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5大推薦理由(通用3篇)
三國演義5大推薦理由 篇1
暑期將至,我最想讓兒子讀的一本書就是《三國演義》。俗話說:老不讀三國,少不讀水滸。我想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么少年的時候應該可以讀一讀三國了。二年級的兒子應該可以聽得懂關于三國的故事,我在二年級的時候關于三國演義的故事都是從一種類似賭博的游戲--“拍毛號兒”(注解在文后)中得來的。所以我想讓兒子能夠更早一點,更系統的知道一些三國里的故事。至少有以下十個理由。
1、我讀過很多遍三國,印象最深的是前三遍。第一遍我最喜歡關羽,第二遍我最喜歡諸葛亮,第三遍以及后我最喜歡曹操。我很想知道,兒子的感覺是不是和我一樣;
2、想讓兒子知道,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但是每一個英雄不一定都能夠成功(陳宮);
3、想讓兒子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知道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有根基的民族,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根本,其中仁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徐州的劉備);
4、想讓兒子知道,在很多時候,動腦子有時候比動拳頭更為有效,特別是當今社會,多動動腦子,多問問為什么,有時候能夠少走很多彎路(張飛的粗中有細);
5、想讓兒子知道,人,什么時候都不可以驕傲,驕傲會沖昏勝利和理智的頭腦,一時的沖動會讓你好不容易得來的成果瞬間化為灰飛煙滅(赤壁大戰前的曹操);
6、想讓兒子知道,多讀書可以長才干,長才干才能夠實現理想,但是讀一萬本書也不如走一百里路,而且讀書、才干、理想、走路,都是給自己走,所以只能靠自己(扶不起的劉禪);
7、想讓兒子知道,人生是有軌跡的,不要勉強自己做自己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人生的軌跡只有后人評說才是最為公正的(諸葛亮的一生);
8、想讓兒子知道,無論什么時候也不要輕易許諾,如果許諾了就一定要記住盡全力去實現它(呂布);
9、想讓兒子知道,人生就想要活得精彩,從小就要立下大志向,將來才會不斷向自己的理想邁進,做出一番大事業(江東的幾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
10、想讓兒子知道,人在歷史的洪流中是很渺小的,正是因為千萬個渺小的人生才能匯聚成波瀾壯闊的生命之河(卷首詞)。
經過幾天的嘗試,每天晚上給兒子讀一小段《三國演義》,我成了說書人,兒子現在已經成了小小三國迷。每天都要和我討論三國里的人物和故事。我想,總一天兒子會體會到這部書的博大精深,希望對他的成長會有益處。
注:“拍毛號兒”:是我小時候玩的一種游戲,把一些小卡片反扣在地上,然后獲得優先權的小朋友先用手來那些小卡片拍過來,被拍過來的小卡片就被贏走。這些小卡片上會印上歷史人物的形象,最喜歡的就是印有三國人物的了。玩的時候每人出一張,然后比較人物的武藝如何,武藝高強的人可以優先獲得拍的權利。
三國演義5大推薦理由 篇2
1、《三國演義》中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宏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是大家了解歷史的好選擇,
2、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根基的民族,仁義禮智信是做人的根本,《三國演義》更讓我們明白這些,
3、三國是個英雄輩出的年代,這個歷史的舞臺上出現無數的歷史人物。了解這些人物的故事,讓我們更明白做人的道理。
4、《三國演義》精彩的故事情節,斗智斗勇的場面,給我們深刻的啟示。
三國演義5大推薦理由 篇3
我推薦《三國演義》,下面從三方面簡單說一下我推薦《三國演義》的理由。
一是文筆。
這也是我為什么推薦一本國內小說并且是古典小說的理由。一方面是,國外的小說經過翻譯,語言魅力被降低或者被改變,存在被漏解被曲解的可能。且我們站在他們的文化和生活氛圍之外,要對國外的小說有深刻的理解便需要很多條件。當然我沒有完全否定外國文學作品的意思,像莎士比亞這種可以超越國界和歷史的作品當然要看,但畢竟莎士比亞只有一個,而如朱生豪一樣的翻譯家也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很簡單,就是《三國演義》真的好!
對于我國的古人,我一直有一種盲目崇拜,現如今很多作家,寫的書也許比讀的書還多,難免透出一種單薄和膚淺。反觀古人,流傳下作品的作者,哪位不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書讀多了,底蘊就在那,一是文采方面,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比如文字美很明顯的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紅樓夢》,當真是字字珠璣,美侖美奐,詩詞和古文的厚積薄發,文字不美都不行,且和尋常的尋章摘句又不同,是真的滿腹詩書而口吐錦繡了。另一個是智慧方面,一個人再聰明,不讀書不學習也只是一個人的智慧,但是多讀書便不同,那便是積累了千萬人流傳下來的智慧,歷史的智慧,如這本《三國演義》中體現出來的機謀權謀、歷史知識兵法知識,當真是博大精深蘊含豐富。
回過來說文筆,無疑這部小說具有古典小說所具有的文字美,且文筆生動,寫人入木三分,寫場面使人如身臨其境。一個個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曹操之奸,諸葛之智,關羽之傲,張飛之猛,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作者很擅長通過一些語言和行為的細節描寫刻畫出一個人的形象和性格。比如寫張飛。虎牢關上呂布逞威,群雄避戰,張飛“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一怒一叫,形象的刻畫了張飛的悍將形象;而劉備初得孔明,自謂如魚得水,看夏侯惇引兵殺來時,玄德召關張二人入,謂曰:“夏侯惇引兵到來,如何迎敵?”張飛曰:“哥哥何不使‘水’去?”此處又可見張飛之憨直有趣;后眾人勸劉備自立漢中王時,劉備推辭,張飛大叫曰:“異姓之人,皆欲為君,何況哥哥乃漢朝宗派!莫說漢中王,就稱皇帝,有何不可!”又見其莽直。至于之后的義釋嚴顏智勝張郃等的描寫,又體現其粗中有細。似如此還有很多,于是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個鮮明飽滿的人物形象,引得人隨之喜悲,讀張飛時常的失笑、關羽死時的悲涼、對董卓殘暴的厭恨、對諸葛的欽佩、對曹操奸雄的感嘆、阿斗樂不思蜀的可笑可憐、姜維之死的惋惜,各種體會,至若如癡如醉不可自拔,對于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種閱讀的上佳體驗和樂趣,而這一切,便源于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表達能力。
關于文字美,要說的還有就是小說中大量的詩詞和對聯,文中加入詩詞和對聯也許是古典小說固有的特點,與曹雪芹的大部分自創不同,《三國演義》中多是引用,但貴在引用得恰到好處,很多詩詞存在于書中,起到對故事情節或引出或推動或總結的作用,毫不夸張的說,這部小說加那些詩詞,便是如珠嵌玉,更增顏色。如陸遜被黃承彥救出八陣圖,作者引用杜甫詩表其遺憾:“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諸葛亮去世,作者又借用杜甫白居易元稹的三首詩以表哀思感嘆之情。而吳亡后所引用劉禹錫的《西塞山懷古》:“西晉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旗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則完全呈現出了一種亡國頹唐、歷史更替的蒼茫景象。
當然《三國演義》中的一些對聯也使人印象深刻,如寫關羽的“赤面秉赤心、騎赤兔追風,馳驅時、無忘赤帝,青燈觀青史、仗青龍偃月,隱微處不愧青天。”諸葛亮舌戰群儒時口占的“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智激周瑜時所說的“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無疑都是給這部小說增色的亮點。
二是氣象。
四大名著中,若問《三國演義》高于其他三部小說的地方在哪里?那就是氣象。顧城說過一個詞,應該可以很準確的概括這個特點——恢弘無情。
王國維把詩詞分為“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可以說,在詩詞中,這兩個境界各有勝場,但在小說中,無疑“無我之境”方為上乘,有句話叫“好的作者隱藏在文字之后”,便是這個意思。好的小說,尤其是歷史小說,我們能看見什么?千軍萬馬、人情百態、計謀機變,這些因素次第呈現在我們面前,作者在作品之外、在作品之上,他超越我們,涵蓋我們,好的文字是什么?好的文字是閱讀時我們考慮不到文字本身,小說尤其是。閱讀的時候,我們想故事情節,想事態發展,唯獨不會去想作者,因為我們分析的東西只在這部小說之內,沒有語言和情節的謬誤打斷我們、把我們從故事情節里拉出來,這便是一部好小說,《三國演義》便是,羅貫中便是。而這部小說的“氣象”,已經不僅僅是語言能力,更包括胸懷、智謀等一些我們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因素,于是一部恢弘大氣的史篇巨著擺在人們面前。
《三國演義》的大氣,有的是可描述的,有的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了,如引用楊慎的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寥寥幾句,所蘊含的感覺似有萬千,卻無一可以明言,只有感嘆贊嘆而已。還有一些戰爭描寫,使人身臨其境的宏大場面,真的只有感嘆,文字竟然可以達到如此效果,羅貫中當真是胸中實有百萬兵、千籌策的了。
最后要說一點,就是這部小說中的計謀。
這簡直是超越了所有小說的一大亮點,羅貫中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兵書才達到如此境界的呢,那些權謀兵爭,讀來太鍛煉思維,我常常懷疑羅貫中的大腦結構,也許他一個人就可以開萬國會議了。三國演義主要人物數十計,每個都是機謀百變,治國策、弄權謀、兵爭計,如此等等,作者無一不是寫來頭頭是道?梢哉f,單從這一點講,《三國演義》便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尤其是年輕人,它可以帶領我們更加理智、冷靜和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