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第七冊美術教案
第3課 中外民居 (一)綜合分析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中外民居多姿多彩的風格和樣式。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又是多民族國家,地域和社會的傳統特征,使各地的建筑顯得豐富多彩。而風俗、氣候和自然的差異,又使這些建筑在形式上呈現出各自的特點。開敞的吊腳樓、渾厚堅實的土樓都給人以強烈的感性沖擊。日本的木屋、英國的尖頂紅磚民居,帶來的是異國的情調。觀察欣賞中國民居,讓學生從自身的知識積累、生活經驗出發,體驗民居建筑的美感。嘗試從不同角度體驗不同風格民居所帶來的美感。為第四課《老房子》提供藝術與文化方面的素材,.擴展學生的形象思維。既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但又較為生疏(如土樓)。但這些奇特的房子無疑能引發兒童的好奇心,從而產生探究的欲望。以人文主題和學科主題來構架教學,“單科切入,兼及數科”。認識并利用學生個體、背景的多樣性,讓學生按各自的興趣,自主組合,使不同知識水平的孩子受到重視,幫助每個學生體驗民居建筑藝術的美感。 (二)教學目標: 1.了解家鄉的建筑特色與文化背景,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的熱愛,感受藝術與生活的聯系。 2.欣賞中外民居建筑多姿多彩的風格,領略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生發由衷的贊嘆與喜悅。 (一)課前準備 實物投影儀、光盤,圖片。 (二)設計方案 方案1: o課前由學生按各自的興趣,如:地理、旅游、氣象,音樂;歷史等方面,自主尋找交流伙伴。分成五六個人一組。如愛好旅游的同學,把各自拍攝的有特色的民居建筑照片、家庭攝像資料作為共享資源;喜愛地理,氣象的同學,每位組員承擔一部分職責,了解中國南北方地理、氣候方面的特征,喜愛音樂的同學可選擇一些民族氣息濃厚的音樂資料等。 o學生在課堂上作小導游,引導全班同學進行一次主題旅行,每到一處由相關小組的同學交流民居形式與生存環境、人文歷史的關系,結合自身經驗,產生美感體驗。并可展示各自所帶的圖片。教師在學生的交流中作適當補充,引導學生探究中外民居的文化價值與意義。 拓展:討論如何在不破壞古老民居的前提下改變其價值功能,引導學生用文字說明、音樂、攝像等多種形式展示對民居的研究成果。 第4課 老房子 (一)綜合分析 以表現古建筑和民居為主的寫生、記憶畫練習,是兒童美術基礎活動中的一種直接體驗,讓兒童在身臨其境中感受某種特殊的氣氛,產生一種相應的情緒和認知。從觀察老房子的“外型特征”,到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將自己的綜合心理活動聯系起來,用寫實(如線造型)或主觀(如色彩想像)的形式將老房子再現在畫面上。重點:體驗老房子的美感,難點:表現的角度及形式。 (二)教學目標 1.觀察,尋訪本地的老房子,讓兒童在身臨其境中體驗老房子帶來的視覺沖擊。 2.用色彩或線條造型表現,再現老房子的美感。 (一)課前準備 1.師生共同收集老房子的資料。2.畫夾、鉛筆或鋼筆、水粉(二)設計方案 方案1: 教學策略:感知生活、現場寫生、記憶復述、綜合創作。 課前每人對本地老房子進行初步了解,在集體活動中注意傾聽別人的評述,并表達自己的見解。 第一課時,帶領學生尋訪當地有特色的老房子,師生共同觀察老房子的造型、色彩、特點,可讓學生觸摸粗糙的墻壁,傾聽老人們的講述,并根據自己對老房子的理解與同學交換看法。有了深入的感性認識之后,選擇寫生的角度,不一定是全景式的,可選擇有特色的窗欞、房頂,飛檐等作為主要寫生對象。 第二課時,提示學生回憶自己在寫生老房子時的感受,將自己對老房子的整體感覺(這種感覺是全方位的,聽、看、觸、摸等都參與其中)聯系起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來決定表現方法。提倡將寫生中的素材重新進行組合,適當地添加、想像,或利用線的重組來表現每個學生心目中的老房子,它可以是客觀的,也可以是完全主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