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通用30篇)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
命運的轉(zhuǎn)盤讓我成了世界的寵兒,我降生到了這個國度——中國,讓我一領她的風采。
——題記
那在骨子里流轉(zhuǎn)著的熟悉氣息,將冰天雪地中塵封已久的熱情一并帶了出來:淵源流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有一股紅色的暖流;永不磨滅的印記中總有一道吉祥的痕跡;古老泛黃的史冊中總有一段幸福的歷史——你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印記,九州上一種崇高的信仰,中國人的熱情造就了你,大地上經(jīng)久不息的不再是古老的歷史風,你卻永遠留在了人們的信仰中,中華的精髓——春節(jié)。
一直以來,中國人嘴上說的春節(jié)一定是一種民俗,但不知不覺中,春節(jié)已在我們心中扎根,成為了所有中國人一致的信仰。長達2080年的歷史事實在告誡我們,春節(jié)是我們不可遺失的寶貴財富。春節(jié),顧名思義,春天的節(jié)日。在經(jīng)過了秋天的肅殺,冬天的沉寂,春天是一切生命重新復活的時候。仔細看,可以望見春天的跡象;行走在春節(jié)中,甚至可以嗅到春天的氣息,泥土的香甜,青草的清香。風變得柔和了,輕輕地撫摸著大地上的一切,融化的冰的叮咚聲,在敲擊著沉睡的大地。這就是春節(jié),生命的節(jié)日,復活的節(jié)日。是我們中華的最至高無上的精神財富!
雖然也經(jīng)歷過磨難。但磨難是新生的開始,磨難是春節(jié)在老百姓心中扎根的機會!1928年5月7日,國某黨宣布了一項新政策:廢除舊歷,使用國歷,春節(jié)改革。他們?nèi)f萬沒有想到要廢止綿延了幾千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殊為不易。人民憤怒了,這一舉動為國某黨敲響了喪鐘!他們錯了,錯在不知春節(jié)在中國人心目中的至圣地位。春節(jié)不僅僅是個節(jié)日,也是精神的洗禮與倫理關系的更新。中國人人將自己的感情、愿望、倫理、信仰都積聚在這一節(jié)日上,使春節(jié)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時間點,已經(jīng)被中國人價值化,乃至成為一種民族文化象征與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成為了民族的骨骼,國家的精髓!
在這個節(jié)日之風洋溢的季節(jié),人們忘不了你,春節(jié)。你是中國人心中的信仰,升華到了國家的高度。你是燃起的希望,永存的信仰,不滅的信念!
歷史的車輪碾過泛黃的史冊,唯一存下來的就是這股節(jié)日風,民族風,國家風!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
春節(jié)期間,我和弟弟都得到了新年禮物,是什么呢一把槍(當然不是真槍了)!那天吃完午飯,我和弟弟拿著槍沖出了門,還帶了十幾個氣球,干什么當然是打氣球啦!好久沒玩過槍了,一見槍我的手就癢癢。
戶外天氣不錯,盡管是在嚴冬之時,暖暖的冬日卻照得人身上暖洋洋的,藍藍的天空沒有一絲風,是打槍的好天氣。
我費盡了力氣,才吹起了幾個氣球。新氣球太難吹,加上弟弟又在一旁興奮得“袖手旁觀”,我光是準備工作就花了十幾分鐘。我把氣球掛在架子上,又定下了打氣球的規(guī)則:兩人輪流打,由弟弟先來打;打中個頭最大的藍氣球得兩分;打中黃氣球得三分;打中個頭最小的紅氣球得四分。
弟弟拿起槍,似乎很專心地瞄準了一陣,只聽“嘭”的一聲響,一個黃氣球應聲炸裂,“哦,哦!我打中嘍!我打中嘍!”弟弟高興得手舞足蹈。
第二槍輪到我了,我瞄準了一會兒,一下子打到了一個紅的,四分。我看弟弟的臉色一下子就轉(zhuǎn)“陰”了下來。接下去由于心情不好,弟弟連續(xù)幾槍都沒打中一個氣球,他氣急敗壞,暴跳如雷,大嚷:“怎么回事!”還把嘴一歪著,看上去,嘴上還能掛個瓶子呢!
天氣越來越熱,我一看瞄準鏡便頭昏腦脹,那氣球也不給面子,一個接一個的炸了,弟弟就在計分本上寫寫畫畫……到了最后我一核對,咦,怎么少了幾個然后加上炸掉的再算,他得分比我多,咦啊哈,原來弟弟把炸掉的氣球全加到他的得分里了。好呀!你這個小鬼!本來說好炸掉的氣球平均分,你又……他倒一本正經(jīng)地說:“你是哥哥,應該讓弟弟……”弄得我哭笑不得。
“打靶”結(jié)束,在回家的路上,弟弟邊跑邊喊:“我比哥哥打得多嘍!”我們一起開心地笑了。
盡管我們“打靶”只有一會兒時間,卻也弄得手臂酸疼。我想解放軍叔叔在祖國邊疆天天站崗放哨,是多么辛苦呀!他們春節(jié)也回不了家和親人團聚,我一定要學習他們那種不怕艱苦,無私奉獻的精神,用解放軍叔叔的精神來鼓勵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3
貼春聯(lián)、門神
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
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
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由于中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4
每到過年,老鼠貝貝就感到特別孤單,因為它平時總是偷偷摸摸。沒有愿意和它做朋友。
松樹家要開個新年舞會,貝貝用毛衣袖子為自己安了一個大大的尾巴,裝成一只小松鼠去參加。舞會上,貝貝瘋狂地跳著舞,卻不小心把自己的大尾巴甩掉了。“你不是松樹!”在周圍人尖叫聲中,貝貝逃出了門。
它又來到兔子家,這次他用巧克力給自己捏了兩只長耳朵。可是就在它圍著火爐聽故事時,巧克力耳朵融化了!貝貝只好狼狽地跑回了家。
剛到家不久,松樹和兔子就找上了門:“貝貝,到我家過年吧。”
貝貝紅著臉把以前偷的松子和胡蘿卜還給它們:“對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偷東西了。”
“我們相信你。”松樹和兔子異口同聲地說。貝貝笑了,這種感覺真的很溫暖。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5
最近每當我過春節(jié)的時候,我的思緒就飛到了那年春節(jié)我和爸爸放鞭炮的情景。
記得那年,年前大人都去買年貨,媽媽又是買菜,又買了春聯(lián),又是包餃子。而我們小孩卻不像大人忙,所以我和爸爸貼完春聯(lián),就去買鞭炮了。到了賣鞭炮的攤位上,里面擺著各種各樣的鞭炮,爸爸買了很多鞭炮。
到了中午,我就聽到了震耳的鞭炮聲。我和爸爸也回家拿出了我們的鞭炮。我從爸爸那拿了一盒摔炮,就在地上扔了一個摔炮,它就在地上“啪啪”得響了起來,我感到好玩極了!不一會兒,整個樓層都回蕩著鞭炮聲。我躲在遠處捂上耳朵,直到鞭炮聲結(jié)束。接著爸爸又拿出一個沖天炮,把它拿在手中,點上火只聽到“嗖”的一聲,沖天炮像小火箭一樣沖上天空,然后爆炸,我高興得拍著手。
到了晚上,整個城市都回蕩著鞭炮聲。我點燃了一個嗤花炮,嗤花炮“嗤嗤”的發(fā)出耀眼的火花。我把手舞動起來,火花跟著我的手臂舞動,劃出一個個閃亮的光環(huán)。接著爸爸開始放禮花炮。點上火,一個個五顏六色的彩球從禮花炮炮管中沖上天空,快到最后的時候,冒出股黑煙。只見爸爸被熏得烏黑,爸爸哭笑不得。
通過這件事,我要告訴大家:放鞭炮要注意安全,過一個快樂的春節(jié)!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6
祭社(臘月廿三) 掃塵(廿三到除夕) 春聯(lián)(三十) 年畫(三十) 年夜飯(除夕夜)
守歲(除夕夜) 爆竹(除夕夜) 拜年(正月初一) 壓歲錢(正月初一) 回娘家(初二、初三)
接財神(正月初五) 送窮(正月初六)
祭 灶
我國春節(jié),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shù)纳裣瘛]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為"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jiān)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lián),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jiān)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上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jù)灶王爺?shù)膮R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shù)膮R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shù)淖欤屗麆e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shù)淖旌螅銓⑸裣窠蚁拢图埮c煙一起上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上西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糖瓜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shù)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他在《送灶日漫筆》一文中說:"灶君上天的那日,街上還賣著一種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們那里也有這東西,然而扁的,像一個厚厚的小烙餅。那就是所謂'膠牙餳'了。本意是在請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調(diào)嘴學舌,對玉帝說壞話。"魯迅詩中提到"黃羊"的典故,出于《后漢書·陰識傳》:"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仁恩。臘日晨炊,而灶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祀之。自是巳后,暴至巨富。至識三世,而遂繁昌,故后常以臘日祀灶而薦黃羊焉。"陰子方看見灶神,殺黃羊祭祀,后來交了好運。從此,殺黃羊祭灶的風俗就流傳下來了。
唐宋時祭灶的供品是相當豐富的。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當時民間祭灶作了極其生動的描寫: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松米餌圓。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 婢子斗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云, 乞取利市歸來分。
臘月二十三日的祭灶與過年有著密切的關系。因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爺便帶著一家人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與其他諸神一同來到人間。灶王爺被認為是為天上諸神引路的。 其他諸神在過完年后再度上天,只有灶王爺會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nèi)。迎接諸神的儀式稱為"接神",對灶王爺來說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儀式要簡單得多,到時只要換上新灶燈,在灶龕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 。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據(jù)說,灶王爺長得像個小白臉,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對于灶王爺?shù)膩須v,說起來源遠流長。在中國的民間諸神中,灶神的資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經(jīng)是民間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據(jù)古籍《禮記·禮器》孔穎達疏:"顓頊氏有子日黎,為祝融,祀為灶神。"《莊子.達生》記載:"灶有髻。"司馬彪注釋說:"髻,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抱樸子.微旨》中又記載:"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這些記載,大概是祭灶神的來源吧。還有,或說灶神是鉆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說是神農(nóng)氏的"火官";或說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或說灶神姓張,名單,字子郭;眾說不一。民間則流傳著一個頗為有趣的故事。
據(jù)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臺,東街請,西坊邀,都夸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兇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后,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里事都聽他吩咐,現(xiàn)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于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xiàn)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準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后,經(jīng)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平安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后,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zhèn)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xiāng)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些一來,沿鄉(xiāng)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后,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guī)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
掃 塵
舉行過灶祭后,便正式地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每年從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我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jié)前掃塵,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tǒng)習慣。每逢春節(jié)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huán)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大江南北,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wèi)生、干干凈凈迎新春的氣氛。
有趣的是,古時有關掃塵的由來,卻有一個頗為詭異的故事。傳說,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樣,跟隨著人的行蹤,形影不離。三尸神是個喜歡阿諛奉承、愛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經(jīng)常在玉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間簡直是個充滿罪惡的骯臟世界。一次。三尸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忿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于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wǎng)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太帝又命王靈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三尸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墻角做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尸神在作惡時,灶君發(fā)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爺商量對策。于是,想出了一個好辦法,于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干干凈凈,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wǎng),擦凈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fā)現(xiàn)家家戶戶窗明幾凈,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后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幸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后開始,直忙到大年夜。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 ,由來已久。據(jù)《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jié)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tǒng)統(tǒng)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春 聯(lián)
春聯(lián)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qū)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lián)盛況的真實寫照。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lián)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fā)展,對聯(lián)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lián)的風俗。
年 畫
過年,人們除了貼春聯(lián),剪窗花外,還喜愛在客廳里、臥室中掛貼年畫。一張張新年畫給家家戶戶平添了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他反映了人民大眾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lián)一樣,起源于"門神"。春聯(lián)由神荼、郁壘的名字而向文字發(fā)展,而年畫依然沿著繪畫方向發(fā)展。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nèi)容已不僅限于門神之類,而漸漸把財神請到家里,進而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chǎn)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谷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愿望。
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節(jié)貼春聯(lián),年畫也受其影響隨之而盛行開來,全國出現(xiàn)了年畫三個重要產(chǎn)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我國年畫的三大流派。
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不過我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這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其畫構(gòu)圖生動活潑,熱鬧非凡。此畫曾給魯迅先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正如他說的那樣,這幅寓教于樂的《老鼠娶親》,不但喚起成年人的興趣,對兒童的藝術感染更為強烈。
民間流傳新年除夕之夜是老鼠娶親的吉日良辰,人們要放一些食物在床下、灶間,算是送給鼠新郎的禮物,以祈求來年五谷豐登。有些老奶奶在臨睡前常逗孩子說:"快把鞋藏好,別讓老鼠偷走當花轎了。"此話即源于此。因此,年畫《老鼠娶親》特別能引起孩子們的共鳴。
年夜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jiān)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xiàn)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yǎng)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云鄉(xiāng)撰寫的《燕京鄉(xiāng)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zhì),有些酒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屠蘇是一種草名,也有人說,屠蘇是古代的一種房尾因為在這種房子里釀的酒,所以稱為屠蘇酒。據(jù)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yī)華佗創(chuàng)制而成的,其配方為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烏頭、附子等中藥入酒中浸制而成。這種藥具有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除疫疬之邪的功效。后由唐代名醫(yī)孫思邈流傳開來的。孫思邈每年臘月,總是要分送給眾鄰鄉(xiāng)親一包藥,告訴大家以藥泡酒,除夕進飲,可以預防瘟疫。孫思邈還將自己的屋子起名為"屠蘇屋"。以后,經(jīng)過歷代相傳,飲屠蘇酒便成為過年的風俗。古時飲屠蘇酒,方法很別致。一般人飲酒,總是從年長者飲起;但是飲屠蘇酒卻正好相反,是從最年少的飲起。也就是說合家歡聚喝飲屠蘇酒時,先從年少的小兒開始,年紀較長的在后,逐人飲少許。宋朝文學家蘇轍的《除日》詩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就是這種風俗。有人不明白這種習慣的意義,董勛解釋說:"少者得歲,故賀之;老者失歲,故罰之。"這種風俗在宋朝仍很盛行,如蘇軾在《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中說:"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后飲屠蘇。"蘇軾晚年雖然窮困潦倒,但精神卻很樂觀,他認為只要身體健康,雖然年老也不在意,最后罰飲屠蘇酒自然不必推辭。這種別開生面的飲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產(chǎn)生種種感慨,所以給人留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清代,這一習俗仍不衰。今天人們雖已不再大規(guī)模盛行此俗,但在節(jié)日或平時飲用這些藥酒的習俗仍然存在。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守 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7
我的家鄉(xiāng)在江蘇,雖然離開家鄉(xiāng)已經(jīng)多年。但對家鄉(xiāng)過春節(jié)的情景可是記憶猶新。
“酸溜溜,甜絲絲。蘸著餃子真好吃!”照我們那兒的習俗,過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用上得“醋蒜”。這醋蒜是四五月份就要開始泡制了,先是把一些沒剝皮的蒜放進壇子里,再加上有一定比例的醋和糖,封上,留著過年吃餃子用。到了年底,醋蒜泡成米黃色,醋汁酸酸甜甜的,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
孩子們最喜歡過春節(jié),從一放寒假就開始準備。頭一件大事就是由父母帶著去買一身新衣服,連襪子也要是新的,而且一定要等到大年初一才能穿。我們這些愛美的女孩子總會忍不住拿出來摸一摸,看一看。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jié)怎么能少得了鞭炮呢。男孩子們跑在大街小巷,“噼里啪啦”響聲,響徹云霄,嚇得那些膽小的女生直捂耳朵。
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過小年,其實就是相當于春節(jié)的“彩排”。夜幕一降臨,就會有鞭炮聲,這便有濃濃的年味。,但家鄉(xiāng)有個習俗,就是這一天不可以倒垃圾,象征財氣不外流。小年前后的幾天,家家戶戶都得大掃除,必須干干凈凈得迎接春節(jié)。
除夕夜很熱鬧,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走在街市上,就像在看花燈似的。門外貼著紅紅的對聯(lián),屋里貼著年畫,鞭炮聲不間斷。年夜飯也是少不了的,家家戶戶的都圍著大桌子,這時封存了半年多的醋蒜可要粉墨登場了。一打開塞子,一聲酸甜味撲鼻而來,一會功夫,幾大盆餃子就見底了。晚上后,孩子到院子了放煙花,美麗的煙花帶著一家人的祝福,飛上天空,整個鎮(zhèn)子都沉浸在了喜悅的氣氛中國。這一夜,除了小孩子,其他人都必須守歲。正月初一的光景與除夕夜迥然不同,家家戶戶門前堆積著昨夜燃放的爆竹碎紙片,全鎮(zhèn)都休息了。
元宵節(jié)又是一個高潮,鎮(zhèn)子沿河的街道掛上的一排大紅燈籠。孩子提著各色的花燈出門了,有兔子燈,龍燈、猴子燈……他們?nèi)齻一群,兩個一伙,比較著誰的花燈漂亮。
十五一過,這春節(jié)就結(jié)束了。年輕人們帶著新的希望又離開了家鄉(xiāng),老人又翹首期盼著下一次的團圓。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8
春節(jié)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
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9
過年家里都喜歡在門上貼上秦瓊與尉遲敬德兩位將軍的畫像,這是為什么呢?據(jù)說古時候,涇河龍王與一個算卦先生打賭,犯下天條,被玉皇大帝判死刑。涇河龍王托夢唐太宗李世民,讓唐太宗赦免他,太宗應允。第二天,太宗和直言敢諫的大臣魏徵下棋,魏徵突然睡著,在夢中斬了涇河龍王。涇河龍王的冤魂責怪太宗不講信用,常來索命。太宗一病不起,游了陰間,被十閻王諒解,重返陽。這就是《西游記》的起因。怕涇河龍王來索魂,就讓秦瓊和尉遲敬德守門,平安無事。太宗又覺得過意不去,就把二位將軍像貼在門上,也平安無事。傳到民間,于是,民間也貼兩位將軍像。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0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qū)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xù)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lián)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jù)歷史記載,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對聯(lián)“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lián)已經(jīng)相當普遍了,由于春聯(lián)的出現(xiàn)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古人又稱春聯(lián)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lián)。他在金陵(現(xiàn)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lián)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lián)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lián)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入清以后,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lián)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xiàn)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lián)佳對。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1
大年三十夜,鞭炮聲聲響,到處現(xiàn)出一片祥和的氣氛,不知不覺豬年離開了,迎接我們的是可愛的豬年,在豬年的最后一天,我與春晚的主持人一起守歲。
隨著喜氣的音樂聲,開場舞《回家過年》一下拉開了晚會氣氛,臺上的演員們精神煥發(fā),神采飛揚,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他們用優(yōu)美的舞姿迎接新的一年,用洪亮的美妙的歌聲震撼全場的每一位觀眾的心!老人一句“都回家了嗎?”,大家都熱烈喊著回家了!過年了!哈哈哈!
接下來的節(jié)目個個都精彩,有小品〈專家指導〉,〈美好時光〉等,也有不同風格的舞蹈,像各民族的特色舞蹈,好幾百人的場面多么壯觀!雜技〈晃管〉,看得人心都懸起來了!還有那今人難以摸透的魔術,一場穿越讓我大開眼界,到現(xiàn)在我還不知其中的玄關,好神奇呀!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節(jié)目是〈咱們工人有力量〉,伴著陣陣的音樂,洪亮有力的歌聲響起來,武藝高超的小伙子們做出了種種高難度的動作,使全場的人驚嘆連連!看著臺上的一位小工人,一口氣翻了好幾個跟斗,他可不亞于我們的“跳舞天才”羅梓萌啊!其他的小演員在模仿建筑房子呢,他們建得十分仔細、認真,恐怕大人也不能有如此的細心呢!看他們的動作多么流暢,配合多么默契!俗話說,“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他們花了多少精力和時間啊!
聽主持人介紹他們是一批平凡的工人,這些平凡的勞動工人,用自已平凡的一雙手,美化城市的每一角,他們每到節(jié)日時在郵局門口往家里寄錢,是什么使他們?nèi)绱藞詮?如此勤勞?我也仿佛看到一幅畫面:在炎炎烈日,他們爬上支架干活,揮汗如雨。在刮風下雨,寒風瑟瑟時同樣辛苦工作,終于我們面前出現(xiàn)了一排排美麗的街景,這都是他們的功勞!多不容易呀!想想我們,豐衣足食,沒有受過任何生活苦的考驗,是多么幸福!
陣陣的喝彩聲把我思緒拉回,氣勢壯大的場面讓我再次贊嘆不已。。。。。
今年的春晚節(jié)目讓我難以忘記!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2
據(jù)說貼春聯(lián)的習俗,大約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時期。此外根據(jù)《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lián)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只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fā)現(xiàn)并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于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zhèn)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后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lián),一則不失桃木鎮(zhèn)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愿,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征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lián),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愿。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jù)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鐘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里拿著各種傳統(tǒng)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于上門來的鬼魅戰(zhàn)斗。由于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3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居住在深山密林里面,人們管它們叫“年”。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365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出沒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人們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滅爐火,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4
好熱鬧的大森林啊!今天是森林里的春節(jié)晚會,地上走的,天上飛的都紛紛去看春節(jié)晚會。
主持人是畫眉鳥和金絲雀,它們先流利的說了一些祝福的話語,然后就請上了森林里的歌星——小狗。
小狗上臺以后就說:“你們最愛聽我的什么歌?”動物們異口同聲的說:“春天”。小狗就唱起來,“汪汪,春天柳樹發(fā)芽,春天花兒開……”,聽完了小狗的歌,動物們以熱烈的掌聲讓小狗歌星下去了。
第二個上場的是狐貍,狐貍上場以后,就唱起了狐貍之歌:“吱吱,狐貍我們的嘴巴那么尖,眼睛那么大……“,聽完了狐貍唱的歌,大家一邊笑的合不嚨嘴一邊拍手請狐貍下去了。 第三個上場的是孔雀,孔雀一上臺,就開始跳起了“迎春之舞”,她的頭上帶著金冠,身穿亮晶晶的衣服,優(yōu)美的舞姿,動物們一看,情不自禁的說:“跳的太好了”。
兩只小山羊來了,它們一上臺,給大家鞠了個躬,然后咩咩的給大家問了個好,就開始拋球,一些圓球在它們的手里非常聽話了,動物看的眼花繚亂。
迎春晚會結(jié)束以后,動物們依依不舍的走出了演播室。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5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年”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慢慢地,人們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原來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準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門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因為這頓晚餐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他們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天色漸漸黑了下來,“年”從深山老林里竄了出來,摸進村落,只見家家戶戶宅門緊閉,門前還堆著芝麻桿,街上瞧不見一個人影兒。轉(zhuǎn)了大半個晚上的“年”毫無所獲,只好啃些芝麻桿充饑。又過些時,公雞啼曉,這些兇殘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過“年關”的人們欣喜不已,感謝天地祖宗的護佑,互相祝賀沒有被“年”吃掉,便打開大門,燃放鞭炮,同鄰里親友見面道喜……,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兒童,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在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梗儆么骤F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這種現(xiàn)象逐漸變成了相傳的“過年”和“拜年”的風俗。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6
大年初四,天氣晴朗,陽光明媚,天氣暖洋洋的,柳枝由硬變軟,由黃變綠,流露出一絲春天的氣息。我們一家人去夫子廟觀燈。夫子廟的燈會早在明代初期已有了觀燈這個習俗,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距當時的史書記載:明太祖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的元宵節(jié),朱元璋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相傳為一代盛事。“秦淮燈船之盛,天下所無。兩岸河房,雕柱畫欄,綺窗絲障,十里珠簾……直到今天,秦淮河畔夫子廟一帶,仍然有元宵燈市的習慣。現(xiàn)在的夫子廟的燈市燈會是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特別是元宵節(jié)那天晚上去夫子廟觀燈的人會多達幾十萬。
我們離燈市還很遠的時候,就已經(jīng)看到燈市中五顏六色、各式各樣的花燈懸掛在空中。走進燈市,各種各樣的花燈,熙熙攘攘的人群,加上賣燈的吆喝聲,熱鬧極了!今年是豬年,表現(xiàn)牛的燈,式樣特別多,有大有小,有的牛燈頭昂首向上像是在高叫,有的前腿后扒,后腿后蹬,翹起尾巴,向前撲去,表現(xiàn)出牛的巨大力量。我買了一頭小金牛燈,它身上披著一層金光閃閃的“牛皮”,翹著牛角,一條細長的尾巴撅在后面,讓整個牛顯得十分威武。燈市里,除了牛燈以外,還有活潑可愛的兔子燈、神奇十足的老虎燈、頑皮的卡通燈……荷花燈也很引人注目,含苞待放的“荷花”上趴著一只惟妙惟肖的“小青蛙”,仿佛在荷花上睡覺呢。
游玩夫子廟,讓我過了快樂一天!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7
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fā)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fā)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 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yōu)?ldquo;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 “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yōu)榧t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8
2019年春節(jié)到了,大街小巷人流如潮,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享受節(jié)日的閑暇,男女老少個個臉上都洋溢著歡快的笑容。
大街上的顏色也比平時鮮艷多了。只見彩旗飄揚,各色商家標語、條幅迎風招展。商場門口掛著一只只大紅燈籠,看一眼就讓人心里暖和。湛藍的天空中,一只只彩色氣球在陽光的照耀下艷麗奪目。微風拂過,大小氣球迎風起舞,又仿佛在向路人點頭致意。
商場里歡快嬉鬧的場面透過明亮的玻璃門窗,射入路人的眼里,使人不由自主地隨著彩色的人流,匯入其中。春節(jié)是大人的節(jié)日,更是小朋友們的節(jié)日,兒童玩具、書籍、文具柜臺更是異常熱鬧,孩子們來了一撥又一撥,領走心愛的玩具,留下歡聲笑語。
春節(jié)的家中也不同平日,門上要貼“福”字,吃飯要放鞭炮,晚上要放焰火,還要看春節(jié)晚會。吃飯的人也比平日多了,爸爸媽媽、叔叔阿姨、爺爺奶奶都聚在一起。桌上的菜也比以前豐順多了,雞鴨魚肉、山珍海味都有。吃好了飯,大家在一起談天說地,聊聊天,喝喝茶,說說話。
春節(jié)真熱鬧呀,我真想天天過春節(jié)。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19
春節(jié)快到了,本人將擔任春節(jié)晚會總導演,還有我的同事們,邢小貓將擔任布景師,韋小兔將擔任攝像師,魏小狗將擔任化妝師......
(序曲過后,主持人倪小萍上場)
倪小萍;瑞雪兆豐年,又是一年春來到--由于全球氣溫變暖,我們有10多年看不到真的雪了,但是......(布景師死命地搖雪花制造機,倪小萍慷慨激昂,眼含淚光)看呀觀眾朋友們,雪花紛紛飛揚,春天向我們迎面走來了.下面請欣賞《飛雪.殘劍.2046》!
(插播廣告;綠色資源有限公司向廣大觀眾拜年.然后主持人王小丫上場)
王小丫(笑容可掬,眼睛忽閃忽閃的);下面是有獎競猜互動環(huán)節(jié),獎品為公司提供的綠色盆景一個,這是不是倪今年的家庭心愿呢?好,問題是;“綠”字一共有幾畫?A.10,B.11,C.12.您猜對了嗎?下面請聽歌曲大聯(lián)唱《快樂的動物園》.
(兩個節(jié)目后,李小詠上場)
李小詠;剛才有觀眾打電話來說,歌曲大聯(lián)唱里有首《我愛孫悟空》,孫悟空好歹也是個神仙,不能算是動物吧?這個這個,導演讓我在這里解釋一下,2019年春節(jié)晚會《動物之歌》里有個哪吒呢,連哪吒都是動物,孫悟空怎樣不能算,哦?(現(xiàn)場臭雞蛋怒飛,李小詠單拳揮出)耶,幸運臭雞蛋!下面是小品《劉小根火星買雞蛋》.
(N個節(jié)目后,韓小生飛奔上場)
韓小生(語速加快常人的5倍);可能有的觀眾剛剛打開電視機,我把節(jié)目內(nèi)容再跟大家介紹一下.中國足球隊經(jīng)過40多年的努力,終于又一次沖入了世界杯,以凈負2046個的成績獲得世界杯歷史上第一個“臭靴獎”--不管怎樣說,我們獲獎了!新年的鐘聲馬上就要敲響了,下面請我們的足球健兒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出場,和我們一起來倒計時;5,6,7,8,9......哦,對不起對不起,5,4,3,2,1!
(電視屏幕上時鐘還有10秒鐘,現(xiàn)場靜默,全國電視機被砸爛無數(shù)臺--春節(jié)過后,韓成為某電視機品牌的形象代言,對著鏡頭說;有了牌電視機,真想再倒計時五百下!)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0
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過了年初一,就要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
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出五,所以民間把他當作財神來祭把。后祭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時宋朝的國姓為趙,變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玄壇面似鍋底,手執(zhí)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
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圣帝君的說法。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1
傳統(tǒng)民謠
中國民謠:"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捏造鼻兒(餃子);大初一兒,撅著屁股亂作揖兒。"
北京歌謠:“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fā);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太原的《避債謠》:“二十三,保證還;二十四,我發(fā)誓;二十五,找老姑;二十六,找老舅;二十七,不要急;二十八,再想法;二十九,明天有;三十不見面,初一碰見拱拱手。”
豫東民謠:“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年三十,吃餃子”。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2
每年的除夕我都很開心,今天也是一樣。
今天,我和朋友出去打籃球。打了一會兒,爸爸來叫我,要我?guī)退N春聯(lián)。我回到家,就看見家家戶戶張燈結(jié)彩的,弄得一片喜氣洋洋。爸爸走到哪,我就跟到哪,像是個小隨從似的。貼完了春聯(lián),媽媽燒香辭年。我問媽媽:“辭年是什么?”媽媽回答:“辭年就是去舊迎新的意思。”
到了晚上,我們一家三口圍爐吃團圓飯,然后爸爸就去準備跳火圈。“兒子,來跳火圈嘍!”爸爸在外面叫道。“哦,來了!”我急沖沖地跑到外面。剛開始,火焰很大,爸爸先跳,跳出去又跳進來,連續(xù)跳了三遍。該輪到我了,這時火也變小了,我也跳了三遍。
跳完火圈后,要開始放煙花和炮竹的時候,周圍不約而同地響起了炮竹和煙花的響聲,真是震耳欲聾啊!放煙花的聲音一直連續(xù)到了半夜。十二點的鐘聲響了,讓我們迎接新的一年的到來。
除夕夜真開心,因為我收到了許多壓歲錢。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3
春節(jié)那天傍晚,我就一直在盼望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心里在一分一秒的數(shù)著時間。心里在不斷地說,怎么還沒到時間呀。心里盼望著時間能夠快點過去,因為每年的春晚都會帶給我們許多笑料,以及帶來值得懷念的東西!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終于,鐘表敲響了9點的鐘聲,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即將開始了!真是令人激動呀!
在一陣歌舞節(jié)目過后,主持人走上了舞臺!主持人依然是央視那幾位著名主持人,李詠,朱軍等。但是他們顯得比平常更加神采飛揚,容光煥發(fā) 。主持人們一起走到舞臺中央 ,微笑著向我們送來了新年祝福語。 幾場精彩節(jié)目過后 ,主持人向我們介紹了一位盲人。他的名字叫楊光,從小因為得了眼病而雙目失明,成為了盲人,但是他憑著對生活的那份熱愛,對生活的那份執(zhí)著,快樂的生活著,并且鍛煉出了一項小絕技-----能夠模仿很多名人的嗓音。主持人介紹完楊光之后,楊光為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表演,聽著他那仿佛真人一樣的嗓音,心里涌動出了一股敬佩之情,心里在贊嘆著: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我從心里暗暗對自己說:“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向他一樣做一個堅強的人,無論遇到了什么困難,都要堅強的去面對!笑著去克服
節(jié)目過后,又表演了幾個精彩節(jié)目,終于到了春晚的壓軸大戲--------《火炬手》,趙本山和宋丹丹這對老搭檔剛走上舞臺,就使觀眾們哈哈大笑!一點也不失笑話王風范。這個小品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白云大媽的臺詞,最后陳述的那一段:“謝感謝鐵嶺TV,遼寧TV,將來還有可能感謝CCTV。今天在這個特殊的場合,我要透露一個深藏多年的秘密。我是一個早產(chǎn)兒,從小與火結(jié)緣,三四歲開始玩火,曾經(jīng)給家里引起一場巨大火災。六七歲不慎跌入火盆,至今臀部仍有印記。十幾歲我踏上火車,來到火家屯,經(jīng)一個伙夫介紹,認識了這個讓我上了一輩子火的黑土。同時我過上了水深火熱的生活,我多少時間都在尋思,為啥我火急火燎的來到延邊?為啥我與火結(jié)下不解之緣?今天我終于明白了,我就是為奧運火炬手而生的!昨天晚上,我的媽媽叮囑我,我媽說,小云啊,奧運火炬手非你莫屬,因為你是在火堆旁邊出生的!我媽還說了,誰要是敢跟你爭這個火炬手的位置,我和你爹就把他帶走!謝我媽。”哈哈,搞笑不?反正我已經(jīng)笑得肚子痛了!趙本山的一段臺詞也非常搞笑,“這都陳啥述啊,這都玩命了,我可不整了,這也太狠了,太嚇人了!把她媽都搬出來了!”還有就是獲獎感言“好!(鼓掌)感謝TV,感謝所有TV,感..感謝廣播,好!(鼓掌)今天,這里蓬蓽生輝,人山人海,海枯石爛!我..我做夢都沒想到我能成為這個火炬手。其實,我不是火命,我是水貨..我是水命。我那..在這里我感謝我的老伴。沒有我老伴就沒有我的今天,因為我是陪她練的,把她練下去了,把我練上來了。我老伴..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男人后背背一個
多事的女人”哈哈,不寫他們的話了,.再寫這篇作文就成了抄襲春晚劇本了!
這次春晚,最后還有jay為我們真情獻唱一曲《青花瓷》,這首歌曲子很好聽,詞寫的也很棒,比如“炊煙裊裊升起,隔江千萬里。”很動人,很有韻味,讓人不禁想起電視上的江南美景!
還有許多精彩節(jié)目,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最后,在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創(chuàng)作的《難忘今宵》的歌聲中閉幕!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過去了,但是我又盼望起了明年的春晚,希望明年的春晚比今年的更加精彩!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4
小時候在家過春節(jié),每年供奉家譜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除夕那天,父親都要小心翼翼的把收藏了一年的家譜請出來,掛在一面墻上,下面擺上供桌。供桌上兩邊各放一個大的蠟燭臺,很漂亮的紅蠟燭點燃后,把一面墻都照亮了;中間放上一個香爐,香爐里面插上香點燃,香煙裊裊升騰起來。蠟燭臺和香爐之間擺上裝滿供品的碗碟。供品都上母親做的,有雪白的饅頭,上面用麻果點出紅的花點兒;有切成大片的肉,擺成圖案;有油炸成金黃色的面魚,有染成彩色的寬粉,嫩黃的雞蛋餅……每當母親擺供品的時候,我在旁邊看著出神,想不出這么多好吃的放在這里,那些先祖?zhèn)兪侨绾纬裕页赃^了還看不出變樣。
供奉的家譜是三幅畫兒。中間一大幅,上邊是坐著的兩個人像,一男一女,年長而且很慈祥,下邊是許多站立的人像,各種姿態(tài),空白的地方寫著家族先祖?zhèn)兊拿M;兩邊是條幅,畫有美麗的花卉和裝飾圖案。每到除夕夜吃年夜餃子前,伯父就帶領著堂哥們來家里和父親、弟弟們會合,那時爺爺還在世,由爺爺帶頭一起在家譜前磕頭跪拜。給先祖跪拜磕頭是家里男人和母親那樣的媳婦們的必修課,而女孩子們是不做的。有時候好奇問大人們,回答說是女孩兒膝下有黃金,不能下跪的,現(xiàn)在想來滿不是那么回事。
家人們每年的春節(jié)都能供奉先祖,能面對先祖?zhèn)兊拿M,默默的拜望。對于家里等女孩子們來說,結(jié)婚后再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按祖上的規(guī)矩,出嫁的女兒是不能和家譜照面的,所以即使春節(jié)回父母家也是過了初三,那時供奉的家譜已經(jīng)收起。在先祖的眼里,嫁出的女兒也許真像是潑出的水,不值得眷顧吧。現(xiàn)在的人們不再講究過去的老規(guī)矩了,在春節(jié)的時候,出嫁的女兒們都可以回家。但許多人還是遵循過去都做法,也許認為先輩們流傳下來的規(guī)矩還是很神圣的,不想去破壞吧。
春節(jié)的記憶有許多許多,有的年代久遠,有的就在眼前。一串串記憶都包含著濃濃的親情,散發(fā)著濃郁的節(jié)日氣息;一串串記憶,把一個個閃光的片斷穿起,匯成美麗的生活畫卷。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5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very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It's on the first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Before the Spring Festival,people have bought presents, like,meat, fruit,flowers drinks and somethings for themselves.
The children are very happy because the 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Mothers have bought clothes for them child.The clothes are very beautiful.
At the Spring Festival night twelve o'clock,people eat dumplings with money,stand for safe.
It is really a happy festival.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6
過新年了,過新年了,除夕前的第一天,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準備在爺爺家歡歡喜喜地過個年。
我和爸爸媽媽來到爺爺家的第二天就過年了。吃年夜飯之前,爺爺奶奶在一只黑漆漆的籃子里放上了許多各式各樣的食物來祭拜祖宗,還給他們上香。給祖宗上完香,我們就開始吃年夜飯,我數(shù)了數(shù),一共有十六盤菜,我們一家人都津津有味地品嘗著這頓美味佳肴。
這天傍晚,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焰火,到處都能聽見噼哩啪啦的聲音,焰火的顏色五彩繽紛,美麗極了。我最喜歡的鞭炮是旋轉(zhuǎn)鞭炮,如果把它點上火,它就會在地上快速地旋轉(zhuǎn),然后飛到空中,并吐出絢爛的火舌。最后,我們在熱鬧的鞭炮聲中送走了2019年,迎來了2019年。
我十分喜歡過新年。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7
春節(jié)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8
My favorite holiday is New Year. It is a very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ese culture. In fact, it's the highlight of the year. Everyone returns home for a family reunion.We have a big feast and chat about all the things that have happened in our lives. People also visit each other. We exchange gifts and good wishes for the next year.
New Year is especially fun for kids. That's because we get presents and treats, including red envelopes filled with money. We also get to set off fireworks. But we never forget that this holiday is a time to give thanks. We feel grateful for our family and the things that we have. Finally, we think about the future and the great year ahead.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29
萬年歷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jié)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jié)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fā)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后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fā)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fā)現(xiàn)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回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云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后,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后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于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筑起日晷臺和漏壺亭。并希望能測準日月規(guī)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chuàng)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歷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chuàng)建歷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jié)吧”。據(jù)說這就是春節(jié)的來歷。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jīng)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后,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jù)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有關于春節(jié)的作文 篇30
一年有365天,我最盼望的是過春節(jié)了,這一天終于來到了。
春節(jié)最熱鬧的就是除夕夜了。家家戶戶都忙著貼春聯(lián),喜氣洋洋的大街小巷都掛滿了大紅燈籠。
團圓飯有著美味的菜肴非常豐富:有長胡須的蝦,有香噴噴的桂花魚,還有金燦燦的炸雞腿„„ 家人們吃著美味佳肴還聊著天,快樂的看春晚家里歡聲笑語,真像是一個歡樂的海洋。
門外鞭炮震耳欲聾,我和姐姐忍不住放下碗跑到沙發(fā)上,拿了很多的煙花和一個打火機像箭一樣飛跑出去放煙花。我和姐姐先拿焰火來放,用打火機點燃后就趕快往后退 ,只聽見“嘭”的一聲,煙花騰空而起,在天空中綻開五顏六色的一朵連著一朵的降落傘開放著,有的像流星徘徊在夜空,有的像萬壽菊 欣然怒放,還有的像仙女散花,一朵朵花從天而降„„各種各樣的煙花開放著,真美啊! 我最喜歡春節(ji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