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國慶節(jié)的古詩和資料
10月1日是中國的國慶節(jié),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前赴后繼,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偉大勝利。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關于國慶節(jié)的古詩和資料,歡迎閱讀。
一、關于國慶節(jié)的古詩
1、林升《題臨安邸》
“山外青山樓外樓,
西湖歌舞幾時休。
暖風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2、陸游《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
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3、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三萬里河東人海,
五千仍岳上摩天。
遺民淚盡胡塵里,
南望王師又一年。”
4、文天祥《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5、于謙《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二、關于國慶節(jié)的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1949年12月3日,中央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接受全國政協(xié)的建議,通過了《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決定每年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國慶紀念日是近代民族國家的一種特征,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的出現(xiàn)而出現(xiàn)的,并且變得尤為重要。它成為一個獨立國家的標志,反映這個國家的國體和政體。
國慶這種特殊紀念方式一旦成為新的、全民性的節(jié)日形式,便承載了反映這個國家、民族的凝聚力的功能。同時國慶日上的大規(guī)模慶典活動,也是政府動員與號召力的具體體現(xiàn)。顯示力量、增強國民信心,體現(xiàn)凝聚力,發(fā)揮號召力,即為國慶慶典的三個基本特征。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慶的慶祝形式曾幾經變化。右下圖為擺放花卉慶祝國慶的天安門廣場。
gq在新中國成立初期(1950—1959年),每年的國慶都舉行大型慶典活動,同時舉行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著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制度。此后,自1960年至1970年,每年的國慶均在天安門前舉行盛大的集會和群眾游行活動,但未舉行閱兵。
1971年至1983年,每年的10月1日,北京都以大型的游園聯(lián)歡活動等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進行群眾游行。1984年,國慶35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在此后的十幾年間,均采用其他形式慶祝國慶,未再舉行國慶閱兵式和群眾慶祝游行。1999年10月1日,國慶50周年,舉行了盛大國慶閱兵和群眾慶祝游行。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舉行的最后一次盛大國慶慶典。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國慶慶典上共進行過13次閱兵。分別是1949年至1959年間的11次和1984年國慶35周年、1999年國慶50周年的兩次。
游行結束,人們經常聚在公園或公共場所共同歡度節(jié)日,盡情歡歌暢飲。
國慶節(jié)由來
中國國慶節(jié)
國慶節(jié)“國慶”一詞,本指國家喜慶之事,最早見于西晉。西晉的文學家陸機在《五等諸侯論》一文中就曾有“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的記載、我國封建時代、國家喜慶的大事,莫大過于帝王的登基、誕辰(清朝稱皇帝的生日為萬歲節(jié))等。因而我國古代把皇帝即位、誕辰稱為“國慶”。今天稱國家建立的紀念日為國慶。
1949年9月的政協(xié)第一屆一次會議上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節(ji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最偉大的轉變。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北京30萬人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典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莊嚴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并親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毛主席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隨即舉行閱兵式和群眾游行。朱德總司令檢閱了海陸空軍,并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命令中國人民解放軍迅速肅清國民政府一切殘余武裝,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日,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在天安門廣場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實況廣播。這是中國人民廣播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實況廣播,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同時廣播。
人們在過國慶節(jié)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是新中國成立的紀念日。這里應該說明一點,在許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了有數(shù)十萬軍民參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其實,人們頭腦中的這一印象并不準確。因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典禮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開國大典。實際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也就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早在當年10月1日之前一個星期就已經宣布過了。當時也不叫“開國大典”,而是稱作“開國盛典”。時間是1949年9月21日。這一天,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主任毛澤東在政協(xié)第一屆會議上所致的開幕詞中就已經宣告了新中國的誕生。
那么10月1日的國慶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發(fā)言說:“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說:“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政府通過《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guī)定每年10月1日為國慶日,并以這一天作為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日子。從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為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jié)日了。
詳情請看電影《開國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