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場調查工作總結實習報告
每一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第一次做錯了不要緊,公司領導會糾正并原諒你,但下次還在同一個問題上犯錯誤,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對此,我深有體會。雖然已經很努力的克服了,但是粗心大意的毛病還是很難克服,同樣的低級錯誤犯了3次,差點被調出企劃部,流放去票務部買票,回頭想就汗顏。有時候會覺得公司這里不好那里不好,同事不好相處,工作也不如愿,偶爾埋怨,結果影響自己工作的情緒,不但做不好工作,還增加了自己的壓力。所以,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情緒,少埋怨,多做事,對存在的問題想辦法去解決,才能保持工作的激情。在工作過程中,會碰到很多問題,有懂得的,也有很多是不懂的,不懂的東西要虛心向同事或領導請教,才能更快的掌握工作。
經過這次實習,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課本沒有的東西,心態上也有很大改變。以前我總覺得不管做什么都要合自己心意,不想委屈自己。經過實習,發現現實沒有那樣完美的事。很多東西,不是有理由就可以的。領導要的是結果,過程怎樣,都要自己負責。叫你去照相,相機被別人用過沒電了,領導只說那是你自己的事,叫你負責拍照你就必須時刻保證相機有電,不要給找任何借口。叫你采訪,電話打過去人家說這回事,你要自己再打電話問其他負責人了解情況,確定真的沒有這回事才能回去復命,不然就是怠慢工作。所以,不管怎樣,都要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務,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克服,任何理由都不是理由,結果才是最重要的。現在,想找一份適合自己愛好的工作很難,要專業對口更難,很多東西我們初到社會才接觸、才學習。所以應盡快丟掉依賴心理,學會在社會上獨立,敢于競爭,敢于承受社會壓力,才能使自己在社會上快速成長。9月1日,我正式進入廣西人民廣播電臺的新聞綜合廣播頻道進行實習。非常湊巧,新聞綜合廣播頻道在這一天開播了一檔新的欄目——《新聞現場》,而這也成為了我實習期間學習和實踐的主要欄目。
通過兩個月的實習,我對廣播新聞的采編播過程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對廣播新聞也有了一些切身的體會:
首先,在采編新聞的過程中,把握好正確的輿論導向是很重要的。以此為基礎,記者必須以辯證的思維,多層面、多角度反映新聞事實,正確引導聽眾理解新聞,讓聽眾從多方面認識新聞事件的內涵和價值。在實踐中,就是要在報道中反映出某一新聞事件或新聞現象的多個側面,反映出人物的不同觀點和看法,才能比較客觀地為聽眾再現新聞事實。
在9月份和10月份,我分別采訪了南寧罐裝燃氣降價情況。一般來說,燃氣降價是許多市民歡迎的情況,但實際上,有一部分的市民對降價是不以為然的,因為他們的經濟狀況或福利,或者是使用管道燃氣的實際情況,都讓他們對罐裝燃氣降價沒有太多的看法。相反,一些經濟不太寬裕的市民卻對只降幾元錢不甚滿意。這多方面的意見在報道中都應該要有所體現,而不是片面地表達一種觀點,這樣對聽眾才是負責任的態度。讓聽眾聽到多方面的聲音才能讓他們進行對比分析,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其次,廣播新聞要有現場感,要生動地表現新聞事件發生的氛圍,才能讓聽眾收聽時有真實感。新聞報道有現場感和視覺化效果是《新聞現場》欄目要突出的一大特色。因此,都要求記者在新聞采訪過程中必須盡可能親自到事件現場感受現場的氛圍,并且在報道中進行描述,使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比如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在南寧市一些社區舉辦了綠城歌臺的表演活動,這一類型的報道,一定要讓聽眾感受到現場的熱鬧氣氛,記者也要對現場表演的節目、觀察到的細節、演員的情況、觀眾的情況等等進行生動地描述。如此一來,聽眾才能從只有聲音的廣播報道中了解到表演現場的一些具體情況和細節,報道也才會好聽。
第三,新聞要貼近民生,關注民生。當前,民生新聞在許多新聞欄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平民化視角在新聞采編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新聞采編人員根據大眾的喜好和需求,采用大眾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對新聞進行編輯和報道,將“硬新聞”進行“軟處理”,把“播新聞”變成“說新聞”,增強媒體的親和力。《新聞現場》欄目是進行民生新聞的報道,這要求報道不僅是大眾關心的、與他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的新聞信息,而且報道方式要能夠引起他們收聽的興趣。
中國——東盟博覽會閉幕后,我去埌東客運站采訪了南寧開往越南的旅游快班的運營情況。在編輯過程中,我從對客運站相關負責人進行的采訪中選取了聽眾會比較關注的信息,如旅游快班線路發車的情況、班次有多少、到越南的語言溝通問題等等,并且在報道開頭采用了對某一位乘客的乘車經歷進行講述的方式,讓聽眾從當事人的親身經歷中感受到開通這趟快班所帶來的出行上的變化,隨后再從點切入面,帶出對這趟快班運營情況的總體介紹,這樣使新聞報道體現出一種故事性,而不是簡單的“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