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習俗大全
立春有哪些習俗
2月4日是農歷節氣中的“立春”。“立春”不僅象征著春天的來臨,更是一個催人奮進的節日。
“立春”就是春天的開始,它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是我國古老農耕文化的一種體現。他說:“立春是古代勞動人民的一個時序節日,所謂“一年之計在于春”,從“立春”這天開始,天氣逐漸轉暖,人們也要下地干活了。在“立春”這天,我國不少地區都有“卷春”“啃春”和“鞭春”的習俗。
1、卷春
所謂“卷春”就是吃春餅,是人們將烙好的薄餅卷上豆芽、大蔥等新鮮青菜以及醬料一起吃,象征著人們要把春天的新鮮氣息和力量吃進去,讓自己春播、干活的時候,更有干勁。
最早的記載顯示咬春吃春餅。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
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面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拼成薄餅,烙熟后可揭成兩張,用來卷菜吃。
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河北南部地區有“打春吃瓜,活到八十八”的民諺,瓜指的是南瓜,當地居民有在這天吃南瓜餡兒餃子或南瓜餡兒包子的習慣。
2、啃春
“啃春”則是啃蘿卜,代表著人們為自己打氣鼓勁。蘿卜脆爽微辣,吃蘿卜能順氣、防病,讓人們在春天身體更好,更有活力。
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在老北京,這一日從一大清早,就有人挑著擔子在胡同里吆喝:“蘿卜賽梨……”那時候再窮的人家也要買個蘿卜給孩子咬咬春。一個啃字,是心情,更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種韌勁兒,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種風俗。
3、鞭春
“鞭春”俗稱“打春牛”,象征著人們鞭策自己要更加上進。“打春牛”是指過去人們在立春這天要折一根柳條,來抽打牛背,讓牛在春耕時更賣力。后來許多人家還用柳條來輕輕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進,力爭上游。現在,城里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癥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4、春雞
立春節,女孩子剪彩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制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5、抬春色
據《粵游小志》載,清朝時,潮汕地區還有一種稱為“抬春色”的活動。在立春日的游行隊伍中,必有裝飾過的臺閣,上坐歌妓,由兩個人抬著走。嘉應梅州地區還有高春、矮春的分別:矮春為一人坐臺上;高春則用兩人:一人立在臺上,然后扎著一根直木,隱藏在那個人的長衣中,與這人的肩平齊。然后再橫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這橫木隱藏在寬袖中,橫木上再站一個人。為保險起見,將兩腳牢牢扎在橫木上,兩個人裝扮成某個故事中的人物。另有一個人持纏著布條的長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個人腋下,隨著迎春隊伍游行。如路上遇到障礙,則由持長棍子的人用混子撥開障礙物。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后氣溫將逐步回升。不過立春并不等于入春,提醒市民要注意保暖,千萬別感冒。
明天就是立春,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在這一天,民間往往要舉行“迎春”、“咬春”、“句芒神”、“鞭春牛”等各種習俗。
從天文學上看,立春象征著春天的來臨,但從氣候學上說,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而在重慶主城,通常入春時間為2月中下旬。不過立春后大部分地區氣溫會回升,春耕大忙季節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陸續開始。立春節氣,東亞南支西風急流已開始減弱,隆冬氣候已快要結束。但北支西風急流強度和位置基本沒有變化,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仍然比較強大,大風降溫仍是盛行的主要天氣。但在強冷空氣影響的間隙期,偏南風頻數增加,并伴有明顯的氣溫回升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