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六個一”工程社會實踐方案
一、背 景
大學生被稱之為天之驕子。如何讓當代大學生成長為社會棟梁之才,這是一個重大的社會課題。當今中國,每年都有幾百萬人步入大學。然而,大學生應該怎樣學習和成長?我們的社會應該怎樣讓成千上萬的大學成長成為優秀人才?
xx年11月10日,重慶市政府對在校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推出新舉措,要求全市大學生進行以“六個一”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實踐,規定在渝大學生就讀期間每人要種100棵樹;帶薪實習1個月;到農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1個月;到企業或服務一線做工1個月;開展學軍1個月;撰寫1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重慶市政府正研究制定大學生實踐工作機制、政策措施和財力保障等,“六個一”活動旨在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以此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六個一”工程具體解讀
(一)鼓勵每個大學生積極種樹
在校期間的每一名大學生,都要積極加入到植樹造林“綠化長江大行動”中。由市林業局、市教委沿江規劃以各高校命名的“大學林”,高校利用春秋兩季組織學生種樹。相關區縣黨委、政府負責選派技術人員進行指導、提供樹苗和工具,并承擔“大學林”的管護工作。
(二)大學生帶薪實習一個月
各級黨委、政府每年為大學生提供3萬個以上帶薪實踐崗位。這些實習崗位主要來自市級機關、大型的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還有部分來自民營企業。
市委副秘書長周傳航介紹,帶薪,是從財政拿一部分錢出來帶薪定崗實習,這屬于重慶的創舉。帶薪實習,并非在70萬大學生中全覆蓋,主要針對家庭經濟比較困難、有一定技能的優秀學生。通過帶薪實習,一定程度上緩解這些學生的經濟壓力,并鍛煉其社會實踐能力。大學生勤工助學、勤工儉學,也屬于帶薪實習的一部分。關于薪酬,既然是帶薪,不是補貼,就是最低工資標準。
(三)到農村“三進三同”一個月
組織大學生進村社、進農戶、進田間,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了解農民的生活和農村現狀,感受民生疾苦,增進同農民群眾的感情。學農區域,重點安排在三峽庫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山區。
學農的對象,主要以城里學生為主,讓他們多了解農村。該活動也主要以倡導為主,希望更多學生加入到“三進三同”活動中來。如以往很多大學都在長期開展的暑期“三下鄉”活動,就可以納入該活動中。
(四)鼓勵到企業做工一個月
組織全市在校大學生到企業生產和服務一線,與工人一起做工,培養勞動觀念,了解生產流程,提高操作技能,促進學以致用。
該活動主要面向理工科學生,尤其是建筑機械制造、電子技術、裝飾材料等跟工程、技術相關的專業較強的學生。
(五)開展學軍一個月
大學生在校期間要參加不少于15天的軍事訓練,錘煉意志品質,強化國防觀念。同時參加相當于15天的軍事理論教學和國防教育活動。重慶警備區、市教委負責選擇和建立學軍活動基地。
(六)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
組織大學生種樹、實習、學農、學工和學軍活動,圍繞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深入農村、社區和工礦業調查研究,每人至少撰寫一篇有價值的社會調研報告。由教委組織專家,對調研報告認真評審。其中,關于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一些意見,將推薦到相關部門作為工作參考。優秀報告將會給予相應的表彰和獎勵。
三、“六個一”工程的現實意義
“六個一”活動旨在促進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市情、民情,以此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毋庸置疑,大學生如果連自己的國情、民情都不了解,還談何國際視野?實際上,重慶實施大學生“六個一”工程,其重點不僅在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也不僅僅是鍛煉學生的意志;而是培養一代新人,重塑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增強民族凝聚力的明智決策,具有深遠的時代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 “六個一”社會實踐活動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大現實選擇。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路和規劃是非常正確的,是我們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必由之路。然而農村的人才資源相對缺乏,急需有一個新平臺供這些知識豐富、思想開放、精力充沛的大學生們施展才華,認真進行社會實踐,讓農村真正成為他們的舞臺,讓很多有創業激情和理想抱負以及創新能力的大學生投入到農村的建設當中。大學生有知識有文化,能給農村帶來先進的農業科技,能運用互聯網等手段,這就可以通過引進新的農業產品,指導農民的種植。大學生們身處市場經濟發達的城市,長期受到市場氛圍的熏陶,加上在學校中學到的經營知識,能指導農民對農產品的營銷,幫助農民脫貧致富。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農村的情況往往是錯綜復雜的,如上級要征用農民的土地,農民又要維護自己的利益,這自然會有矛盾;還有農村計劃生育問題、宅基地問題、鄰里糾紛等等,可謂千頭萬緒。要處理好這些矛盾,對一個人綜合素質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對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很有好處的。有計劃地引導大學生到農村去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克服大學生在處理實際事務、解決實際問題方面缺乏經驗和方法的不利因素。因此,從長遠來說,大學生“六個一”活動經歷,對自身既是一種錘煉,也能為其以后的發展積累經驗,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