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養生有什么步驟
處暑吃什么呢?處暑養生的方法是什么呢?小編即將為您推薦處暑養生的三個步驟,下面由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介紹一下。
處暑養生步驟一
俗話說,“春困、秋乏、夏打盹”。處暑期間,天氣由熱轉涼,很多人都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也就是“秋乏”。
營養專家表示,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
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秋乏”與體液偏酸有關,多吃堿性食物能中和肌肉疲倦時產生的酸性物質,有助于消除疲勞。營養專家特別提醒說,處暑后在飲食調整上應多吃些含維生素的堿性食物,如西紅柿、茄子、馬鈴薯、葡萄和梨等,這些食物都能幫助人體克服疲倦。
處暑養生步驟二早睡早起 多吃果蔬
“處暑,‘秋老虎’猖狂,天氣炎熱。”老中醫林禾禧告訴記者,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處暑也是“熱燥”的開始,比夏天的干燥還要明顯,因此市民常會感到既熱又干燥,容易出現皮膚干燥,喉嚨干燥,干咳無痰,發熱等癥狀。對于“熱燥天”養生,他建議市民多吃新鮮果蔬,尤其是梨子和蓮藕,還可將絲瓜皮、荷葉等用于熬湯。
處暑過后,氣候逐漸變得干燥,而燥氣傷肺,如果經常食用辛辣油炸類食品,則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泉州市營養協會理事楊麗紅說,對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開水中加鹽或蜂蜜,盡量少吃油炸、燒烤以及熱性食物,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陰養肺、潤燥生津的粥湯。
處暑時節,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作相應調整,盡量早睡早起,以養精蓄銳。睡覺時還要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
此外,處暑后太陽的紫外線輻射指數較大,市民不要忽視防曬。民俗專家彭一萬先生介紹,在閩南地區,三伏天后的秋后熱更可怕。過去,老百姓家家戶戶要喝綠豆湯。如今,市民更注重養身之道,不宜暴飲暴食,三餐合理飲食最關鍵。
處暑養生步驟三增強身體鍛煉 注意飲食調理
養生專家提醒說,處暑時節,公眾要當心“秋燥”傷人,在增強身體鍛煉的同時,應注意飲食調理。
在處暑時節,人們往往有這種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燥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喉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現象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養生專家表示,預防“秋燥”的最好方法便是通過增加睡眠和加強晨練來增強身體素質,另外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重視精神調養,要盡可能地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適應秋季收斂之性。此外,在飲食調理方面也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