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范文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范文3:百折不撓
班主任:董卿講述嘉賓:104歲老紅軍秦華禮、紅軍指揮官耿飚之女耿瑩
與通信行業的不解之緣
從長征中進入通信學校至今,104高齡的秦華禮和通信結下緣分已經有81年,長征時他是紅四方面軍四軍電臺臺長,之后成為南京郵電學院(現南京郵電大學)第一任院長,前半生堅持通信建設,后半生堅持通信教育,可謂把一生都獻給了祖國的通信事業,他自己感到心滿意足。
小時候的秦華禮家里很窮,1932年紅軍來到四川,給他們分了田地和糧食,于是他就加入了紅軍。中間他打仗負過傷,后來組織上安排他學無線電,當通信學員。
但現在看來,秦華禮當時所在的學校就是一所“三無學校”:沒有固定場所、沒有教材、沒有設備。第一堂課,老師拿了一支鉛筆,沒有人認識。那節課老師只教了他們一件事:削鉛筆。只準削木頭,不準削鉛,要把鉛筆來回轉著用,用尖、用禿了才能再削,一點也不能浪費。一年每個人就只有這么一支鉛筆。那時候也沒有紙,平時他們就把土地抹得光光的在上面寫字,把牛皮用火烤硬了在上面畫圖,只有考試的時候能發一張巴掌大的紙片。當時大家白天行軍,爬雪山過草地,晚上就在樹林里圍著學歐姆定律、串聯并聯,有時候還要站崗放哨。
解放以后,秦華禮接受組織上的任務,先后到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辦郵電學院。那時候缺房子、缺設備、缺糧食,條件也很艱苦。但大家挽起袖子下工地、建教學樓;沒有教材,老師們自己編;沒有設備,自己做實驗道具。糧食緊缺,他們還自己養豬種菜,秦華禮負責養豬,大家都叫他“豬書記”;另一個副院長負責種菜,是“菜書記”。就這樣,慢慢克服所有困難。
父親“超人精神”鼓舞女兒
被稱為“鐵軍團長”、著名指揮官耿飚,長征中帶領的隊伍是紅軍的開路先鋒,在四渡赤水、南渡烏江、強渡大渡河等戰斗中所向披靡,創造過一個團打下15個團的戰績。在女兒耿瑩心中,父親就是“超人”。
耿瑩說,父親是個披著毯子打仗的將軍。長征時得了瘧疾,身上一會兒冷一會兒熱。到了最嚴重的時候他像篩糠一樣打擺子、渾身抖得厲害,但趕上戰斗最激烈的時刻,他裹一條毛毯在前
線繼續戰斗。首長看見了,很不高興地說:“耿飚這家伙,不像話!打仗沒個打仗的樣子!”后來他才知道耿飚是頂著瘧疾扛在第一線,于是心疼地送了他一套棉衣。
在耿瑩心中,不僅她的父親,他們那一群紅軍戰士,都是“超人”。紅軍當年都是穿草鞋走的長征,穿到最后爛得不成樣子,連個鞋底子都算不上。但就是踏著這樣的爛鞋,戰士們一路疾行,兩條腿跟敵人四個輪子的汽車賽跑,創造了一天行軍240
里的奇跡。
“其實這一群人也跟我們一樣是血肉之軀,并沒有超人的體力,卻用超人的意志力,跋涉過了萬水千山”,耿瑩說,這種百折不撓的“超人精神”一直鼓舞著她,每次遇到挫折,她都對自己說:跟爸爸他們當年比,這點事算什么。
耿瑩告誡孩子們,父親這代人踩出了長征的路,希望孩子們遇到困難的時候,也想想這群果敢堅韌的“超人”,不要退縮,永遠前進。
開學第一課傳承長征精神范文4:堅持不懈
班主任:撒貝寧講述嘉賓:航天員王亞平
新時代的“新長征”精神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邁出了中華民族進軍太空的第一步,而當時推動它發射的火箭,就叫“長征”。其實,我國航天事業征程也是一種“長征”,《開學第一課》節目錄制當天,航天員王亞平來到現場,講述新長征路上的航天故事。
王亞平介紹,三年前,她光榮地成為神舟十號飛船的航天員。這艘飛船上天的時候,推動它的火箭,叫做“長征二號”。今年10月,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也將發射,送它升空的火箭,還是“長征二號”。“從1970年到今天,我們國家已經成功發射了許多衛星、飛船和各種飛行器,每次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都是以‘長征’來命名的。‘長征’,代表著火箭飛過的長長的蹤跡,也代表著中國航天事業艱苦而又光榮的路程。”王亞平說。
但對她來說,航天員這三個字卻意味著
艱辛和危險。“大家也許只看到人們坐上飛船跟你們揮手的瞬間,但這背后是三年多超強度的訓練。對我來說,這就是一次‘長征’。”王亞平說,人坐在超重耐力訓練的設備上,會進行360度的高速旋轉,承受七八倍的過載。
她第一次坐上去,機器開始轉動起來時,她覺得眼前的整個世界天旋地轉,臉好像被無數只手狠狠拉扯著;因為作用力的原因,眼淚從她的眼角橫著飛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她們還要按規定完成各種技術動作,短短30秒,簡直就像三個小時一樣煎熬。這樣的訓練,她們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回。
為了保護她們的安全,在左手邊會有一個暫停按鈕。如果難受得扛不住,只要按它就可以停下來。但是從沒有一個人按下過那個暫停按鈕。“因為我們心中都記得那句面對國旗立下的誓言:英勇無畏,無私奉獻,不怕犧牲,甘愿為載人航天事業奮斗終身。”王亞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