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學野外實習報告
一 實習概況
1.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常言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習的目的在于應用,而實習正是理論知識與實地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理論到實際,用哲學的觀點來看,這是一次飛躍。我們有了理論知識,并不等于我們可以很高的分析實際眼前的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理論應驗于實地,用理論來知道實踐,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學。這種從理論上的認識到真正親臨現場去分析問題,就是一次飛躍。因此,作為一個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的學生,應該把實習看成是從理論到實際的過程,把自己對每一種地貌類型的認識看成是自己在認識論上的一次飛躍。這次實習無疑鞏固了地貌學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習的質量與熱誠,讓同學們學以致用,能夠用書本的知識來解決實際上的一些問題,提高同學們的野外作業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學會了一些外出實習的基本要領和考察方法。
2.時間
2010年1月16日至2010年1月18日
3地點
肇慶市七星巖公園 三水木棉圍 崗美 東崗村 三榕峽公路旁
二 肇慶地區主要地貌類型
第一天,經過幾個小時從珠海到肇慶的車程,在白土鎮安頓好,我們馬不停蹄的趕到這里的七星巖公園,考察七個秀麗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質運動,在七星巖附近形成了一個褶皺背斜山脈,正是由于肇慶地處亞熱帶,雨量多、氣溫高,侵蝕嚴重,尤其是流水侵蝕,這些巖石的抗蝕力都比較弱,因此背斜被破壞,部分巖石受風化成土,最終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當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進一步流水侵蝕,成排的背斜谷地兩側開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巖山峰。 七星巖風景區具體由閬風巖(峰頂高程103.3m)、玉屏巖(99.8m)、石室巖(89.8m)、天柱巖(108.0m)、蟾蜍巖(89.9m)、仙掌巖(61.8m)和阿坡巖(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東湖、青蓮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個大湖組成。七座巖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巖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而這一次我們主要是要觀察這里的水平溶洞(雙源洞)和斷層及洼地地貌。
緊跟著老師的腳步,我們找到了地下河腳洞性質的雙源洞。阿坡巖下的雙源洞,其實就是一個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巖最長的靜水地下河,全長320米,洞中有兩條溪水匯合,向東流出洞外,故稱“雙源洞”,洞內有鐘乳石。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系中上統的壺天群灰巖,之前我們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統的,比較老。雙源洞洞口上,斷層、節理、褶皺均有。在這里,老師為我們解釋了有關的地質地貌知識。雙源洞是發育在石炭紀下統的壺天群石灰巖,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巖組成的,呈淺灰色,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隱晶質(或稱泥晶質)結構,個別地方有粉晶結構,為厚層狀構造。因為存在白云巖的緣故,故用10%的稀鹽酸滴在這些巖石上,巖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巖石磨成粉,卻可以起泡,這是因為巖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鈣和碳酸鎂。因這些巖石比較堅硬,故其經歷了千萬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雙源洞位于兩節理的交匯處,裂隙發育,洞內有兩條水源與外面的湖相連,使地下河水不斷循環流動。在雙源洞的洞口上,我們可以見到斷層、節理、褶皺以及強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兩邊,時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鐘乳。在石灰巖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滲入石灰巖隙縫中,會溶解其中的碳酸鈣。這溶解了碳酸鈣的水,從洞頂 上滴下來時,由於水分蒸發、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鈣質又變成固體(稱為固化)。由上而下逐漸增長而成的。而我們看到的石鐘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長出的一大石柱,是原來巖洞崩塌后留下來的,屬于洞穴次生化學沉積物,是經過石灰巖的不斷融蝕、再沉積的過程而形成的。這個石鐘乳是淺灰色的不透明體,這是因為雖然礦物的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雜質。
我們沿著一條小路登上馬欄崗。這是一個石灰巖與沙頁巖的交匯處,馬欄崗主要是由石炭紀下統沙頁巖風化后形成的,經過上千年的變遷,現在已經遠遠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據老師的介紹,這是一個背斜,馬欄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頁巖的抗風化的能力比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張性大,收到擠壓而造成巖石的支離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蝕,再加上這里是沙頁巖與石灰巖的交界處,可溶性巖石與不可溶性巖石交界處喀斯特水的溶蝕作用一般比較強烈,受到侵蝕背斜逐漸被削低,發育到現在就成為現在的馬欄崗低于兩邊的阿坡巖和天柱巖了,而且地表水在這里匯集形成一個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開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處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蝕作用,還有侵蝕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匯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與傾入洞內的砂礫同時沖擊和磨蝕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頂板崩塌,使之迅速擴大。落水洞發育于不可溶的砂頁巖和可溶的石灰巖交界處,喀斯特作用特別旺盛。由背斜理論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巖石看上去是山,實則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長滿了植被,陽光很難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從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難判斷落水洞有多深。我們在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這里正好是巖層層面和巖層裂隙交接地點,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蝕較強,頂板崩落后便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