久;在比哈爾邦等地,民眾還會唱歌頌春天、彼此甩泥巴、投牛糞。[2]
現在,胡里節已演變成人們消除誤解和怨恨,捐棄前嫌,重歸于好的節日。
5節慶小提示
過去印度人過胡里節時,用的是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顏料,因此對人沒有傷害,沾在皮膚上的顏色兩三天后就自然消失了。如今市場上出現了很多化學顏料,這些顏料沾在身上,容易造成皮膚紅腫甚至灼傷。因此過節時,皮膚不好的人得小心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