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專業學生實習報告
下午去奧林匹克公園了。它位于北戴河奧林匹克大道東側,以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為設計理念,通過浮雕、雕像、噴泉、冠軍手足印等多種形式展現奧運發展史,成為世人健身、娛樂、觀賞的精神樂園。公園建有集速度輪滑、輪滑球、花樣輪滑、平地花式等多項為一體的國際標準化輪猾場地。園內還鋪以適合不同年齡人群活動的各種球類、棋類等體育、休閑配套服務設施!X年4月,經國家體育總局,并征得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組奧林匹克公園遠景委會同意,秦皇島市為奧運會建設海濱大道并冠以"奧林匹克大道"名稱,奧林匹克大道位于北戴河旅游度假區的中心地帶,南起中海灘的月季園,北至濱海大道的鴿子窩海灘,長3公里、寬90米的步行主體大街,是全國唯一的以奧林匹克命名的街道。北戴河區委、區政府決定在奧林匹克大道東側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其建筑特色是以休閑健身、旅游觀光為特色,主要景觀由主題雕像、音樂噴泉、58件單體雕像、奧林匹克浮雕墻(全長312.61米,均高2.7米,采用珍珠黑花崗巖石材雕刻成的,奧林匹克浮雕墻,該墻無論展示規模、形式以及內容為世界僅有),以及30位歷屆奧運會獲得冠軍的中國運動員掌印、足印及簽名等組成,生動地展示了奧林匹克發展史,弘揚了奧林匹克精神。
今天的旅游行程結束了。但對我們而言,卻并沒有結束。晚餐后我們成群結隊的來到了海邊,夕陽下的海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浪比上午的大的多,海風涼涼的,吹著我對海的著迷,吹著我想征服海的不安分的心。之后我們成了正真的游客,逛著一個個購物點,想買些北戴河的特產帶回去給朋友、親人。原來如此,游客的心理就這樣。雖然我們是學旅游的,知道別在景點購物,那是一種沖動,不理智的購物。但我們有理由說服自己,如果都不在這買東西,那我們靠游客的人怎么生存下去啊。就買了一堆東西勝利的回到旅店,有些累,要好好休息,明早早起去首都——北京。
早上吃完早點就上車,準備出發了。這算是一段旅程的結束。知道離開住宿地的手續,交鑰匙,走時檢查房里有沒有落下自己的東西。在車上,導游致了歡送詞,特意給我們唱了一首歌,和我們以前演習的沒差多少。只是在北戴河火車站時,我們排隊等了很長時間。以后時間多了,別讓游客在那傻傻的等,作為導游,應安排一些活動,如拍照合影等,否則自己一直辛苦的服務就會在最后大打折扣。
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
11:30左右我們到達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首都北京。接待我們的是東華國旅。我們班的導游是一位中級導游。一接到我們,就直接奔旅游大巴了。一上車也沒有怎么多說歡迎詞,給我們簡單介紹了一下北京:全市面積16,410.5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368.32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1,254.2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0,417.5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62%;平原面積6,390.3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積的38%。全市平均海拔43.5米。北京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東靈山為北京市最高峰,海拔2,303米。市常住人口1,695萬人,全市人口密度1,033人/平方公里。其中戶籍人口1229.9萬人,外來人口465.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7.4%。市區人口1,012.3萬,人口密度7,398人/平方公里。京有著3000余年的悠久歷史和850多年的建都史,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總共有5個火車站: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北京北站、北京東站,其中北京西站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鐵路客運站之一,被譽為“亞洲第一大站”。
午餐后我們出發去天壇了。天壇建于公元15世紀上半葉,坐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筑群,無論在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系,而這一關系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筑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系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天壇的主要建筑均位于內壇,從南到北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全部宮殿、壇基都朝南成圓形,以象征天。整個布局和建筑結構,都具有獨特的風格。祈年殿是皇帝祈禱五谷豐登的場所,是一座三重檐的圓形大殿,高38米,直徑32.72米,藍色琉璃瓦頂,全磚木結構,沒有大梁 長檁,全靠28根木柱和36根枋桷支撐,在建筑的造型上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天壇被兩重壇墻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墻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征著“天圓地方”。外壇墻周長6553米,原本只在西墻上開辟祈谷壇門和圜丘壇門,1949年后又陸續新建了東門和北門,并把內壇南面的昭亨門改為南門。
天壇的內壇墻周長4152米,辟有六門:祈谷壇有東、北、西三座天門,圜丘壇的南面有泰元、昭亨和廣利門。主要建筑都集中在內壇,南有圜丘壇和皇穹宇,北有祈年殿和皇干殿,兩部分之間有隔墻相隔,并用一座長360米、寬28米、高2.5米的“丹陛橋”(磚砌甬道)連接圜丘壇和祈谷壇,構成了內壇的南北軸線。
圜丘壇 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年)。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壇面原來使用藍琉璃磚,乾隆十四年(1749年)重建后,改用堅硬耐久的艾葉青石鋪設。每層的欄桿頭上都刻有云龍紋,在每一欄桿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于壇面排水。圜丘壇有外方內圓兩重矮墻,象征著天圓地方。圜丘壇的附屬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廡、神庫、宰牲亭、三庫(祭器庫、樂器庫、棕薦庫)等。站在圜丘壇最上層中央的圓石上面雖小聲說話,卻顯得十分洪亮。因此每當皇帝在這里祭天,其洪亮聲音,就如同上天神諭一般,加上祭禮時那莊嚴的氣氛,更具神秘效果。這是因為壇面光滑,聲波得以快速地向四面八方傳播,碰到周圍的石欄,反射回來,與原聲匯合,則音量加倍。
皇穹宇位于圜丘壇以北,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于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