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感受家鄉新變化優秀范文(精選4篇)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感受家鄉新變化優秀范文 篇1
我愛我的家鄉霍城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書寫著她永不停息的對美好幸福的追求,展示著她永不磨滅的對民主富強的探尋。她延綿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從來就沒有中斷過。
時光荏苒,十幾年前的記憶歷歷在目,記憶中家鄉的路是泥濘的,坑坑洼洼的,走夜路是黑漆漆的一片;灌溉農田的水渠也是灌溉中自然沖出來的水道,需要經常組織村民清理;家里吃的水、用的水要去幾百米以外的河壩里拿著扁擔去挑、趕著馬車去拉,天氣好了是清水,天氣不好了便是渾濁的水;蓋一棟房子要用光家里所有的積蓄,冬天在學校上課都是架爐在燒煤炭取暖。那時候的總感覺家鄉特別渺小,像一個小方塊,只要十分鐘就能把霍城的柏油路轉完,每次去親戚家,那凹凸不平的巷道又窄又臟十分難走,騎著自行車更是顛簸不堪,要是遇到雨天就更倒霉了,坑坑洼洼的地面到處都是積水,一不小心就會被對面來的車輛濺得渾身都是泥水,簡直太無奈了。那時候家家戶戶的垃圾都是堆在家門口的不遠處,發出陣陣的臭味,大路兩旁是看不見一個垃圾桶的,遍地的垃圾像是長在小城脊背上的芒刺,特別刺眼。
很多人印象中的新疆就是巍巍天山、荒茫大漠上,一隊駱駝,一曲羌笛楊柳、幾聲的凄美的胡笳,和翩翩起舞的維吾爾族姑娘,其實我們新疆早已不是昔日的樣子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各項惠民政策的眷顧下,我們的霍城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霍城已經修筑了好多條寬闊的柏油路,特別干凈,連一點塵土也沒有,滿縣城都是環保垃圾箱,人們的環保意識增強了,再也不亂丟垃圾了;路邊鋪了人行道,道邊矗立著伸臂式太陽能路燈;街道兩旁商鋪林立,商品琳瑯滿目;十字街頭屹立的紅綠燈透射著文明的光芒,兩旁全是綠化帶,里面種著一棵棵風景樹,樹下是傲然怒放的鮮花,朵朵紅、黃、紫多色鮮花構成一幅幅美麗的圖案,散發出陣陣清香,令人賞心悅目,曾經就像墨汁般漆黑的夜晚,如今當明亮的路燈同馬路一路伸展時,夜晚就已成為一個虛設的名詞,路燈、霓虹燈把縣城的夜晚裝扮得絢麗多彩……
擁擠的小巷和很多低矮的房屋已經逐漸消失……當成片的高樓拔地而起時,我仿佛聽到這座小城拔節的聲音。近十年的光景,只見江蘇醫院、江蘇中學、江蘇幼兒園、黨校、人民大會堂、廣電傳媒中心 、霍城縣福利院、霍城縣敬老院、江蘇工業園區、北山坡綠化工程、薰衣草種植基地等極大改善了城鄉面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改善了當地的辦學條件,加上國家對咱們新疆的惠民政策又解決了老百姓看病難、收視難、住房難、貸款難、行路難、養老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群眾幸福指數大大提高。
如今家鄉還在不斷地發生變化,新型發展的輕工業、旅游業,不僅解決了大批人的就業,還讓老百姓鼓起了腰包,透過這些場景,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變化,一種活力,一種生機,觸摸到的是一股現代化的都市氣息:我的家鄉越來越美,越來越靚了。是黨的正確領導改變了霍城往日的陳舊,使我們的家鄉迎來嶄新的氣象。
不僅是縣城,在農村也是一樣有著翻天腹地的變化,自從十九大召開以來,黨和政府加大了對農村經濟建設的支持力度,農村土地規范治理,村里開墾的山地大部分都種上了綠色植被,這樣不僅避免水土的流失,也大大改善了我們村的生態環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看到家鄉一天比一天美麗,看到祖國一天一天富強,作為一名國家公職人員, 一定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不斷學習,增強工作的動力和自覺性,要意識到我們責任的重大、使命的光榮,有擔當,才能有作為,有擔當,才能有成效,在工作中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是我們的光榮責任和神圣使命,在本職崗位上扎實工作,實實在在地作出自己的貢獻,做到牢記職責,不辱使命。讓世界所有人都驚嘆。讓我們的祖國展翅飛翔,祖國母親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燦爛美好!我愛我的家鄉——新疆霍城,我更愛我的祖國母親。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感受家鄉新變化優秀范文 篇2
家鄉廁所的變遷
記得小時候,在我的老家隨縣柳林古城鄉下,很少有人說“廁所”一詞。上學讀書后才知道,廁所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茅司”。
上世紀70年代初,我的老家到處都是破破爛爛的土砌瓦蓋的屋子,離每家屋后兩三丈遠的荒地上或“陽溝”里(農村房屋后面的排水溝),都會埋上一個較大的陶缸,有的用樹棍、草坯、草繩在茅缸后側搭個棚子,這樣,前面是房,后面是棚,沒人“看見”,便成“茅司”了;有的干脆就是一個露天“茅司”,缸口敞開,無任何遮擋,一年四季,臭氣熏天,偶爾遇上調皮搗蛋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有掉進“茅司”里“泡澡”的經歷。
上小學的時候,父親煞費苦心,在對房屋翻蓋時,把“茅司”前移到與豬圈并排的外側,借著豬圈的一面墻,再用土坯砌上兩面墻,形成三面墻,然后用山上的松木把相對的兩面墻連接在一起,上面用稻草鋪頂,對沒有砌墻的一面特地掛上母親熬夜編好的一條稻草簾子,這樣一間安全可靠、溫暖舒適的土廁所就建好了。由于方便時比原來舒服多了,我常常會幸福地帶上一本小人書“占著‘茅司’不拉屎”,害得大人要經常喊幾遍才肯出來。印象中,母親常低聲念叨:“茅司”又滿了。于是,母親就用“澆瓢”把糞便舀到糞桶里,再挑到田間或菜地里澆莊稼。
初中畢業那年,一次回家,我忽然發現一個“奇跡”:隔壁幺叔家的“茅司”突然大變樣,居然是用紅磚砌的墻,黑瓦蓋頂!母親說,你幺叔真有“本事”,把“茅司”的“缸”換成了“坑”,全都是水泥、砂子與磚頭砌的,這要花多少錢啊!
我好奇地跑去看,但見幺叔家的茅坑大大的、深深的,容量比我家的茅缸要大兩三倍呢!還有,中間用木板隔開,分男女入廁,廁簾則用雪白的雙層蛇皮袋縫制,結結實實,清清爽爽。我們像看“稀奇”一樣地欣賞著幺叔家的“茅司”。幺嬸笑著對我說,你喜歡就過來“上”吧。可母親聽見了,低聲提示說:“肥”給了人家,自家菜園子還要上糞呢!
記得那是上世紀90年代,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加快,我的家鄉也在急劇地變化著。一幢幢別墅連在一起,讓人認不出來這里究竟是村莊還是集鎮。跟著變化的便是室外廁所,磚墻瓦頂、瓷磚貼面,標有“男、女”字樣的木門告訴人們對號入廁,已完全與城市的公共廁所一樣。
今年清明節回老家祭祖,發現村民家里也建起了室內衛生間,瓷磚貼的墻面,帶蓋的蹲便式抽水馬桶,用時翻蓋,用罷沖凈蓋好,清潔衛生,一塵不染。聽老鄉們說,這些都得益于“美麗鄉村建設”和“廁所革命”帶來的新氣象。他們還向我打聽,哪兒有賣那種會自動亮燈的智能馬桶,坐上去后,不僅會對屁股進行自動按摩,還有優美音樂播放,你離開的時候,會自動沖水,自動為你沖洗屁股,連衛生紙也給省了喲!
所見所聞家鄉的這些變化,真讓人感嘆時代的進步與變遷。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感受家鄉新變化優秀范文 篇3
灣里“橋”變看發展
六歲那年,從小寄養在外婆家的我被父親接回灣里上學堂。走了20多里的山路,到達家鄉小鎮已近中午。父親說,今天咱們不用翻山越嶺了,直接蹚河回家趕午飯。
這條河叫廈鋪河,源自群峰秀麗的幕阜山脈,沿巍巍太陽山順流而下,蜿蜒逶迤,將家鄉蛟灘灣與廈鋪鎮南北隔水相望。平時鄉親們要想出趟遠門,除了父親說的蹚水過河,但凡到了寒冷季節,唯有繞彎越過數里遠的山崖泥巴路,抵達鎮上東面最遠的古橋,起碼也得小半天的工夫。
初春時分,河水開始解凍,父親擔心我身體受寒,沒有選擇赤腳蹚水,而是找了一處狹窄的淺灘,準備“汀步”過河。這“汀步”取自河中天然鵝卵石,大約半米遠一個,似橋非橋,似石非石,因無架橋之形,卻有渡橋之意,于是鄉親們又稱之為“跳石”。
每逢開學報到的日子,父親一邊擔著柴火和書桌,一頭挑著糧食和被褥,不再冒險過“汀步”,就干脆脫掉布鞋,高高卷起褲腿,深一腳淺一腳地蹚水過河。由于水比較深,我個子又小,只好傻傻地愣在河邊,等著父親將東西送過岸后再折回來背自己。有一回無意中瞧見他那雙凍得煞白的大腿,驀地我眼中有股熱流禁不住溢出。而父親裝作沒事一樣,只輕輕地說,過了這道河,外面就有橋了。
當時,我無法理解父親話中的真正含義,卻知道生活的困苦艱辛。說起來在改革開放以前,父親還是公社大隊會計,多年來一直藏著一個汽車夢,總想著有那么一天開上汽車自由奔駛在全國各地,后來田地分到戶,他更加忙里忙外,將所有心思全撲在家里的責任田上,再也沒去碰觸那個遙遠的愿望。其實在他心里,或許開車并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是覺得有橋就有路,有路就有希望,家鄉的河水對他而言,始終是一道無法跨越的天然屏障。
那一刻,我揣著父親的夢想,好像一下子長大了。我暗暗下定決心,以后一定要蹚過這道河走出大山,努力尋找屬于自己的那座“橋”。
轉眼已是立秋,河水日見冰涼,村灣的叔伯們上山砍杉木,劈成一根根厚實平整的木頭,四五根拼湊成一塊“大板凳”,再用兩根圓木架起人字形橋樁支撐著橋面,一個個“大板凳”相繼拼接起來,這樣簡易搭建的“板凳橋”橫跨河岸南北,盡管人走在上面有些搖搖晃晃,卻極大方便了兩邊百姓相互來往和生產耕作。每當夕陽西下,“板凳橋”看起來猶如一道倒掛天際的美麗彩虹,總能勾起人們無限的鄉愁,也激發了我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憧憬。
家鄉的河道險峻,水流湍急,每到汛期山洪暴發,肆虐的洪水夾帶著上游的殘枝斷木奔瀉而下,“板凳橋”雖有鐵索相連,但還是很容易沖垮打散。這時候,如果正趕上農忙,鄉親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對岸的莊稼望河興嘆了。
70多歲的廖國傳老人曾經就是一位專門搭建“板凳橋”的匠人,每每念起往昔,總禁不住地感嘆,年年周而復始的“搭建—沖毀—搭建”,祖輩們世世代代都是這么過來的。
在我上中學時,望江嶺水電站開始建設,家鄉許多村灣都變成了庫區。雖然下游的河水逐漸變得平緩,但河床反而更深更寬了,于是風行幾十年的“板凳橋”就這樣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過了不久,鎮政府運來一艘不大不小的木船,權當兩岸村民過河的“渡船”。說起“渡船”,全憑人工操作,一根長長的普通竹子,就是撐船擺渡的工具,插入水中稍一用力,左一下,右一下,不斷推動著木船在水中前行。河水碧波蕩漾,人坐在船艙里晃晃悠悠,恍若置身江南水鄉,現在想來倒不失浪漫愜意。相比“板凳橋”,“渡船”更似一座移動的人橋,根本上用不著專門的船夫,也容不得半點心急煩躁,年年需要修補,歲歲需要打磨,用它的青春韶華印證著鄉親們的耐性和純樸。
十多年前,在當地政府和交通部門的幫助下,全灣鄉親們有的捐錢,有的出力,終于攜手興建起一座平坦寬闊的“石拱橋”。通車儀式那天,我特地從外地趕回來采訪,用相機鏡頭記錄下一個個揚眉吐氣、苦盡甘來的場景。碰巧遇見遠近前來瞧熱鬧的鄉鄰,大家幾乎異口同聲的說,看來這回蛟灘灣可以徹底摘掉“交癱彎”的窮帽子了。
果不其然,這下橋通行路順暢,灣里的綠水青山瞬間變成了“金山銀山”,平時并不值錢的樹木竹子也成了行銷各地的“香餑餑”,許多鄉親順勢而為,紛紛網上銷售土特產,爭做種養殖專業戶,興辦農家樂旅游,家家戶戶蓋起了漂亮氣派的小洋樓,出入都是小轎車,村莊到處洋溢著歡聲笑語,儼然一副生態宜人的山區新農村景象。
前不久,母親在電話中興高采烈地說,自從大橋通車后,這些年家里翻新了舊房子,不僅買了車,還添置了不少像大城市那樣的時髦家具和名牌電器,這回你弟弟的婚事再也不用發愁了。
光陰似箭,轉眼間我已至中年,但不論人在何方,家鄉的橋始終盤踞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它的古今融合,它的形態萬千,留下了世事滄桑和時代變遷的深深烙印。曾經的“汀步”一去不復返,卻依然勾勒出人與自然的山水畫卷;“板凳橋”潮起潮落,詮釋了生命輪回的永恒意義;“渡船”來來往往,記載著時光流逝的歲月長河;“石拱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如今,家鄉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發生著翻天覆地的喜人變化,蛟灘灣現已成為聞名荊楚的通山山歌文化之鄉,一首首歡快嘹亮的山歌唱出了鄉里鄉親的幸福日子,唱出了新時代發展的最強音。更令人欣慰的是,小小的廈鋪河上陸續建起了十多座牢固美觀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它們和一條條從家門前通過的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延伸到大山外面更遠更廣的天地。
我和我的祖國征文感受家鄉新變化優秀范文 篇4
故鄉的小路
好幾年未回壽縣老家了,這次借在合肥開會的機會,終于可以回老家看看了。下了飛機便迫不及待地搭上了新橋機場直達壽縣的班車。
只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就到了家鄉的鎮上,剛下車只見等在路邊的堂弟大步上前,緊緊地握住我的雙手,頓時兄弟的深情厚誼像一股暖流流遍了全身。
“上車吧”,堂弟指了下停在路邊的小轎車。
“這是你的車嗎?”
“是啊”。
“等一下,我買雙雨鞋”。
“買雨鞋干什么,現在都是水泥路了,保證你不會濕鞋”。
“前幾年回來砂石路不才通到村部嗎,離家還有二里多土路呀”。
“那是老皇歷了,現在大小村莊都通水泥路了”。
“那好,我們走路吧,老弟混的不錯呀,當上了村長還有了小車子”。
“小車子算個什么吶,現在本地的年輕人差不多都有”。
說實在的,看天氣予報家鄉下了好幾天的連陰雨,我有心理準備來家和稀泥的,聽堂弟的一席話心中寬松了許多。
車子下了省道平穩地行駛在村干道上。只見路上各型電動車穿梭來住,一派繁華景象。
村公路修的確實漂亮,不僅是水泥路面,而且比原來的砂石路面加寬了許多。十來分鐘后車子轉向一條窄一些的水泥路支線,又行了兩分鐘停在一排整齊的樓房前。這些樓房造的非常好看,頂層設計還帶有歐陸風情,毫不遜色于城市。
“這是哪呀”?
“嗨!到家啦”。堂弟高興地大喊。
“遠志呀,可回來啦”。
二大爺第一個迎上前來。緊接著家里的人和鄰居們呼啦一聲圍上來問長問短,那個親熱勁感動的我嗓子發哽眼圈發濕。是啊這純樸的鄉風民俗,厚道的鄰里之誼,在城市里是永遠享受不到的。
自從我把父母親接到北京生活,已有好幾年未回老家了,未想到家鄉變化如此巨大。我問二大爺:“我家的房子呢“?“在后邊呀,我替你保管的好好的,你爸來電話說不許拆,好做個念想啊”。
“都進屋坐吧”!兩個堂弟媳熱情地招呼大家。我隨二大爺進了屋,好家伙!兩張大桌拼在一起,菜都上了桌了。二大爺說:“冬天日短,一會天就黑了,叫他們快來吧”。人陸續到來了,本郢子的人沾親帶故的每家都有人來。大家見到這么豐盛的菜肴都嘖嘖稱贊,二大爺說“這頓飯她妯娌倆忙乎了一整天了,今個大家好好熱鬧熱鬧。
這頓接風宴真是氣氛熱烈,大家觥籌交錯笑語喧天。平時不大沾酒的我也頻頻舉杯開懷暢飲。
席間有位表弟媳說:“秀才大哥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給我們說說國外的新人鮮事好不好?“好”!大家齊聲贊同。“現在國外也沒有什么新鮮事,他們有的我們全有。不過有件事很新鮮,就是外國人改變了對中國的看法。現在國外只要你說是中國人,他們都會豎起大姆指,用生硬的中國話說“中國一一牛B“,你們說開心不”?
“開心!太開心了”。大家齊聲贊嘆。
接風宴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了,客人們陸續散去。我告知二大爺要去外面走走。
出了家門信步踏上熟悉又陌生令我魂牽夢繞的鄉間小路。這條路太熟悉了,特別是中學的六年都是在鎮上讀的,每天七、八里路全是步行。一到陰雨天,路上稀泥滑爛,家鄉的土質忒粘,稀泥陷的多深,待走到學校已是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到了天睛太陽一曬,那被拖拉機碾壓的亂七八糟的路面如堅硬的亂石,狼牙交錯怪峰突兀,令人行走艱難。有位同學打趣說“我們的上學路好像紅軍長征,先走爛泥地后過狼牙山”。
后來上了大學很少走這段路了,聽堂弟說直到十來年前才修了通往村部的砂石路。而目前的水泥路全是黨的xx大以后由上級出資陸續修筑的。
今夜的月亮因接近月半,又是雨后初晴,月光分外皎潔明亮。路旁碧綠的麥苗,青翠的油菜像是被鍍上了一層水銀,顯得蒼翠欲滴分外妖繞。
因為工作關系走遍了全國各地,是何原因使我對家鄉的小路情有獨鐘?是不是在外面看的多了司空見慣而不足為奇?這全然不是,這是我對黨和政府關心人民群眾生活的舉措感到敬佩而發自內心的感嘆!
一路信步徜徉,不覺己到了村部。哦,我已走了二里多路了。忽然一道雪亮的燈柱從后面射來,一輛電動三輪車在身后嘎然而止。
“遠志呀,天不早了,馬上要上凍了,回家吧“。原來是二大爺接我來了。“好咧”,我應答一聲,打開車門上了二大爺的車。這車挺漂亮的,有三個座位,位子軟和和的。四面都是玻璃窗視野開闊。“二大爺,你的車不孬似小轎車呀”。“現在的車越造越好了,還有四輪四座的,差不多每家都二張,另一張是帶斗的拉東西的,還有蓬斗兩用的,主要是因為路好啊,沒有路車再好也是白板”。“二大爺,你把車子開慢些,讓我好好看看故鄉的路”。“嗬,你這是效仿古人秉燭夜游呀”。二大爺上過初中,教過小學,當過大隊干部,說話文謅謅有板有眼的。“哈哈哈哈”叔侄倆開心地放聲大笑。二大爺聲若洪鐘,震得車窗微微作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