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文化產業工作實施方案
20xx文化產業工作實施方案范文3
為進一步推動我縣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全面增強我縣文化軟實力,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培育力度,努力實現“文化名縣”戰略目標。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如下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主導,以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以先進文化為統領,以“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為基本理念,立足大通多元文化特點,充分發揮文化資源優勢,以打造文化龍頭企業、培育文化人才隊伍、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完善產業發展政策、搞好產業項目建設,為全面建設 “繁榮、和諧、生態、宜居”的新大通奠定基礎。
(二)總體目標:突出大通文化特色,加強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整合發展,培育一批文化核心品牌和行業,打造一批空間布局合理、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保持較快增長,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運行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創新能力日益凸顯,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文化工作新機制。
二、重點發展領域
突出資源優勢,加快推進文化與旅游、科技之間的融合,以地域文化為立足點,重點發展以老爺山花兒和河湟皮影為主的民族民間文化產業,推進工藝美術和演藝娛樂等產業,積極發展文化休閑、節慶會展、藝術培訓等產業。
(一)演藝娛樂業
1、花兒 (1)以“大通世界、花兒之鄉”為主題,打造中國青海老爺山花兒會品牌,提升對外影響力和知名度。(2)對花兒藝術從音樂、文學角度進行提煉加工,編排花兒歌舞劇、花兒情景劇、花兒影視片,提高花兒的藝術感染力,力爭創作出一部以花兒為主線,展現地方民間文化藝術的綜合性文藝節目,帶動旅游業快速發展。(3)組建花兒藝術團,扶持民間花兒劇團,推動花兒編劇、表演、培訓、推廣的市場化運作。(4)依托老爺山花兒會,舉辦好每年一屆的全國性“花兒盛會”,大力推介花兒藝術。(5)加快花兒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高層次的“花兒”藝術人才,每年舉辦2次花兒藝術培訓班。
2、皮影戲 (1)加強大通皮影戲的傳承和保護,加大皮影藝人培訓力度,強化皮影戲人才隊伍建設,打造高水平的皮影戲劇團。(2)創新傳統戲劇表現手法,增強皮影戲吸引力。(3)將皮影戲與工藝美術相結合,開發大通特色皮影旅游商品。(4)將皮影藝術滲透于城市文化景觀營造,創建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筑物。
3、民間社火 (1)創新民間社火的演出形式,拓展其文化內涵,并融入到文化旅游當中。(2)擴大參與度,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將其打造成為全省知名民俗文化品牌。
4、民間劇團 (1)積極爭取資金,不斷加大對民間業余劇團的扶持力度。(2)加大對民間業余劇團的指導力度,創新劇團形式和提高演出水平。(3)支持民營文藝演出團體,拓展演出市場;加快發展民族民間風情歌舞演出,創新農民文化增收、文化脫貧、文化致富的途徑和手段。(4)扶持演藝中介機構,鼓勵社會資本投資節目策劃、創作和舉辦各類營業性演出活動。
“”期間,結合大通的文化產業發展,以花兒、皮影戲、民間社火、四片瓦舞、回族宴席曲、秦劇為突破口,發展歌舞廳、數字化電影等,推進演藝業做大做強,使演藝娛樂業成為大通文化產業的支柱產業,并作為旅游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工藝美術業
1、皮影雕件 結合大通皮影藝術的開發,加強大通皮影工藝的保護,積極培育皮影雕件藝術傳承人,每年開設皮影藝術培訓班。引導皮影雕件藝術傳承人突破皮影外在形式和表現內容,改進皮影制作、裝潢和包裝,打造皮影品牌,擴大銷售渠道。
2、砂罐 以橋兒溝砂罐為重點,全面普查調研手工燒制作坊,建立藝人檔案,培養年輕藝人,搜集整理各種資料(文字、圖片、錄像等),制定燒制砂罐發展規劃,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傳承人扶持力度,擴大制作規模,積極探索新工藝,創新砂罐制作,使其工藝化、美術化。
3、大通書畫 積極培育大通書畫作者,組建書畫創作基地,每年舉辦書畫藝術培訓班,加強大通書畫的特色化、原創化,拓展銷售渠道,增加經濟收入。
4、刺繡、剪紙 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建立民間手工藝紀念品加工基地,通過多種渠道融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使其形成規模化。
重點建設好大通皮影藝術中心,民間手工藝紀念品加工基地,結合旅游、招商等渠道,擴大銷路,加快工藝品人才培訓,全力打造大通工藝美術品產業集群。
(三)文化休閑
1、文化旅游業。提升國家4A級老爺山風景區、國家3A級察汗河風景區、鷂子溝國家森林公園、娘娘山風景區等重點景區檔次,20xx年開始實施明長城保護工程及明長城遺址公園外圍基礎設施,20xx開始規劃實施香山文化公園建設;加強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和服務配套建設;創新旅游促銷手段,加大宣傳推介力度,拓寬大通文化旅游市場,進一步突出彩陶盆、絲綢南路、花兒會、明長城旅游主題,加強大通與西寧的旅游資源整合力度。
2、生態休閑旅游業。借助獨特生態造就的優美自然風光和民族開放融合發展創造的豐厚人文資源,推出高原養生牌,以生態養生為核心,以避暑和度假為主題,進一步挖掘夏都文化,打造“中國夏都生態園”文化旅游品牌。積極開發時令性旅游項目,如高原雪景觀光、高原農家風情游、自駕游、消夏旅游等。
3、休閑體育業。依托全國十佳城市漫游地的影響力,積極打造“慢城”休閑生活。重點建設實施鷂子溝國家健身步道、慢游道等健身項目,建設康樂山莊戶外拓展訓練基地,舉辦山地自行車、滑雪、射箭、賽馬會等特色體育項目,大力開發體育產業及體育服務項目。
(四)節慶會展
立足資源優勢和現狀基礎,不斷擴大現有的節慶會展的規模和質量,以地域特色文化為背景,進行創意設計、精心策劃和項目包裝,積極做好各種節慶活動,繼續做大做強中國·青海老爺山花兒會、察汗河杜鵑花旅游節、老爺山朝山會、鷂子溝生態暨宗教文化旅游節、特色果蔬采摘節和中國·大通“林海雪原”浪漫冰雪節等活動,并依托我縣良好的生態資源,建立健全賓館、餐飲等服務業基礎設施,不斷打造會議經濟,加快節慶、會展的行業融合。
(五)藝術培訓
以民族歌舞、曲藝、樂器的傳承和開發為主題,積極開發藏族、土族民間歌舞、曲藝和樂器的系統培訓,積極開展以現代舞蹈和現代樂器為主的系統培訓,依托現有的美術與工藝品制作企業,加快大通書畫、皮影雕刻、砂罐、剪紙、刺繡、根雕、堆繡、銀銅制作器、口弦等技能人才的培養,籌建皮影雕刻、書畫等工藝美術人才培訓基地。
(六)餐飲文化
茶園文化 充分利用大通優美的風景和民族特色,大力發展回族風情園和土族風情園,開發提升大通茶園休閑文化品牌,大力弘揚茶園文化,營造良好的經營氛圍,集休閑、觀光、娛樂于一體,彰顯大通民族風情魅力。
特色飲食 編制大通特色美食名錄,培育特色食品企業,加快特色食品品牌創建力度,將特色食品與地域文化有機結合,改造縣城小吃區、后子河餐飲區、回族風情園、土族風情園飲食,提升服務質量,將其打造成特色美食區。重點發展沙棘飲品、綠草源牛肉干、乳制品等,積極開發回族馓子、麻花、點心、釀皮、酸奶、手抓羊肉、牦牛肉干、雜碎湯、肚絲湯、羊腸面、面片、牛肉面、“老八盤”等風味小吃和特色食品,加大宣傳力度,舉辦各類美食展,利用節慶會展大力推銷特色美食。加快餐飲文化業的融合交流,加強茶園文化、清真美食和特色飲食的良性互動。
三、重點項目建設
(一)東部新城文化園區。通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及招商引資,籌建東部新城文化園區文化館、圖書館、演藝中心、綜合體育館、科技館、博物館、標準田徑場、游泳館建設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末,完成全縣20個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健身廣場建設,并配備文體設備;完成13個土族村文化室建設;實現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健身廣場和文化活動室、社區有文化室的要求;實現全縣多數行政村有1-2戶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中心戶”目標;繼續實施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新建成71個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縣覆蓋;為長寧、朔北、塔爾鎮綜合文化站配備文化設施,為30個村文化室及業余文藝隊配備器材,擴大文化惠民覆蓋面。
(三)老爺山花兒藝術中心。依托老爺山花兒會品牌,結合東部新城建設規劃及牦牛山特大地質災害整治工程,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籌建老爺山花兒藝術中心,設立花兒文化藝術研究所、花兒文化展覽館、花兒傳承培訓中心、花兒藝術表演廳,精心打造一個集花兒藝術搜集、整理、搶救、傳承、展示、開發于一體的綜合性花兒文化中心。
(四)大通民間工藝美術產業園。結合東部新城建設規劃,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籌建大通民間工藝美術產業基地,設立以皮影、書畫、砂罐、剁口袋、剪紙、刺繡等民間工藝品為主,集保護、傳承、培訓、創作、研發、銷售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藝術品生產基地,設立以皮影戲、回族宴席曲、安召舞、社火、四片瓦舞、秦腔、眉戶、曲藝等民間藝術表演的民間藝術展演廳。成立“大通民族民間工藝品生產協會”,形成政府指導、協會自律的民族民間工藝品生產基地。
(五)明長城遺址公園。從20xx年開始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實施明長城搶險加固工程項目,積極籌建明長城遺址公園基礎設施,高規格規劃,高標準實施,精心打造集科研、教育、休閑為一體的明長城遺址公園,并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發揮示范作用,實現保護和開發雙贏目標。
(六)風景區康體基地。以豐富的旅游資源為依托,積極打造集休閑、娛樂、餐飲、健身為一體的休閑基地,從20xx年開始重點打造以察汗河國家3A級風景區、鷂子溝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康體休閑基地,建設國家健身步道、慢游道,積極開展戶外素質拓展訓練、山地自行車等各級各類康體活動。
(七)香山文化公園。以牦牛山危巖體綜合治理為契機,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規劃籌建香山文化公園,建設彩陶廣場、香山會堂、民族民居、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民俗文化展覽館、老油坊、老水磨、花兒演唱區、體育休閑區等重點景觀及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集歷史探秘、民俗觀賞、觀光休閑度假和文化旅游于一體的休閑場所。
四、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前期籌備階段(20xx年1月—20xx年10月)
擬訂具體工作計劃、明確工作責任。成立大通縣文化產業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協調落實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的文化工作責任和目標任務,形成部門協作的良好機制與合力。
第二階段:重點實施階段(20xx年——20xx年)
重點發展領域:每年舉辦中國·青海老爺山花兒會系列活動;20xx年編排一部花兒歌舞劇,組建形式靈活的花兒劇團;每年舉辦2次花兒、皮影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培訓班;20xx年開始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進校園,建立學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基地;每年舉辦1次民間劇團培訓班,充分利用國家文化站免費開放經費扶持各業余劇團;20xx年進行橋爾溝砂罐的普查及扶持工作;20xx年組建大通書畫創作基地,舉辦2次書畫藝術培訓班;20xx年成立民間手工藝協會,統籌指導大通民間手工藝業的發展;20xx年開發時令性旅游項目,如高原雪景觀光、高原農家風情游、自駕游、消夏旅游等;做大做強中國青海老爺山花兒會、察汗河杜鵑花旅游節、老爺山朝山會、鷂子溝生態及宗教文化旅游節、特色果蔬采摘節和中國·大通“林海雪原”浪漫冰雪節等活動。
重點建設項目:(1)20xx年至20xx年完成15個土族村文化室建設及2個村健身廣場;實現全縣多數行政村有1-2戶具有示范作用的“文化中心戶”目標;新建71個村級農家書屋,實現全縣覆蓋;為長寧、朔北、塔爾鎮綜合文化站配備文化設施,為30個村文化室及業余文藝隊配備器材,擴大文化惠民覆蓋面。(2)從20xx年開始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實施明長城搶險加固工程項目;(3)20xx至20xx年重點建設實施鷂子溝國家健身步道、慢游道和康樂山莊戶外拓展訓練基地。(4)從20xx年開始通過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及招商引資,籌建東部新城文化園區項目;建設花兒、皮影藝術城市文化標志性建筑物;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籌建老爺山花兒藝術中心,籌建大通民間工藝美術產業基地,規劃建設香山文化公園。
五、具體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健全體制機制。一是建立黨委領導、政府實施、相關部門配合落實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目標責任制,創新管理機制,將文化產業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考核體系。二是成立由縣科技文化體育、財政、國土、廣電、教育、公安、工商、國稅、地稅、經濟等部門為成員單位的大通文化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組建文化產業辦公室,從事文化產品策劃設計、專利申報、品牌保護、媒體宣傳、項目實施等文化產業的研究推介工作。
(二)健全政策扶持體系,提升產業發展水平。一是簡化投資興辦文化企業的辦事程序,開辟“綠色通道”,積極協調文化產業用地的審報批工作,在法律、法規、政策許可范圍內,文化事業、文化企業項目用地科學規劃、超前選址、優質供地。公共服務、公益性等非盈利性質的文化產業開發建設用地采取劃撥方式供地。二是放寬文化企業注冊資本限制。對現有文化產業公司及新投資創辦生產性文化企業的,注冊資本均按最低限額注冊資本執行。三是文化人才獨資或合資開辦文化企業的,可以以個人名字作為企業字號辦理登記注冊。在我縣申辦文化企業的,均可冠“大通”字樣。四是文化企業應享受國家規定的減免稅費政策。文化企業在投資生產確有資金困難時,縣各有關部門優先投放創業貼息貸款予以支持。
(三)加大財政投入,拓展融資渠道。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確保文化產業經常性投入逐年增加。建立文化產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植市場前景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重大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尤其是文化精品項目和文化公共服務建設。同時,拓展投融資渠道,鼓勵、引導和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領域。
(四)培育文化市場主體,完善文化市場體系。一是整合全縣文化資源,以市場為導向,以品牌為紐帶,打破部門分割和行業壁壘,積極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企業,加快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二是加大市場執法力度,加強對網絡信息、文化娛樂場所和進口文化產品管理,打擊侵權盜版等非法出版活動,引導文化市場規范、有序、健康發展。
(五)建設高素質的文化專業人才隊伍。系統培養藝術、演藝、紀營管理等專門文化產業人才,加強民間藝術帶頭人、傳承人的培訓和保護,建立健全人才保護檔案,加強對現有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加大鄉鎮文化專干的培訓教育,建立文化人才“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