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的復制教學反思案例(通用3篇)
高中生物DNA的復制教學反思案例 篇1
dna的半保留復制是高中生物學的一個重點內容。新課標人教版教材對于dna分子的復制采取的是講述的方法,介紹了dna半保留復制的概念,意義,過程,介紹得非常詳細具體,非常適合學生應對各種考試。
課改以后的教材中增加了對dna分子復制的推測和半保留復制的實驗證據這兩部分內容,這首先是很新穎的東西。尤其新穎的是米塞爾松和斯塔爾的“證明dna進行半保留復制的實驗”,它直觀形象的展示給學生:科學家們是怎么去證實dna進行半保留復制這個論點的,把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和離心技術也引入到生物學研究中來。這是個亮點。
我在想:我們教師今后在教學中,是不是可以考慮多多搜集一些科學家成功或者失敗的軼事,另外教材的編委們是不是也可以考慮進一步適當的增加一下這內容?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既掌握了知識,又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到一些思考問題的思路,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及為人處世的原則。這不光能夠使學生學到知識,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想境界,何樂不為呢?
高中生物DNA的復制教學反思案例 篇2
新課改把提高每個高中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作為《新課程標準》實施中的核心任務。因此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學到了什么,更要關注學生學會怎樣學習。如果教師以知識講授為核心直接講解DNA分子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學生雖然可以較快的掌握結論,但這種教學忽視了學生能力的發展,而且失去了自主探究的樂趣。因此,教師可以充分挖掘教材內容,把基礎知識與經典實驗有機結合在一起,建立起一個自然流暢、邏輯清晰的教學過程。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索中學習新知識,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能夠自己得出結論:DNA的確具有半保留復制的特點,同時還能感受科學探究的魅力。
高中生物DNA的復制教學反思案例 篇3
在“探究DNA復制方式”這部分教學內容處理上,我設計成引導學生運用假說演繹的科學方法進行探究性學習,沒有直接將知識內容呈現給學生,學生教師通過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享受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我借助多媒體素材,一方面對DNA分子復制過程的特點有更直觀形象的認識,另一方面對DNA復制的過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本課反思點主要有:
1、有效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讓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本人精心創設問題情境,設計針對性問題,以問誘思,培養了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上課過程中本人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過短,使學生思考不夠,討論不充分,學生主體地位未能很好體現,所以導致學生參與性與積極性不夠。
2、本節課遺憾之處,教師在“預設”與“生成”上,處理不當。盡管老師的問題精心設計,但是只預設問題的正確答案,對于課堂上學生的“生成”性答案忽視,進一步減弱了學生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
3、相對于傳統教學模式以語言文字為主來說,本節課多媒體較好發揮出它的優勢,化難為易,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具體,很好突出和突破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DNA復制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