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生態教育特色學校實施方案
三、創建目標
通過全面調研與整體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我校創建特色學校的時機已經成熟,學校、家庭和社會“三位一體”生態教育格局基本形成,創建“生態教育”品牌這一目標已經十分鮮明。
生態教育的基本內涵:
生態教育是指按照生態學的觀點思考教育問題,旨在充分發揮教育在應對生態危機中的作用,為人類的生存與合理發展尋找道路。生態的思想源泉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道家所倡導的“天道自然”、“天人合一”,所追求和突出的是達成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的關系。生態教育通過使用各種教育形式和傳播媒介,使受教育者清楚地獲得關于人與環境的關系,人在自然界的位置,人對環境的作用,以及環境對人和社會的作用,以及如何保護和改善環境,如何防止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方面的知識,從而實現個體、社會與自然的協調發展。通過生態教育,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種新的生態自然觀、生態世界觀、生態倫理觀、生態價值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實現人類、社會、自然的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發展的學校教育氛圍,從而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我們所提倡的“生態教育”與以往的“環境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兩者均重視環境對教育的影響,重視教育環境的構建與利用。但就其實質來說,兩者又有著本質的區別:一是“生態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教育理念,體現著“人境合一”、“互惠共生”的思想。“生態教育”重視“生態場”的構建,教育者與被教育者都是“生態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教育”中,師生是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而存在的。而“環境教育”僅注重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對人的單向影響,而忽視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心理環境,忽視了將教育者與被教育者本身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環境的功能。二是“生態教育”具有明顯的“場”的特性,這是“生態教育”區別于其它教育的質的不同。“生態場”與“磁場”一樣,具有強烈的吸引性和傳遞性,它能實現“場”與物質的轉化。“環境教育”則沒有這一特性。
1.遠期目標
通過生態教育特色學校的創建,建設一支具有主體創造性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提高本校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教育科研水平和生態教育素養,促進教師整體素質的發展。通過特色學校的創建,提高學生的生命意識,使學生學會共處,學會合作,學會競爭,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性格和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生命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探索出一條以學校資源為基礎,符合我校實際和學生發展為特點的特色學校創建的途徑。從而增強學校的辦學動力和活力,為學校創造發展的良好條件,充分發揮學校的優勢,力求走上一條個性化特色的道路。
2. 中期目標
通過三年的努力,營造具有生態教育特色濃厚的校園文化環境,制定出適合特色學校的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培養一支適應生態教育特色的師資隊伍。把和諧教育作為學校的一種新的發展,在學科教學中引導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創新,培養學生自覺學習,自律自強,團結合作,共同發展的責任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行為與學習習慣。
3.近期目標:
把生態教育融合到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課中。對教師進行生態教育的基本理論和實踐的培訓,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認識,構建學校各方面工作的網絡與操作模式,使每位教師都能指導學生開展學習與實踐活動。
四、可行性論證
特色學校不是由外而內的增設附置,而是在科學的教育理念指引下的自內而外的挖掘與提煉。“實踐是真理唯一的檢驗標準”,我校近十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實踐,充分體現學校本身的特點,充分挖掘與發揮了學校本身的資源優勢,形成了相應的工作與管理制度,生態教育理念逐漸得到廣大教師的認同,并逐步落實到教育教學工作中,在德育工作、校本教研等學校主要工作領域中取得了顯著成效,這充分體現辦學目標定位的準確性。我校遵循了特色學校創建的基本規律,并且在創建特色學校的過程中逐漸形成教育優勢,切實推進素質教育,辦學的顯著成效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