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見習報告:愛的詮釋
在實驗學校為期一周的教育見習結束了。總的來說,在這一個星期里,給我留下最深刻的一個字就是愛。
周二上午實驗學校的校長李先啟先生為我們開了一場講座,對他的“教育就是播種愛”的教育理念進行了清晰的界說和詮釋。他對“愛”從不同的哲學背景、不同的歷史環境,以及“愛”這個字本身的變化情況進行了解釋。但是對于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愛”究竟代表著什么呢?李校長在他的教育理念中為愛撒下了八顆種子:愛人、愛大自然、愛學習、愛生命、愛夢想、愛真、愛善、愛美。我不禁由衷欽佩。對于啟蒙階段的孩子來說,這八個方面是那么的具體、全面,而又實際可行。我相信,將這八顆種子植入孩子們的內心深處,他們不僅能夠學到真正的學識修養,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會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最近網上非常火爆的一個視頻是那個被13所高校勒令退學的學生所作的演講。他在演講中的一句話讓我也同樣感到非常沉重——老師啊,你為什么不教我道德?我相信在李校長的愛的教育理念下,孩子們的童年一定會是幸福的、美好的、充實的,不會給人生留下空白。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是新時代下迅速成長的新興城市,這里聚集了大批的高素質高學歷人才。當然,處于新世紀新生代的兒童的父母必定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這些父母面臨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和快速的發展革新,肯定會對孩子提出更高的期望,希望他們能夠適應社會的生存競爭條件甚至斬獲更大的成功。這些客觀的和主觀的條件對孩子性格的養成和身心的發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他們的言傳身教會給孩子帶來直接的影響。當然,有些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和寵護也會塑造孩子刁鉆甚至跋扈的性格特征;或者孩子由于各種原因無法經常與父母在一起使孩子變得孤僻膽小,等等。孩子從小的成長環境和性格養成都是老師在教育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在鼎太小學部,熊老師就講述了這樣一個被嬌慣壞了的孩子的故事,使他由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少爺變成樂于為班級服務的稱職的生活委員。
孩子的家庭環境除了影響其性格以外,也對孩子的學習環境和智力發展水平有作用。深圳的孩子已經不像當年的我甚至交不起學費,更別提高科技的學習用具、便利的市政資源了。而這些,深圳的孩子都可以輕松擁有,這些有力條件對于他們智力的開發和學習資源的獲得很有利。
周一下午,周美英老師到深大向我們大致介紹了實驗學校的相關情況,特別是孩子們的學習情況。說實在的,我真的是又驚又愧,覺得這樣的孩子自己真的教不起。同時也在思考,這樣高素質的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老師呢?老師需要具備哪些素質才能勝任教師小學教師這份工作呢?從幾天的見習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歷屆的畢業生都說很難在深圳的小學找到合適的教師崗位。從這次見習中我也體會到實際情況必然如此。一方面,我們本科所學的知識所讀的書與小學教育的需求是脫節的。我們雖是中文系的學生,讀了些書,但所讀的書卻很少是能夠與孩子的趣味相聯系的。正如周老師所說,我們需要在文本中讀懂孩子。可反映孩子興趣愛好和個性心理特征的兒童文學讀物卻經常在我們的閱讀視野之外。我們的知識結構沒能與孩子的需要掛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