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意義1500字(精選3篇)
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意義1500字 篇1
“偉大的國家應當參與偉大的事業,而‘一帶一路’計劃是真正偉大而具有歷史意義的事業,”美國前副國務卿、基辛格咨詢公司副主席羅伯特·霍馬茨這樣評價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計劃。
在霍馬茨看來,“一帶一路”計劃的提出,不僅有中國強大經濟實力的支撐,還折射出中國對自身與世界其他經濟體間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深刻理解。
“‘一帶一路’計劃是歷史性的,將對整個亞洲地區乃至世界產生巨大影響,”霍馬茨說,“這是幾十年來一個國家發起的最廣泛、最全面的國際性經濟合作倡議。”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問題高級研究學院教授鮑泰利同樣對“一帶一路”持積極態度。“我認為中國有能力為全球范圍提供公共產品。而‘一帶一路’行動計劃已經為促進中亞、西亞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新視角。這是中國為促進亞洲鄰國、中東和北非地區發展的一個倡議,”他說。
中國有句俗語,“想致富,先修路”,基礎設施是大范圍、寬領域、高效率合作的基礎。“一帶一路”主要覆蓋亞歐非三大洲,連接亞歐兩大經濟圈,域內相當一部分是基礎設施發展的薄弱地帶,基礎設施建設也自然成為“一帶一路”戰略優先領域。
3月28日,中國公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愿景與行動》),“一帶一路”有了綱領性文件。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高級研究員雅科夫·別爾格爾認為,《愿景與行動》列出了一系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方向。這些國家都迫切需要發展基礎設施,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自己獨到的經驗,擁有必要的設備和技術。因此,“一帶一路”是十分務實且互惠互利的提議,對中國和參與國家都非常有利。
“《愿景與行動》是全面、全方位、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勾勒出的不僅是中國的發展藍圖,更是亞洲乃至世界的發展方向,”別爾格爾說,“這份規劃如果順利實施,將重塑世界經濟格局,完善全球金融秩序。”
俄羅斯現代發展學院財經教研室負責人馬斯列尼科夫表示,中國和俄羅斯是兩個毗鄰的大國,“一帶一路”戰略為兩國擴大基礎設施合作提供了區位優勢。俄羅斯需要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與中國的合作,中俄兩國在遠東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也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一帶一路”戰略將通過貿易和投資來促進資本向沿線區域流動,而聯動激活的全球商業活動更將大大促進該地區的經濟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意義1500字 篇2
無論是絲綢之路經濟帶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都以經濟合作為基礎和主軸,以人文交流為重要支撐,開放包容的合作理念蘊含其中。在共建“一帶一路”的過程中,中國堅持不干涉地區國家內政,不謀求地區事務主導權和勢力范圍。
“一帶一路”不是一個實體和機制,而是合作發展的理念和倡議,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繼承古絲綢之路開放傳統,吸納東亞國家開放的區域主義,“一帶一路”秉持開放包容精神,不會搞封閉、固定、排外的機制。“一帶一路”不是從零開始,而是現有合作的延續和升級。有關各方可以將現有的、計劃中的合作項目串接起來,形成一攬子合作,爭取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整合效應。
與此同時,“一帶一路”倡議的地域和國別范圍也是開放的,古代陸、海絲綢之路上的國家、中國的友好鄰國都可以參與進來。中亞、俄羅斯、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是優先方向,中東和東非國家是“一帶一路”的交會之地,歐洲、獨聯體和非洲部分國家從長遠看也可融入合作。未來“一帶一路”進程中的很多項目,涉及的國家和實體可能更多,開放性也更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無,今天“一帶一路”交流合作范疇要大得多,優先領域和早期收獲項目可以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也可以是貿易投資便利化和產業合作,當然也少不了人文交流和人員往來。各類合作項目和合作方式,都旨在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的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的優勢,目標是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互惠,共同發展。
在共建“一路一帶”過程中,中國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并舉,向發展中國家和友好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中國將不斷增大對周邊的投入,積極推進周邊互聯互通,探索搭建地區基礎設施投融資平臺。中國不僅要打造中國經濟的升級版,也要通過“一帶一路”等途徑打造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不斷拓展同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
“一帶一路”不是中國一家的事,而是各國共同的事業;不是中國一家的利益獨享地帶,而是各國的利益共享地帶。“一帶一路”建設,包括前期研究都是開放的,中國歡迎其他國家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不斷豐富和完善“一帶一路”的理念、構想和規劃,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譜寫絲綢之路的新篇章,共同建設利益和命運共同體,共同創造美好幸福的未來。
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意義1500字 篇3
20xx年,中國領導人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兩大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作為中國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周邊外交的大手筆,“一帶一路”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反響積極。
兩千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盡管多次經歷血與火的洗禮,但駝鈴聲聲,舟楫相望,絲綢之路從未完全中斷。盡管古代交通和技術條件遠遜于今,但商人、智者、學子、使節排除艱難險阻,跨越萬水千山,以極大的毅力和勇氣開辟和經營絲綢之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國家有大有小,但都因絲綢之路受益匪淺。進入21世紀,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和地區形勢,絲綢之路展現的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更顯重要和珍貴。
今天,亞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引擎,但同時也面臨新老挑戰和不進則退的壓力。如何鞏固亞洲和平發展局面,進一步凝聚亞洲國家共識和力量,實現整體振興,是亞洲國家的共同課題。“一帶一路”倡議在此背景下提出恰逢其時。
亞洲區域合作方興未艾,有力促進了亞洲的和平發展。但需要看到的是,亞洲區域合作與歐洲和北美相比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亞洲各個次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聯系不緊密,對深化區域合作構成不小的阻礙。“一帶一路”將中亞、南亞、東南亞、西亞等各次區域連接起來,有利于各區域間互通有無、優勢互補,建立和健全亞洲供應鏈、產業鏈和價值鏈,使泛亞和亞歐區域合作邁上一個新臺階。
當前,全球貿易、投資格局和資金流向正醞釀深刻變化,亞歐國家都處于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挖掘域內和本國的內需潛力,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經濟的內生動力和抗風險能力。“一帶一路”建設包含基礎設施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有利于改善區域內和各國的營商環境,有利于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有利于內陸國家和各國邊遠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各國之間削減貿易投資成本與壁壘。
亞歐大陸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發展水平各異,未來發展需要發揮多樣化優勢,走多樣化道路,因此人員溝通、文化交流和文明對話至關重要。歷史上,絲綢之路是國與國、人與人交流的結晶,建設“一帶一路”將發掘古代絲綢之路深厚的文明和文化底蘊,加強各國、各領域、各階層、各宗教信仰的人際交往,發揮人文交流的潛力,進一步擴大各國民間友好的基礎。
“一帶一路”,涵蓋中國中西部和沿海省區市,緊扣中國的區域發展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和對外開放戰略,將助推中國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實現中國與周邊、與亞歐國家發展戰略的對接,編織更加緊密的共同利益網絡,將各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讓周邊國家得益于中國的發展,也使中國從周邊國家的共同發展中獲得裨益和助力。
“一帶一路”,新時期中國外交特別是周邊外交的亮點。繁榮共進的美好未來,值得本地區乃至世界人民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