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最好的教養(精選5篇)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1
前幾天有個妞和我吐槽,說單位組織旅游,她負責訂票,讓同事們把身份證號碼發她微信。結果刷刷收到幾十條微信,有一半發過來的是身份證的照片,還有的雖然發了身份證號碼,卻沒留下姓名。
面對十幾張照片,她瞬間傻眼了,為什么就不直接輸號碼給自己呢?難不成要讓她一個一個數字敲出來?
這種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考慮對方感受的情況在生活中并不少見。
丟垃圾不看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兩個垃圾箱里亂丟一氣;
公共食堂的餐盤不收,吃完飯起身就走;
去超市購物,拿到購物筐里又不想要的商品,不回歸原位,而是隨手就放到某個貨架上邊……
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的確,這樣做會讓自己很方便,可后續卻必須有人花費大量人力物力為這種不良行為“買單”,或者說得通俗一點兒,叫必須有人幫忙“擦屁股”。
近幾年情商這個詞被越來越多地談及,什么是情商?說白了,情商無非是寧可自己麻煩,也讓別人“方便”的一種基本素養。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2
我記得曾經去一個遠房伯伯家玩,伯伯家有個兒子,我應當叫堂哥的,他眼睛不太好,嚴重弱視。伯伯家東西收拾得都很整潔,東西擺放也都遵循嚴格的位置,為的是堂哥方便。
可惜當時我不懂,那時候人也小,覺得這也好玩,那也新鮮,這個也想動,那個也想動。媽媽勸我不要亂動人家東西,可那時我太淘氣了,得到伯伯允許后,禁不住好奇,把堂哥的玩具玩了個遍。
我們要回家的時候,媽媽要求我把玩具都回歸原位,伯伯忙說不用,媽媽還是要求我必須將玩具收好,我當時還挺不樂意的,因為伯伯明明說不用了,覺得媽媽太小題大做。
回去的路上,媽媽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在得到允許后可以玩別人家的玩具,但是你堂哥眼睛不好,你不將玩具回歸原位,他就會找不到,一則會給他帶來麻煩,二則還會給人留下沒教養的印象。”
很久之后,我才明白這是很重要的一堂課:盡量別讓人幫你收拾爛攤子,這不止涉及到一個人的修為,還可以上升到教養問題。
什么是教養?不給人制造麻煩就是最好的教養。
這話聽上去很簡單,做起來也不難,然而很多人卻無法做到,無非因為我們太利己了。
而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卻要麻煩很多。誰都想圖省事,人人都圖省事的結果是注定有人不省事兒,因為爛攤子總要有人收拾。
想不給人制造麻煩,設身處地的想一下就OK了。試想一下,你愿意給人收拾爛攤子嗎?如果不愿意,那么就盡量從不給人制造爛攤子做起吧。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3
出發前一天,我忙著收拾跟純陽旅行要用的行李,屋子被我弄得亂七八糟。而花了好幾天才收拾好的行李又被丈夫大規模的清點給弄得到處都是。因為旅程很長,長袖、短袖,各個季節的衣服都得帶著,而且,不只是衣服,還有下了很大決心才買的巨大相機和相機裝備,以及準備在旅行地讀的幾本厚厚的書……丈夫用在軍隊時學來的整理行李的要領開始檢閱我的行李箱,把行李全都拿出來檢查一遍,然后再放進去。這么一折騰,天已經亮了。我在頭腦還不是很清醒的狀態下來到了機場,慌慌張張地辦好了登機手續,上了飛機。此刻,我虛弱的身體狀況就已經暴露無遺了。
我們買的是經濟艙,又窄又不方便。純陽倒是挺舒服地坐在座位上看著動畫片和書,還時不時地望望窗外,喝著果汁,很是愜意。而我這個43歲的媽媽反倒一直在飛機上不停地扭來扭去。
“唉……怎么還不到呢!”
就在我覺得渾身酸軟、忍耐力達到極限的時候,伴隨著純陽微弱的鼻息聲,飛機終于輕輕地滑落到了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聽說這個機場的入境審查程序很是煩瑣,我忐忑不安地拉著純陽進了入境審查臺。純陽抬著頭,開心地笑著。不知道是因為看到純陽明朗的笑容,覺得我們入境的目的很單純,還是因為什么別的原因,檢察人員只簡單問了我們幾個問題就給我們蓋了入境許可章。
在此次旅行之前,純陽就已經接觸過很多介紹英國的實錄片和書籍了。她對這里好像一點兒都不陌生,一直不停地環顧著機場周圍,比在國內的時候走得還快,甚至一度超過了我,走在我前面。
“媽媽!這里全都是英語國家的人呢!她們到底在嘰里咕嚕地說些什么啊,我一點兒都聽不懂!哈哈。”
從機場出來,我們徑直走到了地鐵站,準備先去市內的賓館。聽著廣播里放的“MindTheGap!(請留心地鐵和站臺間的縫隙!)”,純陽就像一只小鸚鵡似的,每到一站就跟著廣播說:“MindTheGap!MindTheGap!”其實,她根本就不懂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剛到倫敦沒多久,我們激動的心情就一掃而空了。倫敦的地鐵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之一,里面又舊又暗,視線很不好。光是這樣也就算了,卻沒想到一路上總是碰見一些大喊大叫打架的男子。真是令人難堪啊!這里的地鐵比韓國的窄很多,對坐的人甚至能碰到對方的膝蓋。但就是在這么狹窄的空間里,倫敦的女人還是在精心地化妝,一副在自己房間里的架勢,全然無視旁人的存在。她們用睫毛膏把眉毛一根根地涂勻,再用睫毛夾使睫毛翹起來,讓自己的妝容看起來更完美,更漂亮。這一系列動作都在我們的眼皮子底下進行,因為沒有多余的空間供我們轉移視線。有時候看久了覺得多多少少有點兒尷尬,于是我就沖對方微笑一下,沒想到她們總是一副冷冰冰的表情。
“媽媽,倫敦人不怎么愛笑呢。笑笑多好啊?真是的,討厭!”
“媽媽,倫敦人真可怕。明明是紅燈還過馬路。他們為什么不喜歡綠燈呢?”
在去賓館的路上,純陽一直不停地問著我類似的問題。
在之后的幾天里,我和純陽對倫敦人的印象沒有絲毫改變。記得有一天突然下雨了,純陽想去圖書館避雨。剛想進門,圖書館的管理員就氣勢洶洶地走過來大喊:“GetOut!”我們著實被他的口氣嚇了一跳。當時一位中年外國游客看到這一幕,說管理人員小氣,還一直不停地說:“Terrible!”
可是,在地鐵里面化濃妝、不看交通指示燈就過馬路,這些對倫敦人來說再正常不過了。而那個圖書館的管理員也只不過是在例行公事,這不正表現了倫敦人嚴格遵守原理原則的良好品格嗎?我決定這樣安慰自己。現在,我和純陽要做的不是用我們固有的標準去評判這里的人,而是應該懷著一顆悠閑恬淡的心去理解他們。畢竟在以后的80天里,我們要在5個陌生的國度里生活,所以,必須要趕緊和以前熟悉的事物告別了。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4
曾經在從宜昌開往潛江的動車上,我遇到過這樣一家人。小站動車上來的人很少,空空的走道,父親忙著將行李放上行李架,女兒和媽媽則站在走道處等待父親收拾妥當。父親見后,一把將女兒拉到座位上。女兒嫌擠很不高興,說走道沒有人,父親解釋,即使沒有人,我們也不該占用過道,教養是自己的,不是做給他人看的。
這一句話,讓我受益良久,我們常常認為一些小事并不會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反而卻是在這些小事里面,真切地反映出了一個人的教養。在空蕩蕩的走道上,即使多站一會也無可厚非,但這卻不被一個有教養的父親所允許。有人時,我們要尊重他人,獨處時,我們至少要尊重自己,尊重自己在潛移默化中一點一點積累的教養。
愛·馬丁說“自尊在禮節中是最微不足道的,彬彬有禮是有教養和友好的表示,也是對他人權利、安逸和情感的尊重。”一個有教養的人,也許不是擁有多么廣博的知識,享有無數金錢的人,尊重他人,是教養的核心,而禮貌只是教養的表現形式之一。在特定地點、特定時期,一個人可以將自己塑造成很有禮貌的樣子,但隨時隨地,即使在細微末節處,還能尊重他人的人,才是真正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和品德的修養。
前些時候,朋友小林給我講了一件讓她很憤怒的事情。她在辦公室聽見同事和其他人有說有笑地回來,談話中還提及她的名字,當小林詢問談論了什么的時候,小林的同事笑著說,只是覺得小林穿著老土,不會打扮,小林的那個同事更是毫不避諱地當著眾人的面嘲笑小敏的老公讓人丑的印象深刻。
小林的同事一向以大大咧咧,不拘小節為標簽,然而此事卻讓小林羞憤難忍。缺乏教養的人,總是將口無遮攔當作隨性直爽。正如我們在生活中,總有這么一些人,以取笑別人的不足來顯示自己的幽默,以關系鐵做為自己可以過分調侃別人的借口。不尊重別人,即使你再有禮貌,也談不上教養。
對比之下,前幾日,胡歌在金鷹節領獎前的一個動作,恰恰表現出了胡歌的教養。在最具人氣男演員網友票選時,胡歌以第一名的成績領先老戲骨李雪健,獲此殊榮,他在走上領獎臺之前特意走到李雪健老師身旁,雙手合十,俯身彎腰對李雪健說“受之有愧”。這一動作,被廣大網友贊為“尊師重道,君子謙謙”。
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就體現在他對別人的尊重上。我們的確該為他的這一行為喝彩,當自己能夠站在頒獎臺上,享受由自己的辛勤努力和付出所換來的獎勵和贊賞時,滿懷激動奔上頒獎臺領獎,即使語無倫次,淚灑當場也不為過。然而胡歌卻用自己的謙虛和對前輩的尊重,體現了自己的教養,贏得了大家的尊重。
尊重他人,是一個人擁有教養的基礎。一個人的教養,在安靜祥和之時,更在人聲鼎沸之時,還能保守心底對他人的尊重,不隨波逐流;一個人的教養,在眾口一辭之時,更在莫衷一是之時,還能尊重他人的選擇,而非嘲笑他人的不足;一個人的教養,在一名不文之時,更在腰纏萬貫之時,還能尊重他人的勞動,克制自己的優越感。有教養的人會尊重自己目前無法企及的高度,無教養的人才會對此冷嘲熱諷。
洛克說,一種天性的粗暴,使得一個人對別人沒有禮貌,因而不知道尊重別人的傾向、氣性或地位。這是一個村鄙野夫的真實標志,他毫不注意什么事情可以使得相處的人溫和,使他尊敬別人,和別人合得來。所以教養無關文化高低、出生貴賤、其表達方式更與關系遠近無關,而是建立在對他人尊重的基礎之上。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是這樣:日夜熏陶,細水長流,使自己在謙謙君子和窈窕淑女的軀殼下還擁有觸及人靈魂深處的教養。
生活是最好的教養 篇5
有個朋友說過這樣一句耐人深思的話,“現在的人漸漸活出這種趨勢,有文化但沒教養。”這種“沒教養”,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不守規矩。我們多少次親歷這樣的景象,又多少次讀到這樣的報道:一次室外大型活動后,現場留下滿地的垃圾,“請勿亂扔垃圾”的牌子形同虛設。一處禁止停車的地方,有人停下自己的車轉身去做別的事,造成其他人的出行不便。一場憑消費參與抽獎的商場促銷,人們因為爭搶順序廝打起來,無視著請排隊等待的提醒。一個中國旅行團停留過的國外自助餐廳里,餐桌上滿是剩菜,杯盤狼藉,似乎沒有人注意到“請勿浪費食物”的標語……
不守規矩,忽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這是人性中最自私的體現。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對 “不守規矩”有一種奇怪的解讀,不守規矩是一種特權,是一種聰明,是一種優越感,是可以容許的任性,守規矩是愚蠢,是有損利益,卻唯獨不是一種教養。寫有《丑陋的中國人》的柏楊老先生說過,“一個國家是不是禮儀之邦,在排隊上可以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