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暑期實習報告:堅持原則,靈活應變
報紙,最實用最價值的新聞教材
長期校園內新聞教材和書籍的學習和缺乏實踐機會,難免令人陷入教條主義或書本主義。當我們拿起報紙或雜志時,總是會發現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不會對其做真正深入的思考和解讀。而事實上,只要一份報紙能夠生存下來,那么就必然有其合理性,即“存在即合理”。我們在談及《江南都市報》,總是埋怨其鋪天蓋地和幾乎占了一半版面的廣告,新聞消息毫無閱讀性,甚至危言其必將消失在滾滾的媒體洪流之中,然而事實上,現在的《江南都市報》在廣告版面不減的情況下卻依然保持“中國報業30強”的地位,年廣告費達到2億元,占全省平面媒體一半多,發行量穩居全省同類刊物第一。筆者實習所在的辦公室就訂閱了《江南都市報》作為工作人員的參考讀物,在實習初期,我對閱讀報紙不已為然,以為未必能從這樣的報紙上學習到多少東西,只對報紙做粗略的瀏覽,倒是記者傅老師每日定要花費1個小時左右時間仔細閱讀報紙。傅老師見此,便問我為何不仔細閱讀每日報紙,當我回答無內容可看只需瀏覽時,傅老師告誡我,“瀏覽毫無作用,要真正學習就要仔細閱讀每一份報紙,學習報紙的策劃和寫作,這樣才會有收獲,報紙是最好的教材”。于是,學習報紙也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課,從《江南都市報》、《南昌晚報》上,學習社會類新聞的寫作技巧,學習對比同一事件自己所寫稿件和其他記者所寫稿件的差距,例如通過對比《江南都市報》龔漢斌記者和自己為寵物醫療事故所寫的稿件,發現了自己稿件存在表達不夠簡潔明確和報道意圖不突出等缺點。通過解讀報紙,學習到了他們對新聞深度報道的策劃,如《江南都市報》在對“彭澤縣公安局拘留兩名安徽籍農民工”這一事件所做的詳細的、深入的、持續的報道,在這一報道中同時也讓我們真正感到了媒體輿論監督的強大和記者作為“無冕之王”的崇高。總之,解讀、學習報紙這一鮮活實用的教材,將讓我們受用不盡。
記者修養之“技能修養”與“公關修養”
在記者的技能修養過程中,教材中曾提到過“熟悉和掌握方言和土話的技能”、“熟悉和掌握駕駛各種交通工具的技能”。曾只是囫圇吞棗不以為然的閱讀這些材料,以為這些東西在采訪過程中未必會真正能左右采訪的成功與否,但在實習過程中的幾次經歷卻讓我對此有了更深的體會。在南昌市采訪過程中,受采訪者往往主要說南昌方言,由于我不熟悉南昌話,為此在采訪過程中遇到一些并不會說普通話或普通話并不標準的受訪者時往往給自己的采訪過程造成一定的障礙,溝通上尚且不暢,那么成功的采訪也就無從說起了。運用方言采訪能迅速拉近與采訪者距離,增加新聞報道的生動性和親和力這無需多言,但事實還有的好處是,運用方言采訪能使受采訪者不視記者為外地人而在一定問題上對記者進行掩飾和隱瞞,因此能夠更好的掌握采訪材料,完成采訪任務。而“掌握各種交通駕駛工具的技能”我以為意義不僅僅是為了更快速的到達采訪現場,同時還能夠為記者提供自我保護。例如在“鄱陽縣鉆空子網吧”事件采訪過程中,我們所駕駛的采訪車輛被當地人員跟蹤長達一天,采訪單位和人物被對方全面掌握,最后同行的楊記者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終于擺脫了跟蹤,順利和投訴人取得了接觸,在此過程中既保護了投訴人也為記者自身提供了自我保護。同樣“公關修養”對于一個新聞記者來說也是至關重要,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中要求記者“善于深入基層,和群眾打成一片”,如何打成一片,“公關修養”不可或缺。在交談中注意禮貌、友善,同樣在各種社交場合既要堅持原則又要避免被孤立,和受訪者建立良好的友誼,從而為采訪成功做好鋪墊。在南城縣采訪過程中,我就深感唯有既能在工作內外都和受訪者保持良好關系方能順利完成采訪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