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機的1500字論文
成就動機是推動個人獲得成就的內在力量,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它對個體的工作、學習都會產生很大的推動作用。研究成就動機,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激發、控制個體的成就動機,無論對組織的發展還是對員工個人的成長都有重要的意義。
一、成就動機的內涵
成就動機的概念最早是由H.A.Mury提出的,他把人類的基本需要分為二十種,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成就需要。他認為,成就需要是指“盡可能快和盡可能好地做事的愿望或傾向”。繼H.A.Mury后,R.Sears于1943年提出“成功與失敗的需要”;F.H.Auporey提出“自我參與”的概念;Lewin于1944年進行了志向水平的固研究。1950~一1965年這一時期,關于成就動機的研究主要在兩個層次上展開。一是以D.C.McCMland為代表進行的自上而下的研究,著重探討社會文化對成就動機、價值觀的影響,進而分析社會集體成員的成就動機水平與該社會的經濟、科技發展之間的關系。二是以J.W.Atkinson為代表進行的成就動機微觀方面的研究,著重研究成就動機的實質、動機的發生、發展及成就行為認知和歸因等問題。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成為成就動機概念的正式提出者。麥克里蘭在其賊就動機》一書中寫道:“成就動機就是與自己所特有的良好或優秀的標準相競爭之下,個人所學習而來的一種追求成功的需要或驅動力。”此后,其定義范疇又有了新的發展,如成就動機維概念,即成就動機被認為具有多成分的心理結構。因此,成就動機被定義為對優秀標準的競爭或者個體設定或實現個體目標的愿望。近年來,我國學者在借鑒國外研究的基礎上,對成就動機做了進一步研究。王本法認為,所謂成就動機指的是想要很好地完成困難的工作,在競爭的條件下獲得良好成績的那種動機。中國臺灣學者張春興認為,成就動機是個人追求成就的內在動力,包括三方面含義:個人追求進步以達成希望目標的內在動力:從事某種工作時,個人自我投入、精益求精的心理傾向;個人在不順利的情景中,克服困難、掃清障礙,努力達到目標的心理傾向。陳伸庚認為,成就動機是個人把自己的活動保持在盡可能高的水平和不斷增加的努力之中,從而把活動推到最好標準的心理傾向。張興貴認為,成就動機是人們追求高目標,完成困難任務,競爭并超越他人的人格力量。
成就動機受到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文化形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與個體特質緊密相關。不同個體的成就動機有所不同。不同的學者對成就動機有著不同的界定, 但我們看出其共同點在于他們都認為,成就動機是個體在社會生存中逐步形成的,是促使人們追求成功與卓越的內部動力,它與競爭和努力提高效率有關,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
二、成就動機理論
1、麥克里蘭的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麥克里蘭領導的調查小組通過大量的研究,創立了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社會成就動機理論是以溫特伯特姆和馬克斯•韋伯的研究為基礎創立的。溫特伯特姆的研究指出,母親的獨立性訓練有助于孩子成就動機的發展;馬克斯•韋伯指出,新教改革促進了個體的獨立性和責任感;麥克里蘭通過對多個國家、地區不同時期成就動機與經濟增長關系的調查發現,人們成就動機的差異是由于兒童時期的不同經歷造成的,最后他得出結論:“正在取得成就的社會,并不是由于人口增長、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或自然資源為特別有利的條件,而是由于成就動機較高的執行者的存在和一種在兒童訓練中強調成就的社會傾向。”麥克里蘭的研究方案啟示人們,高成就動機是優秀人才的一項基本素質。這一研究引起 『.學者們對成就動機研究的進一步關注。
2、阿特金森的“期望一價值”成就理論。美國心理學家阿特金森認為,個體的成就動機由期望成功與害怕失敗兩種穩定的傾向構成。當個體處于成就導向的環境中時,兩種傾向可以同時被喚起。而此時個體導向目標的趨力——成就動機,就是這兩種傾向的代數和。Atkinson發現,如果個體尋求成功的動機相對于回避失敗的動機更強,他們對成功將有更高的主觀概率估計。同理,當個體回避失敗的動機大于尋求成功的動機時,個體對失敗有更高的主觀概率估計。Atkinson提出了冒險偏好模型,即以個體對成功的渴望和對失敗的回避兩種傾向沖突的結果來解釋個體的冒險行為。追求成功傾向明顯的個體,往往具有積極的進取精神和良好的工作業績。相反,回避失敗傾向明顯的個體,往往為避免失敗的結果,采取消極退縮的態度和行為。
3、韋納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韋納把認知因素引入到成就動機理論中,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對成就動機進行探討,說明了人的成敗對未來成就行為的重要影響。他的成就動機歸因理論進一步發展了成就動機理論。韋納認為,個體對成功或失敗的結果認定存在四種主要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這些原因都可以從原因部位(:內部和外部)、穩定性(穩定和不穩定)、控制性(可控和不可控)三個維度加以區分。個體對成敗的不同原因、不同維度的歸因會對個體以后的態度、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比如,如果把失敗歸因于能力等穩定因素,則會使個體對未來的成就結果產生失敗的預期;如果把失敗歸因于努力程度不夠這一可控的不穩定因素,則會產生積極的正效應。
4、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成就動機理論。班杜拉認為,人們僅憑意志力并不足以實施自己的行為,必須具備有效運用其力量的自我保證,自我效能感就起到這樣的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己實現特定領域行為目標所需能力的信息或信念。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情感反應等最終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班杜拉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的知覺與人的實際能力并不完全符合。在動機作用的過程中,相對于能力而言,對自己能否勝任的知覺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5、洛克的成就目標理論。洛克提出的成就目標理論認為,在成就動機的諸多歸因中,能力是了解成就動機的關鍵因素。能力的差異感覺和無差異感覺影響著個體對任務難度的選擇。能力的差異感覺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對自己能力水平的判斷。有能力差異感覺的個體把追求高能力表現作為自己行為的目標,完成任務只是作為表現能力的一種手段。能力的無差異感是指個體面對成就情景時,把完成任務作為他們的目標,能力只是完成任務的一種手段。
三、總結
成就動機的研究歸納起來可以分為微觀與宏觀兩個層次。其中,微觀層次的研究以麥克里蘭、阿特金森和韋納的研究為代表,以個體為分析單位,探討個體成就動機的本質、內涵及與成就動機的關系。宏觀層次的理論研究主要以麥克里蘭的社會成就動機理論為代表,其關注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中人們成就動機的特點、文化動因及其與社會經濟、科技發展的關系。有效激發、控制成就動機對個體、組織、社會都會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從個體角度看,成就動機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適應社會生活的重要素質,是個體激勵自我、追求上進的動力,是決定一個人事業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從社會角度看,人們的成就動機水平與經濟的增長、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的繁榮發展息息相關。同時,成就動機受到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文化形態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與個體特質緊密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