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理想課堂實施方案
(四)靈活性原則
根據學生的能力、興趣等選擇不同的教學組織形式,形成獨特的教學風格。
(五)過程性原則。
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通過自由課堂多樣化的互動生成,把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注重結論轉到引導學生去探索實踐的過程中去。
六、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文獻研究法。
2、行動研究法。
3、個案分析法。
4、經驗總結法
(二)研究的步驟
1、準備和啟動階段(.10——.11)
1)成立課題組,制訂課題研究方案,建立課題研究的組織領導機構,明確分工,制定活動制度。
2)進行開題論證,進一步修改課題實施方案。
3)組織教師學習相關理論,為課題研究的展開做準備。
4)確定子課題研究人員,制訂子課題研究方案
2、實踐探索階段:(.12——.12)
1)全面實施課題方案。
2)創設有助于理想課堂構建的外部物化環境。
3)不定期召開教學論壇,定期召開課堂教學研討會,對理想課堂自由度的構建進行專題討論。及時反思總結研究過程,及時調整實施計劃。
4)對課堂教學評價進行收集整理,以供教師反思,從而完善課堂教學評價。
5)收集課堂教學案例,對案例進行剖析,以案例研究促進教師提高。
6)針對反饋情況不斷調整“理想課堂”構建的途徑、措施、方法。
7)收集、整理研究數據與信息,及時進行階段性總結。
3、總結提煉階段(.1——.6)
1)全面回顧課題研究情況,查漏補缺,整理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進行分類整理和匯總。
2)撰寫研究報告、總結性論文。
3)整理教育敘事、隨筆、案例、優秀課堂實錄,收集優秀的學生課堂學習日記等。
七、研究的成員及分工
課題組組長:李洪濤(全面負責)
課題組副組長:羅進(負責課題組的理論和課堂教學實踐指導等工作)
課題指導組組長:王翠玲(負責籌劃,聯絡協調,資料收集、總結等工作)
課題指導組成員:畢鳳云(負責總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資料整理和分析、總結等工作)
課題組核心成員:各學科備課組長(負責子課題研究方案的制訂及管理和操作)
課題組外圍成員:全體學科教師(負責課題具體實施操作)
八、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 理想課堂評價表(教師、學生)。
(二)理想課堂具體操作策略。
(三)匯編學生個性發展資料,教師研究過程中的隨筆。
(四)主題網絡信息(博客等)。
(五)匯編以理想課堂為主題的課堂教學個案集。
(六)優秀實驗課的光盤資料。
(七)研究報告與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