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吾爾族的傳統節日
古爾邦節
古爾邦節是我國回、維吾爾、哈薩克、烏孜別克、塔吉克、塔塔爾、柯爾克孜、撒拉、東鄉、保安等少數民族共同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 也譯作“庫爾班”
節日時段
古爾邦節是宗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伊斯蘭教使用的歷法,分太陽歷和太陰歷,太陽歷用于農耕,一年365天或者366天,與公歷基本相同。太陰歷用于教事,一年354天或者355天,跟四季的輪回總相差十來天。先知穆罕默德入主麥地那的第二天(公元622年7月16日)為伊斯蘭教歷的元年元旦。由于古爾邦節與肉孜節的日期與公歷之間的差異,使這些年節有時候是在冬天,有時候卻又是夏天。季節不同,節慶的色彩也不同,這就使得年節也異常的多彩。
節日傳說
古爾邦節起源于一個伊斯蘭教故事:真主為了考驗先知伊卜拉欣的忠誠,在夜里降夢給伊卜拉欣,叫伊卜拉欣宰殺自己的兒子獻祭。伊卜拉欣毫不猶豫地照辦了。在他要用刀子割斷親生兒子伊斯瑪儀的喉管時,真主便派使者用一只黑頭綿羊替代了伊斯瑪儀。因為有此淵源,在過古爾邦節的時候每戶穆斯林都得至少宰殺一只羊,有的還宰牛、駱駝、馬,薩克族與柯爾克孜族,家里實在太窮的也得宰殺一只雞。但是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現在的城市穆斯林只好在市場上購買宰殺好的牛羊肉了。
開齋節
開齋節是伊斯蘭教節日。在伊斯蘭教歷10 月1日,又稱拉瑪丹節,中國新疆地區稱肉孜節(roza,波斯語,意為齋戒)。
按伊斯蘭教法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9月為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應全月封齋,即每日從拂曉前至日落,禁止飲食和房事等。封齋第29日傍晚如見新月,次日即為開齋節;如不見,則再封一日,共為30日,第二日為開齋節,慶祝一個月的齋功圓滿完成。是日,穆斯林前往清真寺參加會禮,聽伊瑪目宣講教義。
教法還規定在節日進行下列七件事是可嘉行為:①拂曉即吃食物,以示開齋;②刷牙;③沐浴;④點香;⑤穿潔美服裝;⑥會禮前交“菲土爾·賽德蓋”(開齋施舍);⑦低聲誦念贊主詞。
諾魯孜節
諾魯孜節是悠久的維吾爾族節日,諾魯孜節是維吾爾族歷史發展進程中產生出來的系統的迎新年節日,是為進入春耕生產,綠化、美化、凈化環境做準備的節日,是藝術的節日、體育的節日。諾魯孜節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統節日。在新疆,凡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都過這個節。“諾魯孜”一詞來自古伊朗語,意為“春雨日”。相當于伊朗古太陽歷的每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公歷3月22日。達一天相當于漢族的春分,故而“諾魯孜”節也叫迎春節。 維吾爾族在信奉伊斯蘭教以前,崇拜天神、日神、月神、星神、水神、地神、火神(灶神)、祖先神等。在他們看來,星神是掌握人類命運禍福的主神,其中白羊且是造福人類的主神之一,而雙魚星則是人畜的病源。所以穆斯林們正好在雙魚星降落,白羊星升起時,舉行諾魯孜節,并把這一天定為自己的新年節。古爾邦節和肉孜節是伊斯蘭宗教節日,在維吾爾族歷史中只有一千多年的歷時。而諾魯孜節已經有三千年的歷史,也是新疆電視臺舉辦晚會的三個節日(古爾邦節,肉孜節,諾魯孜節)之一。也是全疆唯一一個各個鄉鎮政府及農村及學校舉行集體活動慶祝的節日。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于XX年將諾魯孜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諾魯孜是傳承下來的慶祝活動,將其視為新的一年的開始。諾魯孜節,作為文化遺產和悠久傳統和睦的象征,對加強各國人民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及睦鄰友好理想基礎上的關系發揮著重要作用。XX年聯合國大會第a/res/64/253號決議后正式成為國際性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