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高三女兒的一封信匯編(精選3篇)
寫給高三女兒的一封信匯編 篇1
女兒:
你好!此時你不方便接電話,因為你在補課。晚了,又怕影響你休息。
從泗陽回來有好多的話要和你說,電話的三言兩語無法表達,所以在日志里給你這封信。文本的交流,有別于語言,表達更深刻更符合內心。希望你適時的時候,也可以用用,借助網絡,也方便。你一直說補課期間開銷很大,卡上有錢缺了你就去取。錢的事你不用當心,再怎么樣,只要你學習生活需要,老爸不會讓你受委屈。本該在家衣食無憂的你,除了學習,還要自立于生活,我總覺得內疚,讓你受苦了。幸好你獨立,我放心了許多。女兒,再過些日子,你高三了。
高三像一輛亢奮的鐵革戰車向我們隆隆駛來。女兒,你是否挺起了堅強的身軀?騎上你的戰馬,奮力搏殺沖過去,迎接你的將是金光燦燦的勝利金杯……
高三像一位和藹的長髯智者向我們款款走來。女兒,你是否揚起了自信的雙臂?運用你的睿智,排除萬難闖過去,迎接你的將是春意盎然的人間天堂……
高三像一位冷艷的妙齡少女向我們翩翩飄來。女兒,你是否展開了灑脫的胸臆?捧出你的癡心,意氣風發迎過去,迎接你的將是溫馨熱烈的朱唇香吻……
有人說,沒有經歷過高三的生命是不完美的生命,沒有參加過高考的人生是有缺憾的人生,至少少了一次特殊的生命旅程。高三意味著搏擊,意味著鋪墊,也意味著重生。
的確,高三會讓我們承載的太多太多,讓人窒息,又令人難忘。不過,也許正是因為它的晦澀,等我們從里面走出來看看天的時候,才會更加地感受到世界的.七彩美麗!
所以,經歷高三,也是一種幸福。
做正確的事,把事做正確,才做得成正確的人;做完美的事,把事做完美,才稱得起完美的人;做成功的事,把事做成功,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學業和愛好,前途命運與一時的感官滿足,孰輕孰重?女兒,你的抉擇是否早已成竹在胸?
穩定的、積極良好的情緒反映,是高三學生提高成績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從現在起,你一定要擺脫“恐高癥”的羈絆,輕松應對。
不要為知識不牢、方法不對、能力不夠而焦慮,要在大壓力、快節奏的環境中反復的自我認知反省、從容應對;要在無邊的練習、無休止的考試中不斷的自我分析、科學加壓,讓高三這個另人發狂的魔鬼遁出我們的視野,讓高三這個文化地獄變成理想的天堂。女兒,我們在為你鼓勁!
強壯的、身心健康的生命體征,是高三學生沖刺高考的最有利的保證。所以,從現在起,你一定要消除“亞健康”的困擾,奮力前行。
把沉重的心理壓力、緊張的焦慮不安帶來的極度疲勞困倦,變成拼搏向上的動力;把沉重繁雜的課業帶來的壓抑消極,變成對學業的主動把握;把考試“考活”,把學習“學活”,找到學習的感覺,增強必勝的信心。
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女兒,我們會為你加油!
所以,經歷高三,真的也是一種幸福。
有人為高三歡呼,有人為高三感慨,有人為高三嘆息,有人為高三哭泣……女兒,今后,你將怎樣回首你的高三?
如果想起來是感動,那是因為經過那樣的歲月,你表現的真的很勇敢。雖然那個時候每天都是困頓的、忙碌的,還有迷惘和不確定,但是你義無反顧地堅持著走下來了。
如果想起來是幸福,那是因為那段時間你有明確的奮斗目標,你沒有把快樂高三看作黑色歲月,在困惘中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在痛苦中尋求著屬于自己的快樂。
可能高三的時候,你在極力憧憬著美好的大學生活,可是,一旦你到了大學,你就會發現真正讓你想戀并珍惜的卻是高三。所以啊,女兒,高三了,不要急于回憶往昔,也不要急于懷念過去,要多把握現在,要多面向未來。
想象坐在大學課堂的美好,憧憬身在高等學府的驕傲,女兒,你是不是已經熱血沸騰?到那時,再讓那無盡的回憶綿延傾瀉,募然回首中,再望一望孤燈下發奮苦讀的你,是不是更加百感交集?
到那時,再懷戀高三那時的生活,高三那時的朋友,高三那時的老師,是不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所以,經歷高三,也是一種幸福。女兒,客觀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絕對是奢侈,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期盼你一如既往,開心學習生活。我還是那句老話:不強求,不懈怠,不放棄,把自己做得更好。你幸爸爸因你甚幸。我們在常州一切都好,切勿掛念。
愛你的爸爸媽媽
20xx年x月x日
寫給高三女兒的一封信匯編 篇2
親愛的女兒:
你好!
當你考完最后一課走出考場的那一刻,我希望看到——你帶著微笑向我走來。我會用我的擁抱迎接你。
過了今天,也許可以說是你人生的一個分界線,它將給你一生中最美好的學生生活劃上了一個頓號。
十八年前,你帶著家人的希望來到這個世界上,從你蹣跚學步、呀呀學語,到你進入校園的那一天、到你帶上紅領巾的那一刻、到你慶祝十七歲生日的那一夜、到你今天走出高考的考場;從你在幼兒園得到的第一朵大紅花,到你小學獲到的第一個“三好學生”獎狀、到你初中喜獲長沙地區作文比賽二等獎、高中長沙市“三好學生”,到你今天接到沉重的高考證;從你出生時第一聲哭啼,到你第一天去幼兒園時那害怕無助的眼神、到你考試獲得年紀第一受到老師表揚驕傲的淌著淚水、到你考試成績不盡人意時對自己失去信心那一刻、到你今天能夠承受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從抱在我手中的嬰兒,到“六一”兒童節舞臺上可愛的小精靈、到演講臺上漲紅著臉靈牙利齒和反方辯論的小才女、到今天就中國之利弊而與我爭論不休的高考生。
女兒——你長大了,你很優秀。
回頭看,十八年的路上,你留下的`每一個腳印,有你的快樂,也有你的委屈;有你的笑聲,也有你的眼淚;有你的榮譽,也有你的失敗;有你的自信,也有你的失落。
所以,女兒——你真的長大了,你已成為我的驕傲。
爸爸知道,為了今天你付出了很多,放棄了許多自己的喜好,受了很多的委屈,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也許,昨天的中考...即將的高考...也許……也許還有很多。
女兒,沒關系,摔一跤當然很痛,爬起來,把它當成人生中的一個考驗,一次經歷,能夠勇敢地走過來,你就是最棒的。
過了今天,又將是你人生的一個新起點,前面的路更加坎坷,并且將會是你獨立地走過。
爸爸希望你在未來的人生路上多一份自信,少一點自卑;多一份勇氣,少一點膽怯;多一份巾幗的霸氣,少一點失意的懦弱;多一點愛心,多一點陽光,多一點快樂,多一點笑聲……
女兒,你是最棒的!
此致
敬禮!
寫信人: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高三女兒的一封信匯編 篇3
高三的同學們:
今天對你們來說,是個意義非凡的日子,因為一個小時以后(下午四點),學校將為你們舉辦18歲儀式。這樣,無論你們個人生日幾何,總算是經歷了獲取公民權、邁向世界的儀式,從此正式開始承擔起相應的責任和義務。學校對此也非常重視,要求每位任課老師正裝出席。正如我早上上課時對你們所說,我本人不會參加這次儀式。最直接的原因,是學校發來的短信,告知下午舉行的是“沖刺高考誓師會和18歲儀式”。
免不了的,這誓師會上要通過各種各樣昂揚的口號(我已經看見你們在準備了),來表達或被表達你們對高考的重視和決心。一所百年老校,淪落到用集體催眠和集體撒癔癥的媚俗(昆德拉語)方式來激勵家奮發……高考,我個人是不能接受的;更何況,本來挺重要的儀式被這么一摻和,其意義概就只剩下高考了罷?高考算什么,能和本身的重要性、意義相提并論嗎?如此強買強賣、不倫不類的混搭,我還是避而遠之的好。從高三開學到現在,教你們也有一個多學期了。在這里,不敢說以你們老師的身份,至少以一個多年,又常年和少年們相處的普通人、旁觀者的身份,來談談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我只指儀式),我對你們的一點建議?
如你們所知,這個校園里出過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去年,著名的校友、植物學家吳征鎰先生去世了。再了不起的老先生也曾有他的青春和懵懂。高二時候的吳征鎰積累標本兩百多只,他的植物老師唐耀鼓勵他在班上舉辦自己的標本展覽,后來“中國的植物電腦”就是從這一課起開始啟動運行的吧。看到如今課上昏昏欲睡、課后把試卷的你們,我想說,一定要發現、培養自己對學習的興趣,這非常重要,盡管目前很難(說出來我才知道,就像實現第二十二條規那么難)。因為有了興趣的學習才有可能是乏利的,乏利的學習才有可能做出了不起的成就,無論是成就自己還是成就社會。
我同意王小波所說“凡人都喜歡有趣”,我也特別欣賞西方科學史和思想史上那些杰出的人物什么實質性的后果也不要,只想把求知這事往有趣和證明自己聰明這條路途上整的那種勁頭;我還特別希望家受傳統文化中“學以致用”和“學而優則仕”這樣觀念的影響少一點,再少一點……如此,我們的學習才能正常一點。除了有趣之外,我還覺得你們都該像古希臘人那樣,成為愛美的人。無論你們以后做什么工作,知道發現美和欣賞美,永遠不會吃虧。
高三這一年里,你們都已經初步讀過朱光潛的《談美》和李澤厚的《美的歷程》,一定知道審美的眼光是最純粹的,能夠贊嘆美的人是最幸福的。從文字,到影像,到周遭的自然風景,美無處不在,發現美的眼睛也應該時時流連。丘吉爾之名文《我與繪畫的緣分》告訴我們,和藝術美邂逅抑或迸發出火花可以是在任何時候,少年時的錯過也許可以成為中年以后邁向阿芙洛狄忒更強烈的推動力。
而如果能從現在起就保有一顆敏感豐富的心,美的種子一定會在里邊悄悄發芽。中國明代戲曲家高則誠的《琵琶記》里有一句唱詞,叫做“不自在,自在不”,用在今天的場合說倒是適逢其會。固然意味著你們不能再完全由著性子生活(雖然實際上這樣的生活還會再伴隨你們一段時間),可也不是說一定要板起臉來做人。很多同學上學期給我寫的紙條上,提意見說我平時不笑,甚至在講笑話的時候也不笑,搞得他們不知道自己該不該笑。我想這里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個人的面部肌肉不夠發達和活躍,表情板滯;二是我努力走冷笑話的'路線,希望自己拋出的包袱能盡可能地高冷;三是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可能讓我顯得嚴肅了些,其實,我內心還是很柔軟的……所以,即便是為了彌補我所受教育的遺憾,我也想對你們說,就算是了,也還是快樂點吧!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因為學習和生活而壓在人們身上的負擔,實在是太重了,于今亦然。在國外的同齡人們快樂地學習、實踐、戀愛、party……的時候,我總是看到你們毅然決然地面對一份又一份的試卷。王朔有一句刻薄的罵人話常常讓教育工作者躺著中:“膠鞋腦袋,長得跟教育似的”。學里看到這句話以后,我一直小心翼翼努力避免自己長得太像教育。
因此,以上這些話,絕非以“你們的老師”的身份說的,毋寧是作為你們的朋友吧,如果你們愿意這樣看的話。以后,如果你們真的能做到,哪怕是部分地做到以上這些(有的也是我自己成長中的遺憾),那么,無論將來你是在哈佛讀書,還是成為一個杰出的西餐廚子(你看,課堂上也可以產生“哏”),你都可以驕傲地說,我是一個完整的“人”。敬祝快樂!
20xx年x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