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監督所衛生實習報告
五是衛生院運營質量明顯提高。20所衛生院病床平均利用率由改制前的9.提高到40.,日門診量由改制前的44x次增加到64x次;xx年總收入達到188x元,比改制前翻了一番。
(二)關于蛟河市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有關情況
蛟河市地處吉林省東部,屬半山區。全市轄2x鄉鎮、25行政村,總人口4,其中,農村人口29.。xx年實現財政收入1.17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8,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年來,該市針對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關系松散,鄉村醫生服務水平較低,農民看病貴、看病難等問題,積極推進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了國務院的充分肯定,李嵐清副總理作了重要批示:"蛟河市黨委、政府積極開展農村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探索出了一條適合當地條件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可行之路"。該市的主要做法是:
1、調整農村衛生機構布局。
打破"一村一室"的傳統格局,對原有鄉、村衛生資源重新進行合理配置,將26x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調整為21x村級社區衛生服務站(以下簡稱服務站),均衡設置在農村人口相對集中地區,每站覆蓋人口1000-300。服務站受鄉鎮衛生院(以下簡稱衛生院)領導,承擔對農民的健康教育、疾病控制、婦幼保健、常見疾病和損傷的治療、康復等工作。
2、改革用人制度。由衛生院擇優錄用、統一調配進入服務站的人員,并實行全員聘任制和末位待崗制。全市先后有2衛生院醫生充實到服務站工作,有1業務素質不合格的鄉村醫生被解聘。
3、加強市、鄉、村三級衛生機構間的縱向合作。對鄉、村衛生機構實施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由衛生院全面負責服務站的業務培訓、監督與管理,實行對口幫扶、以強帶弱、強弱聯合。衛生院還拿出部分資金,為服務站統一采購藥品和一次性注射器等,對服務站給予資金支持。在政府的組織下,服務站每月提取毛收入資金,鄉鎮衛生院配套相應資金,作為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基金,主要用于服務站的設備購置以及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和人員培訓等。
4、轉變服務觀念和服務模式。變坐堂行醫為上門服務,變單純醫療為預防保健與醫療相結合。服務站按照立足社區、服務農民、滿足需求、強化管理的基本要求,開展入戶調查,為12.農民建立健康檔案;實行家庭訪視制度,對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定期訪視,對孕產婦、雙向轉診轉回的患者和臨終病人隨時訪視,實行全天侯待診、電話叫診和巡診,及時對患者進行診斷與治療;開展雙向轉診服務,服務站及時將其不能診斷與治療的患者轉到衛生院,患者病情好轉后轉回服務站繼續進行治療,衛生院從醫療收入中給予服務站一定比例的提成費,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蛟河市推行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以來,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主要表現在:
1、通過對農村衛生資源合理調配,形成了覆蓋全市的功能合理、便民利民的農村衛生服務網絡,強化了衛生院的技術指導與管理能力,拓展了鄉、村衛生機構的服務功能,增強了競爭意識,激發了經營活力,實現了農村社區衛生服務與初級衛生保健的有機結合,保證了預防保健工作的落實。
2、通過加強服務站的基本建設、充實技術人員和24小時待診等手段,提高了服務質量,方便了農民就醫。自改革以來,該市衛生院和服務站患者就診量平均增加了近1百分點,衛生院業務收入逐年增長,服務站直接增收達1x元,每名鄉村醫生年收入平均增長近40,不僅提高了社會效益,而且增加了經濟效益,穩定了鄉、村兩級醫療衛生隊伍。
3、通過實行入戶訪視、雙向轉診、健康體驗等措施,不僅使農民在家中即可享受到便利的醫療衛生保健服務,而且較大幅度地降低了農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據不完全統計,自開展雙向轉診和多次降低藥品價格以來,農民患者大病和手術醫療費用人均每次減少15左右,藥品費用減少2左右。同時,由于服務站的藥品由衛生院統一采購,較好地保證了藥品質量。
二、啟示與建議
借鑒兩地經驗,結合江都實際,我們建議,今后一個時期要著力抓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1、學海城,在醫療衛生體制改革上求突破。進一步確立市場化的觀念,真正把醫療作為企業來搞、項目來抓、產業來辦,加快改制轉軌的步伐。
一是力度要大。要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醫療單位體制改革動員大會的精神,在總結楊莊、塘頭衛生院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向面上推開,力爭3月份所有鎮衛生院都拿出改制方案,年底前完成8-1非鎮政府所在地衛生院和部分鎮政府所在地衛生院的改制任務。其他醫療單位也要全面實行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醫防分設工作在一季度要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