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憶:自行車的前世今生
冬天到了,街上騎車的人越來越少,熱鬧了幾乎整個夏秋的共享單車默默地蹲在停車點兒里,透著落寞和悲涼,有的甚至一整天都無人問津,徹底進入了淡季。看著在朔風中瑟瑟發(fā)抖的車兒們,我很心疼,目光愛撫著,不由得想起了許多關(guān)于自行車的趣事兒。
自行車最初叫洋車子。大概是七十年代吧,結(jié)婚四大件里還有自行車呢,因為這車不上花轎的事兒是有的,可見當時自行車是件多么奢侈的東西。后來四個轱轆慢慢取代兩個轱轆了,騎車的人少了,都市街道上自行車道也慢慢變窄了,很多人便把騎自行車當做了一項健身運動了。趙本山《賣拐》后,自行車也著實火了一把,當然也另有所指了。
我小時侯誰家里有輛自行車那可也是件很威風的事。記得爸爸上班路遠,花巨款從別人手里買了輛二手車,那也把我們孩子樂壞了。我記得是二八自行車,什么牌子忘了,爸爸下班回來,這輛車就沒閑過,“歇人不歇車”,我們姐弟三人都拿這輛車練會了騎車,然后媽媽就總罵我們把車摔壞了哪哪哪。爸爸修車也是神技術(shù),每次修車我們都蹲邊兒上看,接斷了的車鏈子,抹上油,粘車帶等等,爸爸都自己動手。粘車帶最有趣兒,先把車帶充滿氣,然后在一盆水里一寸寸過,漏氣的地方就一下子找到了。車帶實在破的多了,沒有補救價值了,爸爸就把車帶剪了,再接在一起,給我和姐姐做皮筋兒玩了,真的,我們學校我的皮筋兒最長最好了。對了,當然是車里帶了,紅色的。
想起了我最早的騎車技術(shù)_“掏襠”,可能有人不懂這是個怎樣的神技。二八大車,成人男子騎的有橫梁的那種車,小孩兒個頭兒不夠車把的高度,腿也不夠長怎么騎?具體騎法是:雙手握定車把,在看清前方路況后,低頭監(jiān)控兩腳,以左腳踏定左腳蹬,然后右腿提起,小腿穿過橫梁下空襠并踏定右腳蹬,一邊克服扭轉(zhuǎn)筋骨的別扭勁兒,一邊以右腿推力為主往前騎出第一步,之后便可抬頭直視前方,盡情地享受騎行之樂了。后來自行車設(shè)計慢慢人性化了,所以“掏襠”騎法就慢慢失傳了。
我的第一輛自行車也是一輛二手車。那是剛參加工作那年,宿舍距離學校有6站地左右,也有公交但學校有晚課什么的也很不方便,當時人們好像都騎自行車上下班,人手一輛。工作了不好意思向家里伸手買新車,就去了沙河子自行車市場買的二手車。沈陽人大概都知道沙河子自行車是怎么回事,所以后來我自行車也不翼而飛的時候就想到,誰讓我當初去買那樣的車呢,早晚也得報應(yīng)回去吧。唉,還不是當初錢緊嘛。
結(jié)婚后,倒是賈先生給我買了輛新車,是變速車呢,騎了好幾年,那是我第一輛新車,也是唯一一輛新自行車了。
孩子小的時候,也用自行車馱著孩子穿街走巷,接來送去的。記得有一次我們帶孩子去北陵公園玩兒,回來時孩子在后座睡著了,賈就讓我抱起孩子坐在他自行車后座上,他左手單手扶把,騎著自己的車,右手單手帶著我的車。當時只覺得賈怎么這么神勇呢,現(xiàn)在想想既后怕又可笑,可以有很多辦法解決問題呀,什么辦法都比那個辦法安全可靠。真是年輕魯莽啊,不過這騎行奇景一直在我腦海中,從沒忘過,我倆還時常提起,感慨不已。
關(guān)于自行車還有一個鏡頭不能忘。冬天,很冷,騎車的我真的凍得承受不住,腦門兒就是疼的,風就是刀子在割,這不算最嚴重的,最嚴重的是扶車把的手,凍僵了的感覺,那種冷,真的錐心刺骨。我真的凍哭了……賈把他手套摘下來,戴在我同樣戴著手套的手上,笑著說“怎么凍哭了呢?有那么冷嗎?看我不戴手套都沒事”,我倆就這樣,我戴兩副手套,他光著手,我倆就那樣騎車回家的。人吶,總有一些感動融進血脈中,和生命同在。記得那之后的周日,賈帶我去中興大廈買了一副皮手套,原皮原毛的,花了65元錢,應(yīng)該是92年的事。
后來呀,慢慢的,兩個輪子的自行車慢慢退出了我們的生活。
我開玩笑說“結(jié)婚時咋沒想著要一輛自行車當彩禮呢?”賈說“要什么自行車呀?”哈哈哈,還是趙本山《賣拐》那個梗。
如今滿大街的自行車,摩拜酷騎小黃人兒,真是方便,如此,估計個人購買自行車的就不再是當做出行工具了吧。
只是,沈陽四季分明,冬天寒風凜冽,冰雪連綿,又冷又危險,實在是不適合騎車,共享單車勢必迎來一季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