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70周年慶典校長致辭(通用4篇)
學校70周年慶典校長致辭 篇1
同學們:
回望東師的七十年,是櫛風沐雨、薪火相傳的七十年,是篳路藍縷、艱苦奮斗的七十年,是厚積薄發、日新又新的七十年。
70載的歷史,見證著東師人“知所從來,初心不改”的情懷。巍巍學府,根溯延安,心系國家,育才興邦,積淀了東師70年豐厚的政治優勢。這份熾熱情懷,讓學校始終堅持立德樹人的思想引領,凝聚人心,匯聚合力,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建功立業。
70載的歷史,激蕩著東師人“明其所趨,興教為民”的追求。學校因師而立,由師而興,依師而榮,奠基了東師70年堅持服務和引領基礎教育的發展道路。這份執著追求,讓東師人面對曲折,義無反顧,面對難題,勇于破解,始終高舉旗幟,開創新模式,探索新路徑,努力為國家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開辟新天地。
70載的歷史,凝鑄著東師人“格物致知,勤奮創新”的風范。探究本原,勤勉敬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匯就了東師70年日新月異、蓬勃發展的源頭活水。這種精神風范,體現在為學上,慎思明辨,崇真求是;體現在做事上,踏實謹嚴,銳意進取;體現在文化上,自由包容,鼓勵創造,為東師開拓了求索創新、止于至善的大學之道。
70載的歷史,彰顯著東師人“正己成人,為人師表”的品格。敬業奉獻,責任擔當,謙遜友善,品學厚重,形塑了東師人70年鑄魂育人、師表傳承的品格風貌。這種文化根脈,賦予了一代代東師人“知識扎實,作風踏實,為人樸實”的鮮明特征,為東師鑄就了兩代師表、大愛育賢的響亮品牌。
學校70周年慶典校長致辭 篇2
同學們: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科技革命風起云涌、高等教育改革鼎新的時代大潮中,我們站在學校70華誕的歷史節點上,不但要追憶往昔,更要登高望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范大學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具有基礎性、戰略地位。東師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開拓未來,創造未來,贏得未來!
面向未來,我們要建設一所世界一流師范大學。這里是,培養卓越教師和教育家的重鎮;這里是,破解國家基礎教育和教師教育領域重大問題的智庫;這里是,開展教師教育研究國際交流合作的中心;同時,這里也擁有一批,在國家戰略性、前瞻性、基礎性研究領域,居于國際前列、國內領先的學科群。
面向未來,我們要培育卓越師資和各類創新型高層次人才。在這里,踐行著尊重和創造的教育理念;多元化開放式的人才培養模式,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自主、自由;以生為本的制度體系,使學生的創造意識、創造能力和創造激情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激發。
面向未來,我們要打造瞄準前沿的高水平學術。在這里,崇尚科學、潛心治學蔚然成風,學科交叉、協同創新成為自覺,鼓勵人才脫穎而出的學術平臺健全完備,高水平學術成果不斷涌現,學術高地和學術話語權不斷形成,學校綜合實力和核心競爭力躋身強校之林。
面向未來,我們要肩負高層次、高水平服務社會的責任和擔當。在這里,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助推區域經濟振興、引領文化發展的作用更加彰顯。以貢獻求支持,以服務促發展,實現大學與社會的良性互動、共創雙贏。
學校70周年慶典校長致辭 篇3
同學們:
砥礪多俊彥,桃李慰春風。回首東師七十年的輝煌歷程,有太多的人物和故事值得我們銘記和品味。
七十年來,一大批名師先賢和博學鴻儒曾執教于此。他們,追求民主進步,開時代之先聲,耕耘學術沃土,開學科之先河,名留典冊,澤被后學,為學校積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蘊和敦品勵學的育人氛圍。
七十年來,從東師走向祖國四面八方的校友達30余萬人。涌現出一大批默默耕耘在教育一線的優秀教師,為國家教育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攻克了組合數學世界級難題的陸家羲、支教寧夏42載矢志不渝的馮志遠、身患絕癥仍堅守講臺的郭力華、“山區人民的好教師”馬憲華等,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校友中還有一大批治國興業的科技精英、人民公仆和商界翹楚,活躍在祖國的各條戰線,為東師贏得了巨大聲譽。
回首往事,我們深知,東北師范大學能夠取得今天的成就,有賴于黨和國家的重視,有賴于教育部以及吉林省、長春市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有賴于兄弟院校、海外友好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朋友的關愛,有賴于幾代東師人的努力奮斗。
我們衷心感謝長期支持東北師范大學發展的各級領導和各界朋友!
感謝所有對母校赤子情深、關愛備至的校友!
感謝所有曾經和正在為學校的建設發展作出貢獻的離退休老同志和全體師生員工!
東北師范大學的輝煌永遠和你們在一起!
學校70周年慶典校長致辭 篇4
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今天是東北師范大學70華誕,也是新中國第32個教師節,我們歡聚一堂,共憶崢嶸歲月,共話美好未來。在此,我謹代表學校,向蒞臨慶典的各位領導、海內外嘉賓表示最熱烈的歡迎!向長期關心和支持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各級政府、各界朋友和廣大校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謝!向全體東師人致以最親切的節日問候!
承國運而生,與時代共進。東師歷經70載風雨滄桑,若參天大樹起于毫末,每一道年輪都凝鑄著使命與夢想,譜寫了新中國師范教育砥礪前行、開拓奮進的壯美樂章。
東師從革命圣地延安的曙光中走來。紅色傳承,星火東漸。遵照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在東北創辦一所“我們自己的大學”。1946年,學校在烽火硝煙中誕生。在血與火的洗禮中,輾轉辦學,匯源聚流,培養中堅,發展壯大,成為中國共產黨在東北創建的第一所,當時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大學。
東師從共和國冉冉升起的旭日中走來。國綱初定,百廢待興。學校應國家師資培養的迫切之需,1950年易名為東北師范大學,是當時中央教育部直屬的三所師范大學之一。時任校長、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先生,首次明確學校為基礎教育服務的辦學方向,并首開中國高師函授教育之先河。由此,學校滿腔赤誠,培育英才,成為“人民教師的搖籃”。
東師從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走來。春風浩蕩,百舸爭流。學校緊扣高等教育發展的有力脈搏,乘勢而上,銳意創新,豪邁前行,各項事業蒸蒸日上。
從闖出服務農村基礎教育的“長白山之路”,實施“優師工程”,到開創UGS辦學模式,輻射帶動地方基礎教育發展,學校勇做中國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的先行者;
從本部校區的全面改造,到凈月校區的拔地而起,學校實現了兩區辦學、師范與非師范相得益彰的辦學格局;
從“四高”科研目標的確立、“科研攀登工程”的全面實施,到“科研強校”戰略的扎實推進,文科智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決策、一次性摘取兩項國家人文社科最高獎,理科四年三次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學校形成了“文科振興繁榮、理科提升突破、工科培育成長”的學科布局。
從提出“一流的管理水平”,到率先實施教授委員會制度,回歸學術本位,尊重學術創造,現代大學制度日臻完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不斷走向現代化。
從積極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發明的PDS脫硫催化劑,將我國的濕法脫硫技術,至少向前推進了50年,成功推出云芝肝泰藥物、中子管、小冰麥、鋰離子電池等一批國內領先的科研成果,到部分政策建議寫入中央文件、研制農村教育重大政策、輻射引領城市社區文化發展,學校已經成為服務地方的科研重鎮、人才高地和文化名片。
從中日政府合辦留學生預備學校,服務國家戰略的教育援外基地、海外孔子學院建設,到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共建紐瓦克學院,學校國際合作交流朝著高端化、實質性、深層次的“開放之路”不斷邁進。
從首批進入“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行列,到成為“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高校,學校辦學地位不斷提升,已躋身世界大學500強,理學學科2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