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實習心得
浮來山地質遺跡保護區(地質公園),位于山東省莒縣、沂水、沂南三縣交界處。主峰有三座,佛來峰在北、浮來峰在西、飛來峰在東南,呈三足鼎立之熱,皆屬莒縣管轄,最高處海拔298.9米。保護區主要劃定的地質遺跡和人文景觀集中的三峰周圍。從地質學的角度來說,浮來山地處沂沐斷裂帶的中部,其東西兩側,分布著昌邑——大店、安丘——莒縣、沂水——湯頭、 唐阝吾阝——葛溝等四條地質大斷裂。浮來山所在的汞丹山隆起區,是膠南隆起區和魯東隆起區的分界線。構成浮來山山體的巖石,主要是石灰巖和砂、頁巖。如果在灰巖發育的地區,浮來山的石灰巖根本不足掛齒,但在這一地區卻成為稀有現象。因為不僅在浮來山以西30千米以內沒有石灰巖,而且由此向東根本就不會再見到石灰巖。所以古人將其命名為浮來、飛來,還是有點科學道理的。
據地質專家介紹,大約在四、五億年之前,這一帶還是汪洋大海,和其它地區一樣,這里也形成過層層疊疊、漫無邊際的沉積巖(石灰巖即其中一種),后來隨著地面抬升,海水退去,在十分漫長的地質作用下,那些暴露在陸地的沉積巖,絕大部分被剝蝕的蕩然無存。但是,因為一個非常偶然的地質事件的發生,突然改變了浮來山一帶的沉積巖的命運。那就是在浮來山的東西兩則,同時分別發生了南北走向的地殼斷裂,而被這兩條斷裂切下來的地殼,隨之沉了下去,并由此躲過了被剝蝕的厄運得以保存下來。再后來,在地殼的繼續變動中,那塊曾經沉下去的地殼,又在汞丹山隆起時,被抬出了地面,于是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由石灰巖等構成的浮來山。由于抬升時東西兩側“用力”不均,西側的升力大于東側,又使本來呈水平狀的巖層向東發生了傾斜,因此浮來山的巖層如今是近乎直立的產狀。
二、人文旅游的勝地
浮來山是一座非常古老的文化名山,東距莒國故城(今莒縣)9千米,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期。周武王十三年(約公元前十一世紀),封少昊之后茲輿期于莒。當時莒國的一位國君死后就葬于浮來山東北麓,即我們現今看到的浮來山八景之一莒子墓。著名的史籍《左傳》記載了春秋時期,魯國國君魯隱公和莒國國君莒子在浮來山執手結盟、共倡和平的史實〔(魯)隱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來”〕。據《續高僧傳》記載:晉太元(公元376—398年)間,高僧竺法汰背銅佛來此山住錫立寺,據此可以斷定浮來山是北方佛教禪宗最早的傳入山林之一。
在文學史上,浮來山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國第一部文學評論巨著《文心雕龍》作者劉勰的故居定林寺就在佛來峰下。該寺始建于南北朝,清朝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總共三進院落,南北長95米,東西寬52米,自前向后,依次是大雄寶殿、校經樓、三教堂等。山東省政府于1977年將定林寺劉勰故居,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梁書》),生于公元465年,死于532到538年。37歲時,完成了“體大慮周”“文犀駭目,萬舞動心”的曠世之作《文心雕龍》,晚年出家,法號慧地,棲息定林寺,埋頭校經,圓寂后,葬于寺西塔林。校經樓即當年劉勰校經藏書之所,該樓為硬山雙層建筑,原名毗盧閣,清同治十三年易現名。1962年,為紀念《文心雕龍》成書1460年,郭沫若親題“校經樓”并勒石以志。如今校經樓已經辟為劉勰研究資料中心,內陳劉勰塑像,生平介紹和“龍學”研究著作等。其光輝思想歷經15XX年仍青春永駐,人們把《文心雕龍》和劉勰,稱為浮來山人文意義上的“龍”和“仙”,應該是當之無愧的。定林寺內,更能稱“仙”的是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的“天下銀杏第一樹”。此樹高24.7米,干圍15.7米,蔭及近二畝,清順治甲午(公元1654年)莒州太守陳全國詩曰:“大樹龍盤會諸候,煙云如蓋籠浮丘。形分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看來今古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游。”銀杏王雖歷三千年,至今仍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堪稱天下奇觀。