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文化廣場活動綜述
精彩的歌唱和舞蹈
精品能震撼觀眾。今年“##之夏”每個專場主題突出,風格鮮明,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有機結合。
人大專場回顧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年來的風雨歷程;“少幾管弦樂大賽”專場展示了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平安頌”專場表現了全市開展“創建平安鎮(街),建設平安江津”取得的突出成績;衛生專場歌頌了白衣天使托起健康藍天、在“非典”面前的颯爽風姿;“放歌新世紀”專場匯報了學校素質教育取得的豐碩成果;“慶祝教師節二十周年”專場謳歌了“春蠶蠟燭”的奉獻精神;基本國策專場喚起觀眾“為了美好的明天”的激情。精彩的節目不時把觀眾帶入醉人的藝術境界,起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演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既有綜合性文藝晚會中觀眾普遍歡迎的歌舞、小品、相聲等,又有極具地方特色的金錢板、腰鼓等形式,滿足了群眾多樣化的文化口味。音樂劇《心愿》展示人仆形象、琵琶彈唱《春滿園區花爛漫》頌揚建設新貌、詩朗誦《師鄉長霞》展示江津人風采、小品《過意不去》宣傳法律援助……各組演單位在節目編排中,注重從生活中挖掘典型,用身邊人、身邊事感染人、教育人,如小品《特殊的一課》等節目內容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受群眾喜愛。許多觀眾看了后都反映:演我們生活中的事,“##之夏”離我們近了。
藝術繁榮在于量的增加,更在于質的提高。專業演員加盟提高了“##之夏”的品位。除黃晶晶、張超等專業演員多次助陣外,市工商聯邀請成都軍區戰旗文工團來作“建設者之歌”專場演出,在全軍全國乃至國際上都拿過大獎的精彩節目征服了挑剔的觀眾。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交相輝映,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民俗文化與高雅藝術有機結合,為“##之夏”注入了強大活力,一位韓姓中年女觀眾贊嘆道:“‘##之夏’年年都好看,今年又有新看點,有專業演員加進去,檔次就上來了。”
不息的笑聲和掌聲
精品能吸引觀眾。“##之夏”演出單位多、參演節目多、在演人員多(專場演出中最多的演員達到500余人)、觀眾更多。每天傍晚太陽沒下山,觀眾席上就擠滿了人,廣場邊就圍滿了人。觀眾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朝氣蓬勃的青年、有天真活潑的孩童、有嗷嗷待哺的幼嬰。有一位鐵桿觀眾特別讓人感動,他就是70歲的癱瘓老人穆長金。他靠坐在輪椅上堅持看完了“##之夏”的8場演出,風雨無阻,從不間斷。穆大媽說:“老頭子看‘##之夏’都上癮了1
&nbs
p;人民需要藝術,藝術更需要人民。演員們投入、觀眾們支持,文化的春風蕩漾在夜空,蕩漾在心頭。在演出過程中,觀眾不斷用經久不息的掌聲為高吭嘹亮的歌唱歡呼、用歡呼雀躍的笑聲為花枝招展的舞蹈鼓勁、用此起彼伏的歡呼為幽默風趣的小品叫好,許多觀眾在散場后還意猶未盡,報怨節目稍短了些。
難忘今宵,難忘今夏。此次活動的成功留給我們太多感觸:群眾文化需求和藝術情趣都在向著多形式高層次發展的形勢下,如何讓文化普及和提高相得益彰是一個新課題。我們認為,只有在突出思想性,提高藝術性,注重社會性,擴大參與面上做文章,讓多層次的文化同臺競技、交流匯融,才能達到雅俗共賞的高度,從而實現文化的普及和提高。這是群眾文化活動新的發展方向。(2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