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扶貧個人簡短日記(精選3篇)
精準扶貧個人簡短日記 篇1
12月27日,星期日,天氣晴
長壩雖已入冬但天氣還不是太冷,早上九點多我已經和村干部到了長壩村陽一社,硬化的水泥路上還有薄薄的一層冰,我們一行7人走在上面腳底下發出一連串咯吱咯吱的響聲。山路崎嶇難走但也掩蓋不了我們喜悅的心情,因為今天是我們工作計劃的最后一天,走訪的是長壩村最遠的三個社——陽一,陽二和麻池,這三個社有貧困戶27戶。
為了搞好精準扶貧自查自驗自評工作,準確掌握貧困戶家庭情況,將國家扶貧政策宣傳到位,將優惠政策落實到位,在紀委書記李輝的帶領下,我們計劃利用四天時間將全村110戶貧困戶逐戶走訪一遍,按照鎮上“宣傳政策,疏導情緒,完善資料”的工作安排,我們每到一戶都要詳細講解國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政策,不厭其煩地解釋群眾提出的問題,有的群眾說他們當了好幾年的貧困戶了也沒見國家的扶貧政策,我們就解釋說,“你村上的路這幾年是不是硬化了,是不是吃上自來水了,生產生活條件是不是大大改變了?現在的扶貧政策不是說給了你幾百元扶貧款才算享受政策,而是大扶貧,政府通過修橋鋪路架水等手段改善基礎設施條件,通過勞動技能培訓,經濟林綜合管理,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等方式提高持續發展能力,進而激發群眾內在發展動力,變輸血為造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窮”,聽了我們的解釋群眾心服口服,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也有了正確認識。我們每到一戶都要坐下來和群眾談心,了解他們致貧的原因,存在的困難和致富的打算,詳細詢問他們的收入情況,認真填寫了貧困戶退出測算表,將裝有六種資料的貧困戶資料袋發到貧困戶手中,再三叮囑要妥善保存。
一天下來已經人困馬乏,五點多返回鎮上正好趕上大灶開飯,吃完香甜可口的飯菜回到辦公室整理好一天的資料,看著工作任務圓滿完成一種喜悅之情油然而生,不禁想起了一句歌詞,革命人永遠年輕。
精準扶貧個人簡短日記 篇2
今天上午9:00我和駐村干部一起來到了駐點xx居委會,與黨員及群眾代表進行座談。在座談會上,黨員代表、群眾代表交流討論的氣氛至始至終輕松、熱烈,他們暢所欲言,不僅道出了心聲,而且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建議。
基層的意見實實在在。有的反映村組溝渠堵塞了、魚塘變臭了,有的提出個別小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難,有的認為建設道路征地補償不到位,談出了基層黨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
57歲的老黨員是個敦厚、質樸的老人,由于在20xx年積極響應土地掛鉤工作,成為第一個搬遷戶,但由于當時工作的失誤造成了老人的宅基地一直未安置好,村組干部幾經協調都未能解決。我在了解到這個情況后,主動與老人溝通,了解他的心聲,并與相關對象戶和村組干部一起會商這件事,在協調多方利益之后拿出了一個雙贏的意見,既解決了老人多年來宅基地的困擾,又最大程度了降低其他對象戶的損失。事后,老人緊緊的握住我的雙手,久久不肯松開。
看著他真誠的面孔、中肯的表情、積極的態度,聽著親切、熱情、純樸的話語,愈加覺得基層黨員、群眾的可親可敬,也看到了一個地方發展的希望所在和動力所在。
組片的變電所由于一直以來的管理不善造成了原有變壓器被盜,有黨員代表反映近期的接連下雨會讓已有的變壓器受潮損壞,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我立即聯系鎮供電所協調解決變
壓器的問題,并且組織勞力將變壓器轉移到安全干燥的地方,為村集體挽回了不必要的損失。
下基層是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連心橋”,不僅僅是有著基層情況和群眾意愿,同時也是基層干部對群眾感情的真實記錄。不僅要嘴上說著老百姓,更要心里想著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貼心人,要帶著感情下基層,帶著感情去傾聽百姓呼聲、了解百姓的困難,真正做到想群眾之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難。
精準扶貧個人簡短日記 篇3
20xx年5月8日 星期二 陣雨
駐村一個多月來,雖然有點勞累,但心情還是比較好,思緒更顯活躍,回到宿舍,心中想的還是白天那一件件的小事;躺在床上,腦海中浮現的還是那一張張淳樸的臉。既然睡不著,就把今天的活動和心得記錄下來!
現在農村條件改善了,很多人都富裕起來了,但還是有部分家庭很貧困。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居住條件惡劣,家中鮮有像樣的電器,而家庭成員上有老下有小,缺乏行之有效的增收途徑和實力,抗風險能力極其脆弱。
今天,也許是經過雨水的滋潤與洗滌,村民言語里少了點顧忌;也許是對我們冒雨前來做工作的作風表示認可,無論是在村民家中或是屋檐下,我們講政策、送信息,村民們表現出極大的理解和熱情;我們訪民情、收集民意,村民們也很主動。雖然今天入戶數量不多,但感受頗深。他們談到了家園建設、談到了救災救濟、談到了發展種養,談到了惠農政策的宣傳……
這些都是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那淳樸的表情、質樸的語言、簡樸的方式,都是以往我們聽匯報、看介紹、讀材料所無法得知的情況,這些問題都是現實問題。下一步,我要想方設法去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提高村委班子自身素質,增強凝聚力、戰斗力和號召力,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其次要從道路和水利項目建設上多渠道爭取上級資金、政策的支持,爭取早日硬化村道、解決村民飲水難問題。第三是要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為村民創造一個舒適、衛生的居住環境。第四是要發動群眾共同努力,利用本地資源優勢,通過規模種植砂糖橘、軟枝油茶、高脂松和養豬養雞,使農民群眾早日致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