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民情工作日志優秀范文
脫貧攻堅工作日志篇4
長城網張家口7月2日電(李宏 通訊員劉云宵 王英軍 郭偉)“玻璃彩村,重點走訪戶于占峰,家庭人數5口,男,41歲,黨員,文化程度:初中,配偶:高樹紅,身體狀況良好。有一74歲老父親經常鬧病無勞動能力,還有一雙兒女分別上初中和幼兒園。經濟來源是種地,人均年收入20xx元,今年在基層建設年活動的帶動下開始種植雙孢菇和白菜。雖目前要照顧年邁的老人和供養上學的孩子,生活較困難,但該同志有一股年輕人的拼勁,敢想敢做。建議作為幫扶對象考慮,只是要注意掌握時間和尺度等問題。”
這是市委書記王曉東在其包聯幫扶村玻璃彩村入戶調查時所記的“民情日記”。在張北縣,不僅每個基層建設年活動的駐村干部有這樣的一本“民情日記”,全縣所有村干部、鄉鎮干部等基層干部都有一本類似的“民情日記”,上面記滿了哪家種了幾畝莜麥、幾畝土豆,養了幾只羊、幾頭牛,哪家莊稼長勢良好,哪家家禽患了病,哪家家庭條件困難……
張北縣油簍溝鄉黨委書記常海說,“民情日記”實行一戶一記,主要是記錄干部到群眾家中了解的情況,給群眾宣傳政策、提供市場信息、指導農民生產和調解民事糾紛、處置突發事件、商議建設村級活動場所等,同時記錄和分析群眾遇到的問題,解決具體困難。
為避免“民情日記”走形走味,成為一些干部自我表揚的“功勞簿”、應付考核的“作秀本”,張北縣舉三措,避免“民情日記”流于形式。明確記錄重點,注重民情、民聲、民意的反映。張北縣規定“民情日記”要重點記錄民之所收、民之所需、民之所期、民之所盼,要重點突出記錄問題的解決,從而使“民情日記”真正實現干群連心作用;強化日常考核,注重量和質的結合。在量上,要求每位村干部和包村干部每個月至少寫10篇“民情日記”。在內容上,既要有事項記錄、情況反饋,又要有解決措施、辦結時限及受訪人簽字,且每月的辦結率必須在80%以上。同時,建立周檢查、月反饋制度,將村干部和包村干部記錄“民情日記”及落實情況納入干部年終考核和述職范圍之內,確保“民情日記”不走形式。引入民意測評,注重百姓對“日記”的評價。在每年年底或某項活動結束時,縣活動領導小組組織群眾對干部活動情況進行滿意度測評,“民情日記”辦結落實情況及群眾滿意度情況將作為一項重點測評內容。對達不到滿意度標準的村干部和鄉鎮干部給予通報批評,并取消年度評優資格。
縣基層建設年活動辦主任、縣委組織部部長劉建平說:“張北比別的經濟發達地區開放得晚,農民生活水平和經濟能力都較低,但是張北的黨員干部都很積極能干,在短短幾年內,張北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北干部把寫好‘民情日記’比作擦亮扶貧攻堅槍的精神,感染了全縣上下的百姓一起投身建設家鄉、改變現狀的事業。”基層建設年活動開展以來,張北共派駐(包)村干部1050名,覆蓋全縣366個行政村開展扶貧工作,召開村民代表大會500余次,征集群眾意見建議1200多條,書寫“民情日記”數萬篇,有針對性地走訪困難群眾1000余戶,梳理出田間路整修、自來水入戶等民生實事800余件,真正摸準了農村發展的癥結,開出了致富良方。
脫貧攻堅民情工作日志篇五
“今年駐村工作隊計劃為村里打兩口水井,預算得100多萬元,我們下午去找河南孟電集團方面談一談,看他們能資助多少錢。如果還有缺口,我們再去相關部門試試能不能爭取到一些資
金。”拍石頭村駐村工作隊隊長郭壘一邊說,一邊翻看著自己每天記下的民情日記。
4月19日上午9時,當記者見到郭壘時,他正在和拍石頭村的兩名村干部開“碰頭會”,很多扶貧思路也都是在這樣的“碰頭會”上逐漸清晰起來的。作為駐村干部,郭壘來到拍石頭村已有一年多的時間了。駐村工作隊由他和另外兩名隊員組成,工作內容只有一個——扶貧。
據郭壘介紹,用水困難是制約拍石頭村發展的瓶頸,要想幫助村民脫貧致富,必須解決用水問題。由于水位連年下降,水井年久失修,拍石頭村的農田灌溉基本靠附近水庫放水,生活用水則靠水窖儲存雨水。駐村工作隊今年計劃協調水利部門打兩口深水井解決生活和農業用水問題,并修建配套管網,送水入戶。“這一項整體下來預計需要100多萬元。拍石頭村地處山區,地下配套管網的修建難度很大,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克服的困難。”郭壘說。
在郭壘的民情日記上記錄著他每天的工作日志,也記下了村里33個貧困戶的基本信息。他根據精準扶貧原則,將這些貧困戶分成產業扶持、勞動就業、醫療救助、助學幫扶、低保兜底、集中供養、搬遷扶貧7個幫扶類別。拍石頭村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負責的扶貧點,除了派出駐村工作隊外,還安排有機關工作人員對村里33個貧困戶進行一對一的幫扶。“我們就是開展扶貧工作的排頭兵,負責搜集信息傳給后方,以便制定精準的扶貧政策。”郭壘說話句句離不開扶貧。
作為輝縣市市委辦公室調研科科長,之前郭壘是坐在辦公室里和材料打交道,成為駐村干部要求必須食宿都在村里,深入基層群眾中去,這種轉變,他剛開始有點不適應。但當第走訪拍石頭村貧困戶時,他被深深地觸動了。那是一個一貧如洗的家庭,丈夫癱瘓在床,妻子體弱多病喪失勞動力,兩個孩子還正在上學,十幾平米的老屋破舊不堪,家中沒有一件像樣的家具。這一幕令郭壘感到特別心酸,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幫助群眾擺脫貧困的陰霾。
去年,在駐村工作隊的努力下,拍石頭村亮起了路燈,修建了垃圾池和文化墻,山村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那些曾經記錄在郭壘民情日記上的內容都變成了過去式。現如今,用水困難、就業問題等貧困因素又被他記在了今年的民情日記上。
在對郭壘的采訪過程中,他一會接電話為群眾解答扶貧政策,一會又給隊友介紹扶貧對象的家庭情況,采訪被次地打斷。他說,駐村干部的日常工作就是這么忙,不過扶貧干部越忙越能說明群眾脫貧的急迫性。由于白天工作太多了,入戶走訪只能放到晚上了,因此駐村工作隊每人都買了一個手電筒。
接受完記者的采訪,郭壘又要出門去河南孟電集團協商修建水井資金和安排村民勞動就業事宜了。像這樣外出尋求經濟或政策上的幫助,被他形象地稱為“化緣”。每天,郭壘不是在記錄民情日記,就是奔波在“化緣”的路上。
脫貧攻堅民情工作日志篇六
9月3日-8日,市委藍紹敏書記利用六天五晚的時間,深入泗陽縣盧集鎮谷嘴村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與低收入農戶同吃同住、親切交談,通過“戶戶到”的形式深入了解貧困地區、低收入農戶的真實情況。藍書記的5篇民情日記,客觀反映了貧困地區的發展現狀和低收入農戶的所思所盼所愿,特別是藍書記對當前脫貧攻堅的思考,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
泗洪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脫貧難度大,全省六大重點扶貧區域有西南崗、成子湖兩個片區在泗洪。為了更加深入地摸清我縣貧困地區和低收入農戶的真實情況,我縣從9月8日開始,集中利用三天的時間,組織縣黨政班子成員深入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每人選定一個省定經濟薄弱村,采取低收入農戶“戶戶到”的形式,開展“三解三促”駐點調研。
這次駐點調研,我選擇在龍集鎮楊邵村。龍集鎮是成子湖片區最偏遠的鄉鎮,楊邵村又是龍集鎮低收入農戶比例最高的村,在全縣79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我想,通過在這個村的駐點調研,更有利于全面客觀地了解成子湖片區真正窮在哪,促進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真正難在哪。
到楊邵村后,村支部書記邵家華拿出了村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花名冊,全村836戶、3038人中,低收入農戶就有291戶、813人,比例分別高達34.8%和26.8%。我們對照低收入農戶花名冊,逐戶登門了解情況。到的第一戶是低保戶高學亮家。老高今年72歲,老倆口眼睛都不太好,大兒子患有精神疾病,小兒子也于近年做過手術,一大家子生活十分窘迫。看著老高家破敗的房子,我很心憂。一個下午走下來,像老高家一樣的房子比比皆是,村子里沒有像樣的路,環境臟亂差。農村真的很窮,農民真的很苦,如果不改變這種落后的面貌、不改善群眾的生活,哪里還有底氣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從下午走訪的36戶低收入農戶基本情況看,其中像老高家一樣因病或因殘致貧的就有13戶,還有6戶因交通事故、安全事故等意外災害導致貧困。通過與支部書記邵家華交流了解到,楊邵村因病、因殘、因災致貧的有213戶,占全村低收入農戶的73.2%、占全村總戶數的25.5%。再從縣扶貧辦事先提供的統計數據看,因病、因殘、因災致貧在全縣特別是西南崗、成子湖兩大片區有著一定的普遍性。對這些低收入農戶實施幫扶救助固然必要,但如何防止類似貧困現象的發生也顯得十分重要。正如老高說的那樣,如果早些及時治療,當時眼睛也許還有希望。還有,一些患上高血壓、糖尿病的村民,與農村環境差以及平時高鹽多油的不健康飲食習慣都有著很大的關系。
到貧困戶高亞陸家里時,只有他的小女兒在家。小姑娘今年考上了揚州的一所職大,在她的話語間透露出對未來的憧憬。但談到姐姐也在上大學、弟弟正在上初中時,小姑娘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擔憂。一個家庭供著三個孩子上學,壓力可想而知。還有唐獻軍家,常年以捕魚為生,小家庭生活本來也還不錯,但自從女兒上了上海師范大學以后,每年近三萬元的開支壓得家里透不過氣來。像高亞陸、唐獻軍這樣的家庭還有好幾戶,基本上都因為孩子上學借了債,因學致貧問題在農村還相當突出,必須下大氣力解決。
陶其銀夫妻都是殘疾人,家里養了20xx多只蛋雞,為此也借了五、六萬元的債。加上遭遇禽流感,現在勉強維持都很艱難。聽到我與村支書記商量如何幫助他們協調小額扶貧貸款時,陶其銀妻子臉上充滿了期待。我想,推進“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早已成為一種共識,但如何真正實現這一轉變,卻還面臨著很多的挑戰,最關鍵是要選準“造血”的載體,落實到具體的項目,讓貧困戶真正能夠做得起來、取得實效。還有一部分貧困農戶,既不在享受低保等“兜底式”、“輸血式”扶貧的政策范圍,又無力實施“開發式”、 “造血式”扶貧項目,這部分貧困農戶真的讓人很擔心、很焦慮。更讓人擔心和焦慮的是,一些群眾對享受低保政策一味地攀比,甚至有的寧愿在家打打麻將、打打牌都不想到附近的工廠務工,“等靠要”的思想還比較突出。如何實施好“造血式”扶貧、如何既扶貧又“扶志”,是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大問題。
離開陶其銀家時,在路上遇到了高亞陸。在聽到我說他三個子女都很爭氣時,他臉上樂開了花,說:“不上學有什么出息?”直到晚上八點多結束走訪時,我都在想著高亞陸的話,我想,這“出息”更多的是一種希望,是一種改變窮困、過上富足生活的希望,這也是楊邵村、是全縣貧困群眾的希望。這希望是壓在我們肩頭的責任,我們沒有理由不把脫貧攻堅這項工作做實做好,容不得半點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