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實習報告——選擇
一、去某唱片公司做個企宣。這是一個在外人聽起來相當光鮮的職業(yè),甚至還能和一些明星共事,最大限度地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實際上,在聲色犬馬的名利場,得到的只能是同化和變質(zhì)。雖然這個未能成行的機會來自于平客,但也多虧有他的告誡,我首先放棄了這個念頭。
二、去某國有商業(yè)銀行。這是在大二時由家人設計的行進路線,并且他們還熱心地把我托付給了供職于相關(guān)監(jiān)管機構(gòu)的朋友。但想想這種工作狀態(tài)吧——從“下放基層”的第一天起,你就能知道接下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己的生活會是怎樣一種按部就班的模式。無聊!我受不了。
三、去“四大”的某一“大”。這里的“四大”,已經(jīng)不是四大唱片公司或者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而是四大國際會計師事務所。這方面的機會,來自于我那些曾經(jīng)共事過并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的師兄師姐。“來吧你就,拼死命地工作三年,剩下的人生用賺到的加班費和差補治病。”除了生存,我還要生活。算了吧還是,雖然我已經(jīng)迫不及待地準備好了面向四大的中英文簡歷并被他們褒獎了一番。
四、《經(jīng)濟觀察報》。自由地支配時間、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包含思想而且根基扎實的人文環(huán)境、專業(yè)相關(guān)、令人滿意的待遇。機會來自于我的blog,以及看它的人。
我厭惡這種分條逐目的羅列,它讓我想起了一些必須通過死記硬背來換取憐憫和分數(shù)的論述題。但想必這樣的方法,也確實可以讓閱讀者更迅速地獲取闡述者的思路和要點。毫無疑問地,我走向了最后一道人生分岔口。
班委說要交份不少于3000字的實習報告,可現(xiàn)在已經(jīng)寫過了5/6,卻還沒有談及本職工作。因為在我看來,實習期間的所作所為已經(jīng)完整地寫入了附帶的《實習鑒定表》,簡潔明了,表意準確,湊字數(shù)似的擴寫完全沒有必要。有同學說“把公司章程打散了抄進去吧”,或者干脆“把每天坐車上班的過程描寫一遍也就差不多了”。這樣何必?到頭來騙人騙己。
用剩下來的篇幅,仔細回憶一個開放的團隊能給新成員帶來怎樣的改變。
以英文單詞“Open”來形容《經(jīng)濟觀察報》商業(yè)評論版的這群年輕人再合適不過。之前和許多媒體打過交道——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網(wǎng)站,還有其他那些以“大”自居實則臃腫得令人生厭的公司、企業(yè)、工作室,卻從未見過哪家機構(gòu),敢給一個還未報到的毛頭小子如此開闊的成長空間。
6月,超級女聲來勢洶涌。媒體的整版報告鋪天蓋地,卻還沒有一家國內(nèi)的財經(jīng)媒體及時跟進。手里抓著一疊報紙,打電話給方軍:“我想報一下‘超女’。”順帶著把報道思路和盤托出。“好啊好啊,快開始做吧。”電話那頭的語氣里夾著興奮。
為什么不刁難一下呢?奇怪。是我的思維已經(jīng)被那些故作姿態(tài)的老編們同化,還是這份媒體確實與眾不同?為什么我過去兼職,“老資格”們總要給我來個下馬威,讓你端茶倒水乖乖聽話就是不干正事?霎那間,我有些受寵若驚。
人在天津,自然不能像現(xiàn)在這樣,可以坐上地鐵,到目的地和受訪對象面談。宿舍里鬧得厲害,一切電話采訪都在平客家進行。放手讓新人單干,自然需要冒點風險,當然只有在實戰(zhàn)中摸爬滾打,新人的質(zhì)素才會有真正的提高。第一通電話,言不達意;第二通電話,懂得沉著冷靜;第三通電話,懂得隨機應變;第四通電話,采訪對象開始稱贊“這個問題提得真好”;第五通電話,讓對方以為自己是個老江湖。
有人說,進了《經(jīng)濟觀察報》多半會得上閱讀強迫癥。一點也不夸張,這個平臺擁有魔力。沒有棍棒沒有皮鞭,只是只言片語,你就不得不相信,在這里,不瘋狂地充實自己,會立刻掉隊。
走在大中路上,看到新生入學,想起三年前那個無所事事的大一小孩兒。XX年9月的迎水道,到處是“納新”海報,置身花花綠綠之間,曾經(jīng)找不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