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食物的散文美文:西紅杮的尷尬
西紅杮到底定位于蔬菜還是水果呢,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是畢竟,西紅杮的身價擺在那里,同時西紅杮的尷尬也擺在那里,它滲透了舊時光的味道,卻從沒有衰老的跡象,至今它所擁有的價值依然不菲。
好吧,來說說西紅杮,一種果蔬,對的,只能定義它為果蔬。
人們早已習(xí)慣把西紅杮當(dāng)做一種蔬菜,最直接的是生吃,生吃時呢,又把它當(dāng)做一種水果看待。還有就是復(fù)雜一點的吃法,切片用白沙糖去嗆,擱在冰箱冷凍一會兒,味道可好,冰冰爽爽的口感。再就是做一大碗西紅杮蛋湯,灑上幾許蔥花,滴幾滴香油浮在湯水面上,那味道也肯定極好,鮮美潤喉。還有西紅杮炒雞蛋,非得是雞蛋,鴨蛋還不行,在鍋內(nèi)翻成泥狀,不知道是“你中有我”,還是“我中有你”,反正這種吃法很多人喜歡。
人們喜歡這種小果蔬,原因很簡單,營養(yǎng)價值高嘛,至于高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有人很聰明,不知道用的什么方法嫁接成功,西紅杮竟然變了種,長出來的竟然個個個頭縮小,尖尖的頭還是尾,誰取的名“圣女果”,起初聽起來,誤念為“剩女果”,讓人聯(lián)想到當(dāng)今一個詞語剩女,而“剩女”似乎與“宅女”相關(guān),水果,哦不,蔬菜都與時代接軌同步了,何況人們的思想觀念、飲食水準(zhǔn)?挺有意思的“圣女果”,以前可沒聽說這種水果,圣女,是西方的說法,圣潔的女神,籠罩著魔幻色彩,終生貞潔、不受紅塵羈絆、永遠(yuǎn)虔誠的女子。圣女的身體上是不是折射出金色的光芒,頭冠上頂著幾顆星星似的,她提著一盞照亮天堂的燈,表情莊嚴(yán)神圣不可冒犯。這樣一來,人們憑著它的命名,仿佛把水果都“神圣”化了。哦,現(xiàn)在知道,“圣女果”的前生就是西紅杮,就是人們通常的叫法――番茄。西方人喜歡用西紅杮做成“番茄醬”,那種細(xì)細(xì)泥泥、松松軟軟的果醬,做為一種食物調(diào)味品,給出了另一種新的味道,可不可這樣理解,因為西紅杮,困為番茄,所以“醬”進(jìn)入到另一個天地,讓一些食物改變了原有的味道,成為美味,成為褒義的笑談。猶如一個貞潔的少女進(jìn)化成優(yōu)雅的少婦,她以前的羞澀演化成如今的風(fēng)姿綽約,她的鮮明的個性、包容的心態(tài),就會脫離低級、脫離庸俗。
由此而想,西紅杮的身份就顯得十分尷尬起來,到底是蔬菜還是水果呢?西紅杮對自己的尷尬身份從不計較。擺在廚房案板上,它就充當(dāng)蔬菜的角色,放在客廳茶幾果盤,它就搖身一變成了新鮮的水果。真可謂:下得廚房,出得廳堂。西紅杮可以做得到,任憑歲月滄桑如何變故,在灶臺可以做成可口的湯,湯里加些蛋花、蔥花,出鍋時蒸氣騰騰、霧氣裊裊,清香撲鼻。天底下的美味濃縮在一碗湯里,感覺這餐飯吃得分外香。是不是西紅杮對人們的味覺有種不可抗拒的東西,誘惑著人們對它滋生種種偏愛呢?果盤里的西紅杮倒是比廚房的要寂靜安分多了,圓圓溜溜的樣子,周身煥發(fā)著明朗的紅潤色澤,讓人聯(lián)想到柿子和西瓜中的紅瓤。柿子定位在水果,身份明確,內(nèi)有籽核,不可吞之。而西瓜厚顏厚皮,西紅杮衣如薄紙,前者懵著、藏著,一刀切下去,才知道瓜好瓜壞。而后者,敞開心扉,坦誠相待,根本用不著撥皮去籽,直接送進(jìn)嘴里,要的就是那種酸酸甜甜、甜甜酸酸的口感。西瓜、西紅杮,兩種水果真是沒法比啊。
好像人們對西紅杮還有另一種說法,說它的身份有些曖昧、嫵媚。猜想主要原因它從西方來,人們開始好奇,這洋玩意兒到底是什么。早先,有一位外國公爵以為西紅杮是觀賞植物,外型由小變大,色澤由青轉(zhuǎn)紅。公爵欣賞西紅杮的美麗,克制想要咬它一口的欲望。后來人們可想而知,西方人發(fā)現(xiàn)了西紅杮的食用價值,因此市值在各國各地瘋長起來。
可是,西紅杮到底定位于蔬菜還是水果呢,至今沒有一個確切的說法。但是畢竟,西紅杮的身價擺在那里,同時西紅杮的尷尬也擺在那里,它滲透了舊時光的味道,卻從沒有衰老的跡象,至今它所擁有的價值依然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