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入黨動機的12個問答
但是,他們“出身污泥而不染”,當他們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后,他們就成了剝削階級家庭的叛逆者,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這就說明,一個人能否入黨,取決于自己的覺悟。親戚朋友中黨員再多,如果本人沒有入黨覺悟,那也無濟于事。相反,親戚朋友中沒有黨員,甚至出身不好,如果本人具有共產主義覺悟,具備入黨條件,他也可能成為黨員。總之,青年學生要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使自己盡快符合黨員條件。
10、為什么說“等黨風好了再申請入黨”的想法是不足取的?
有的青年學生有入黨的愿望和要求,但對黨內存在的腐敗現象不滿意,對個別領導和黨員有看法,因而產生了“等黨風好了再申請入黨”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不足取的。毋庸諱言,我們黨執政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內確有一些黨員、干部經不起執政、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考驗,存在著嚴重的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這些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確實挫傷了一部分人要求入黨的積極性。但是,我們應該對目前黨內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有一個全面正確的看法。第一,要分清主流與支流。應該肯定,我們黨的主流是好的。絕大多數黨員是合格的黨員,他們能夠經得起種種考驗,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各條戰線上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黨和人民的事業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孔繁森、李國安、趙為民、徐虎等就是新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而黨內腐敗分子只是少數,并不是主流。
對此,我們決不能一葉障目,被不正之風擋住視線;也不能以偏概全,把腐敗現象夸大到不適當的程度;更不能不及其余,把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都混同到黨內來。第二,要清醒地認識到黨內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確實存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市場經濟的發展,黨內確有一部分黨員、干部經不起考驗而墮落為腐敗分子,敗壞了黨的聲譽,損害了黨的形象,玷污了黨的肌體,影響了黨的戰斗力,在群眾中造成了極壞的影響。對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并下大決心遏制腐敗現象,扭轉不正之風。第三,要相信黨的自身凈化能力。在歷史上,我們黨曾經歷了同形形色色錯誤傾向的斗爭,并在斗爭中不斷發展壯大。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消除腐敗,克服不正之風,取得了明顯的成效。我們應當充分相信黨完全有能力,經過不懈的努力,必定能夠遏制腐敗現象。當然,作為擁有6000多萬黨員的執政黨,要徹底清除腐敗現象和克服不正之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應該樹立持久作戰的思想。
只要我們正確地全面地看待黨內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并積極幫助黨組織消除腐敗和糾正不正之風,這本身就是爭取入黨的實際表現。“等黨風好了再申請入黨”的想法,既無助于消除腐敗現象和不正之風,又會妨礙自己政治上的進步。因此,作為要求入黨的青年學生,要做到思想上積極要求進步,在任何情況下始終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毫不動搖。
11、為什么說:“靠好人緣而要求入黨”的想法是不對的?
有的青年學生覺得,入黨要聽取群眾意見,黨組織討論通過,只要同領導、教師及同學搞好人緣關系就行了。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一個人要成為一名好黨員,必須有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得到多數群眾的擁護和信任。但同時,也必須有堅定的原則性,能明辨是非、好壞、美丑,敢于同一切不良傾向和壞人壞事作堅決的斗爭,以維護黨的利益、集體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青年學生在追求入黨的過程中,有些人往往對這一點認識不清。比如,有的潔身自好,不敢開展批評;有的阿諛奉承,討好別人;有的遇到矛盾,不敢堅持原則;還有的是非不分,立場不堅定,等等。這些做法都是不正確的。黨章指出:“切實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勇于揭露和糾正工作中的缺點、錯誤,堅決同消極腐敗現象作斗爭”。這是黨章對黨員的基本要求之一。作為入黨積極分子,就必須按照黨章的規定辦事,堅持原則。如果沒有較強的原則性,一味地追求“好人緣”,最終也容易失去群眾的信任。因此,青年學生在爭取入黨過程中,既要敢于堅持原則,維護黨的利益;又要密切聯系群眾,團結同志,自覺按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創造佳績,爭取早日跨入黨組織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