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圣誕節作文:白色圣誕節(精選3篇)
高中圣誕節作文:白色圣誕節 篇1
那是一個美好的圣誕節。
早上起床時,天空是那么的明亮,干冷干冷的,仿佛是圣誕老人為了讓我們早點看到他來了,故意擦亮的。
走在大街上,只聽到“叮――叮”的鈴響跟小朋友的歡呼。來到了學校,學校里一片祥和的氣氛。同學們在互相交換著圣誕節的祝福。
下課了,我們拿著跳繩,在扮演圣誕老人。一滴、兩滴、三滴,我估計這是水珠。不,不,這是雪,這是雪!同學們在歡呼,老師的臉上刻上了笑容。
英語課,老師給我們介紹圣誕節。數學課,老師用數學密碼的方式,給我們發了一張又一張的圣誕節卡,里面寫著圣誕節祝福語,讓我們自己破密碼……惟獨語文課上,老師依然讓我們看《凡卡》這篇小說。當我看到凡卡不能和爺爺一起過圣誕節時,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如果一個城鎮有一個像凡卡那樣的兒童,那么地球上就有幾億萬、幾十億萬的受苦兒童……
圣誕節畢竟還是快樂的,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懂得了圣誕節的來歷。在家里,我們看到了其它國家是怎樣過圣誕節的。在電腦前,我們用最美好的語言祝福圣誕節。
雖然在圣誕節還有不開心的時候,如:考試成績落在了95分以下;被老師冤枉了,弄得下不了臺。但去年的圣誕節永遠是美好的。
高中圣誕節作文:白色圣誕節 篇2
悠揚婉轉妙曼肆意。
圣誕的歌聲響起來。空靈的曲調在城市上空飛旋而起,夾雜著優雅的音符,緩緩流淌的祝福溢滿了歸人的夢境。鹿車雪橇攜帶著耶穌的祝福款款而來。
我所在的城市沒有漫天的白雪,圣誕節的時候也就看不到紛紛揚揚的雪花從天而墜,像是一場盛大死亡的上演。當然這樣并非不是一件好事,白色雪花輕輕砸下總是會為一些人徒添一些哀傷,在圣誕節的美妙夜晚,我只需要看到煙花短暫的盛開,綻放出華美的容顏,就已經是夠我珍藏整個冬天的小小幸福了。
圣誕的街道總是繁華異常,夜晚的時候和朋友一起在街上肆意地瘋狂,伴隨著緩緩流淌的音樂,把平日里一切的喧囂無奈全部通過無畏的青春揮霍而出。幻想中最完美的圣誕街道應該有漂亮的白色低層樓宅,排排純潔的白色在寬敞的街道兩旁連成一片,圓形的陽臺上不時有花草探出,甚至連墻壁上也被藤蔓爬滿。有著歐式花紋的門前橫著小花圃,街道上鋪滿彩石,中間是種著成行的樹木,兩邊是復古式的吊燈。往后的房子漸密漸高,一直延伸到一片彌漫的薄霧中去了,不能看見盡頭,朦朧中氤氳著一種淡淡的美。我似乎把這樣美麗的場景當成了紐約,可我明白他們是不同的。紐約為繁華浪漫的大都市,我小小的幻想是安靜美妙的小林蔭。可我總是在冥冥中將他們混淆,兩個不一樣的影子偶然重疊在一起,圣誕老人也就會駕著馴鹿悄然來臨。
說到圣誕節我最容易想到的寵物就是長毛狗,期間的原因是因為我總覺得它和圣誕老人一樣有著大把大把的白胡子。這樣的想象未免有些天真可笑,但總算滿足了我看看圣誕老爺爺的縹緲小愿望。小的時候總是天真地以為圣誕老人一定會在瘋狂的圣誕之夜給每個善良的孩子送上精致的禮物,于是每到圣誕節的時候就在床邊放一個小袋子,躺在床上卻努力睜著眼睛不讓自己睡著,只是為了滿足自己可愛的好奇心,想看看傳說中的圣誕老爺爺到底是什么樣子。結果往往是堅持不到凌晨三點就閉上眼睛悠悠地睡著,夢境中還可以看見圣尼古拉伸延著慈祥的眉目在對著我暖暖地笑……
《Angels WeHave Heard on High》,我最喜歡的圣誕歌曲。中文翻譯過來就是天使歌唱在高天,很美很柔婉的名字。緩緩流淌的音符像是在訴說,又像是在頌吟。悠揚的歌聲飄蕩在心的上空,靜靜地洗滌著你的心靈。一聲聲優雅的祝福通過節奏傳遞到心間,神圣的旋律透過圣女們的合唱達到最完美的音質,像茶香似的緩緩淡淡卻可以洶涌奔出炙熱的感情。我很喜歡這樣安靜而熱烈的感覺,像是生生不息時光中幽藍的影子,在破碎的境片面前優雅地起舞,臉色是面無表情的蒼白,嘴唇是紙醉金迷的酒紅。接著緩緩開啟她美麗的嘴唇,發出悠長如天籟般的音質。
好像說偏題了,我們回歸到圣誕。這個時候我總會帶著暖和的紅帽子,冒尖很眩目地發著亮。然后和朋友們手拉手一臉幸福地跑到街道上瘋狂地叫喊,不用顧忌他人的眼光,也不用再故作什么姿態,這個時候的我們是一群最最單純的追風的孩子,踩著青春的節拍肆意瘋狂。等待煙花劃過天際的時候,再好好安靜下來,看看這純白的世界,用細膩而張揚的心去體驗新一年即將來臨的美好。
這是個白色純潔的圣誕,于我心中的幻想與張揚。
高中圣誕節作文:白色圣誕節 篇3
在21世紀,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也許人們會以為在超級大國美國,人們一定會充分利用科技,在節日都會發電子郵件代替傳統的郵寄賀卡。然而人們萬萬也想不到,美國有六成以上公民堅持郵寄傳統賀卡,而非使用電子賀卡。他們認為,這樣子才有圣誕氣氛,他們熱衷于過“傳統”的圣誕節。
而在我國,卻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寄電子賀卡,熱衷于過洋節。他們認為這樣子才趕時髦,才“國際化”。而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則越發忽視。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重陽登高,這些傳統活動也越來越少人參與,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甚至連這些傳統大節的來歷也搞不清楚。是教育上的疏忽?還是社會新文化的沖擊?
從小學到大學,我們可以在書本上知道秦始皇是誰、知道李白是誰,卻沒有一篇課文告訴過我們屈原與端午節有什么聯系;我們可以從書本上知道指南針、火藥是如何發明的,可沒有一課書告訴我們月餅的來歷;我們可以在書本上學到勾股定理、韋達定理,卻沒有一頁書告訴我們二十四氣節是如何算出來的。我想,在國外人們一定會知道圣誕節為什么要去教堂,可在我國,真的每個人都知道為什么端午節要吃粽子嗎?難道真的要等到東南亞的國家把本屬于我國的傳統節日拿去成功申遺了,我們才知道重視嗎?
自從香港、澳門回歸以來,我國大陸與港澳的交流日益頻繁,兩地的文化交流亦日益加強。人們看到港人過洋節時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都被感染了,都想像他們一樣,有的節日,拋開生活中的煩惱去瘋玩一番。于是,洋節在國內肆虐,特別在圣誕節,人們學著外國人一樣去倒數、送禮物、買圣誕樹,然而他們根本不知道圣誕節的歷史。在西方情人節,人們又學著外國人一樣送玫瑰花、送巧克力,卻忘記了我們也有中國情人節。
我國與世界的交流日益頻繁,無時無刻不承受著國外文化與本國文化的沖撞。假如我們不能堅持本國文化的繼承與發揚,而是盲目崇洋,就會像近代史那樣,受到侵略,這次不是政治上的侵略,而是文化上的侵略,是能夠控制人們思想的侵略。
月亮是同一個月亮,外國看到的月亮是不會特別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