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筑旅游實習報告
我們參觀完定陵的地宮出來后,都為這座巨大的帝王陵墓群而感嘆,當時的皇帝真是奢侈啊,竟然耗銀800萬兩,歷時6年修建了他的陵寢。
我們的第二站來到了北京的另一象征——萬里長城。長城是我們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御性建筑,它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橫貫我國北部。婉蜒一萬兩千多里,故以“萬里長城”聞名于世。帶著對萬里長城的向往,我們來到了長城底下,誰都不能不從心底里感嘆長城的雄偉氣勢! 沿城而上,游人摩肩接踵,形形色色的紅男綠女都洋溢著同樣的快樂與興奮,發散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快感。中國人總為長城而自豪,畢竟這是與埃及金字塔、巴比倫空中花園等并稱為世界八大奇跡。
9月14日 晴
在北京的最后一天,我們來到了天壇公園。我們并沒有進內參觀,因為天壇正在維修當中,雖然可惜,可是據導游的講解,讓我們知道了天壇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祈年殿,它坐落在三層圓形的高大的石臺基上,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0米。三重檐均鋪有深藍色的琉璃瓦,層層縮小,呈放射形,頂小冠以巨大的鎏金寶頂。這座大殿在建筑與造型上都具有很大的藝術價值。潔白的臺基象征白云,深藍色的殿頂象征蒼穹,柱子、彩畫、鎏金寶頂象征著彩霞,綜合而成為藍天玉宇的優美造型。聽完導游的介紹,我們也仿佛身臨其中,可以感受到了天壇的雄偉與壯觀。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頤和園。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系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再一個設計特色是她的西堤和堤上的橋。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么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于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我們仿佛身歷于清人滿代,由古而古的心緒回飄在頤內。頤和園展示了中國園林傳統的風貌,高峻的樓臺,清幽的庭院,其間曲折密布的小徑相連接。漫步其間,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頤和園放射出的光彩,足以讓我們自豪地說:“頤和園,美麗的園林,是我們的!”是的,的確是的,頤和園是一顆鑲嵌在廣闊國土上、鑲嵌在人民心頭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9月15日 晴
離開了北京,我們來到了"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的故鄉——內蒙古。疽我了解,內蒙古境內有不少的名勝古跡,如成吉思汗陵、昭君墓、五當召、席力圖召等。
我們首先來到參觀的是便是將軍衙署。將軍衙署位于新城區,建成于乾隆四年,清代曾有67位將軍在此任職,是管轄綏遠城駐防八旗、歸化城土默特旗,烏蘭察布盟、伊克昭盟和節制宣化和大同綠旗兵事務的機構。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衙署建筑風格嚴謹對稱,足按一品封疆大吏規格建成,占地約3萬平方米,共有132間房屋。在衙署內,相應地建有隔墻與通道,東側有濃香四溢的澄同,西南角是小花園。我們還參觀了綏遠城將軍辦公復原陳列展覽及綏遠城滿族歷史概覽。
緊接著,我們便來到了呼和浩特大召寺。大召寺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大召蒙古俗語為“伊克昭”,意為“大廟”。漢名原為“弘慈寺”,後改為“無量寺”。已有四百馀年歷史,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寺院。在寺內,我們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佛像,大雄寶殿,還有憎人在教經和吹奏樂器等。
最后我們來到了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的陵墓——昭君墓。昭君墓,亦稱“青冢”,相傳為西漢王昭君(王嬙)之陵墓。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單于會見漢元帝,表示“愿婿漢氏以自親”,王昭君自愿請行出塞,充當和平使者,后被封為“寧胡閼氏’。墓園以墓體為中心,墓前有神道、青冢牌樓、嬙云石雕和青銅像等。其中,高4米,重5噸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馬上開轡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造型生動和壯觀。還有一高大的漢白玉石碑, 上用蒙漢文字鐫刻有董必武副主席《謁昭君墓》詩一首。墓周景色宜人,變幻莫測,民間有昭君墓“晨如峰,午如鐘,晚如樅” 一日三變之說,被歷史上的文人譽為“青冢擁黛”。
9月16日 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