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朝花夕拾》隨想
我的書柜里擺放著三套《魯迅全集》,有朋友送的,也有自己購買的。還有單行本的《朝花夕拾》等,那清新素雅的封面,我很喜歡。閑暇時翻看,很是滿足。
竊以為,魯迅的文章應該是要終生閱讀的。魯迅先生以瘦弱之軀,以一支利筆給我們建構了一座永遠的精神家園。處于內憂處患的中國,因為有了魯迅這樣的“硬骨頭”,才撐起了一個民族的尊嚴。其價值遠非文字可以承載。
認識魯迅是從讀不懂魯迅開始的,那些艱澀的句子在中學語文老師的百般解釋下還是懵懵懂懂。大學里開設了現代文學課,魯迅占了很大的篇幅,任課老師文質彬彬的講解把單純的我們引向深刻。了解了魯迅的身世,讀了魯迅更多的文字,仿佛看到了魯迅憂郁的目光里寫滿了不安。隨著自己閱歷漸深,對人生的況味略知一二,才感受到先生的平民思想里撲騰著的一顆偉大慈愛的心。那是一種大愛大恨的俠骨柔腸。
有一段時間消沉低迷,無所事事,我總是在夜深人靜時捧讀《魯迅全集》。那古樸堅硬的書面上是先生的肖像照,他堅硬的頭發,深邃的目光溫暖了寒冬時節孤寂的心靈。在反復閱讀中,我尋到靈感,寫下了名曰《大師風采》的一組散文詩,“你的頭發太硬了,硬得穿透了一個世紀,像根。”發表后獲得全國征文一等獎,后又入選《溫州文學五十年》等文集。這也是先生帶給我的福音。
2020年正月,全民戰“疫”的特殊時期,宅在書房里,閱讀成了日課。書房通陽臺花園處,我新貼了一幅對聯:“暖日窗前書卷發黃仍好讀,濃蔭樹下田園尤綠可閑居”,這是溫州日報文化版主編南航先生撰聯,平陽書法家姜經碧先生書寫的。正可代表著我當下的心境語境。
懷舊是人的天性。作家筆下回憶性的文字,也最為常見。這本《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收錄魯迅先生1926年創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尤其是那篇《五猖會》,我讀了又讀,感概良多。我并不認同此文“以趕會為背景,描寫了父親為代表的封建制度對兒童天性的束縛和摧殘”這類的評析。相反,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父親要求孩子讀書的做法是正確的,是值得借鑒的。而且從魯迅先生的文字里,看不出一絲的埋怨,只有悠長的回憶,深深的感恩。
文學閱讀,尤其是對像魯迅先生這樣的名家作品的貼標簽解讀,已經離文本越來越遠。“去文學化”的傾向甚囂塵上。甚至一些知名學者也始終揮舞著“戰斗”“抨擊”“主義”的大棒來引導青少年的閱讀,舍本而逐末。
我感覺還是周作人先生的評價來得真切,他認為,魯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書,翻開來看時覺得驚喜,因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悵然,可惜這太少了。
“覺得驚喜”“不禁悵然”,才是人文的閱讀,也才是符合人性的,符合魯迅先生“回憶的記事”初衷吧。誠如溫儒敏先生所言,在愛與死的反顧里,既彌漫著慈愛的精神與情調,顯露了魯迅心靈世界最為柔和的一面,又內蘊著深沉而深刻的悲愴,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韻味 。
每一個讀書人都不可能繞過魯迅先生,他是無法跨越的高山,他是我們永遠無法釋懷的愛。盡管魯迅先生以及他的文字讓我們沉重,甚至讓我們臉紅,讓我們無地自容。可喜的是,現在還有許多文化人毅然扛起魯迅的大旗,弘揚大道,呼喚真情,在他們的文章中看到魯迅的影子。更可喜的是,還有更多的青少年讀者崇拜魯迅、熱愛魯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